手機流量“非正常消耗”成通病

在流量資費下調的大背景下,“偷跑流量”卻成為網絡熱詞。“原本1個G夠用一個月,如今卻挺不過15天。”許多用戶開始對手機流量的“非正常消耗”提出質疑。
《經濟參考報》記者對部分用戶手機流量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用戶流量過度消耗、運營商流量計費方式不夠完善等現象確實存在,已成為通信資費降低的一大掣肘。
手機流量“越跑越快”
隨著5G網絡時代臨近,現有網絡的提速降費成為各方關切。在多方敦促下,各家運營商開始在現有套餐基礎上推出流量疊加包、閑時流量包等策略來“迎合”相關降費指標。但在各項優惠措施推行之后,卻有不少用戶反映手機流量“越跑越快”,實際資費支出不降反升。
在網上的“吐槽貼”中,一位名為“麥卡倫”的網友表示,他的手機有時候一秒鐘就用掉了二三百兆流量。向運營商投訴后,客服人員返還了部分流量,但稱責任應歸咎於用戶的手機。
《經濟參考報》記者聯系到另一位杭州網友“益田”,他說自己平時的流量基本在一個月2GB上下,前兩個月特意換了個3GB的套餐,沒想到當月才20日流量就用完了。於是又臨時加了兩個1GB流量包,幾天后又接到短信,說流量用完了。
所謂手機流量,簡言之即手機與服務器之間交換的數據大小。在質疑運營商“偷跑流量”一方看來,作為移動數據業務價值鏈的主導方,運營商通過技術手段偷跑用戶流量,在技術上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在利益驅動下不難推測出“偷流量”的結論。
流量究竟是如何計算的?據通信專家介紹,用戶使用的流量分為上行數據和下載數據,當用戶需要訪問某網站時,先要發送請求信號,從而產生一定的上行數據流,該網站將相關的信息發送給用戶,從而產生下載數據,兩部分相加則是用戶所消耗的總流量。
目前,在流量使用提醒方面,運營商一方面採取流量費500元或1000元封頂的措施,降低用戶因流量使用異常的損失。同時會有短信即時提醒,告知用戶流量消耗情況。
運營商“偷”流量說法並不成立
在獨立電信行業分析師付亮看來,運營商修改用戶流量數據或許得不償失,假設運營商要“黑”用戶的流量,其改造系統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偷流量帶來的收入要更多。
不少用戶表示,運營商無法提供手機流量的精准詳單,如同電話詳單一樣,能夠清楚看到每KB流量的具體去處。
據某運營商技術人員表示,運營商流量的統計是通過IP和URL來統計,而不是計算哪個應用程序進行了上網操作。如果向用戶展示這些訪問的IP和URL,其數據量極其龐大,對於查看是哪個應用或操作導致流量異常的意義不大。
一些用戶提出,手機上安裝的安全軟件統計的流量與運營商的統計為何有差異?專家表示,手機安全軟件是根據檢測手機網卡產生的數據流來統計用戶消耗的流量,而運營商是根據基站等運營商自己的系統進行統計。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誤差屬於正常,如果差異過大,則有可能是某一方出了問題。
為此,《經濟參考報》記者聯系了浙江省質監局和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雙方在研究院通信參數實驗室進行了通信流量檢測試驗,以驗証運營商對流量測算的准確性。結果顯示,在三台多制式無線通信上網流量監測器中隨機插入三大運營商SIM卡,下載同一文件,重復測試數為10次,流量檢測數據偏差值均為0.1%至0.15%。
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孫杰表示,監測器沒有安裝任何其他軟件,是一個100%“純淨”的系統。從檢測結果對比來看,與運營商提供的流量統計幾乎沒有區別,因此運營商調整計算方式“偷流量”的說法並不成立。
杭州某運營商市場部負責人黃女士介紹說,運營商對於流量計費有嚴格規范,每個運營商都有獨立的后台計費系統,將用戶的流量使用行為生成“詳單”,並根據用戶套餐內容進行計費,整個過程接受工信部的監督監管。
減少降費“獲得感”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雖然運營商“偷跑流量”這一說法主要是由於用戶的認知錯覺而產生的,但在網速和網絡覆蓋不斷提升的情況下,用戶流量越用越多已是一個必然趨勢。
易觀分析師趙子明表示,在用戶層面,由於流量使用習慣逐漸形成,用戶頻繁打開數據服務,導致流量消耗明顯增加﹔另一方面,很多手機應用為及時提醒用戶更新和推送各類消息,往往會選擇自動連接網絡並進行更新,此時流量也會悄無聲息地“被消耗”。
在360網絡安全專家裴智勇看來,除個別大流量“偷跑”事件外,其實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機“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不知情下流失。
裴智勇舉例,其團隊曾發現過一種植入手機正常應用裡的木馬病毒,隻要用戶安裝了帶有該病毒的手機應用,即使是滑動解鎖屏幕這個小小的動作,都會消耗一定流量。“一次解鎖消耗0.76MB流量,一個手機用戶如果每天解鎖150次,就意味著一天額外消耗100MB流量。”
如果出現流量異常增加,很可能是手機中的某個應用程序造成的。比如程序帶有病毒,或者有個別應用程序功能設置和開發方面存在問題,某個版本研發的時候存在bug,正好用戶點擊它,就產生了大量的流量。
“流量偷跑”問題也與手機系統有關。據360手機安全專家介紹,安卓系統對應用權限是開放的,它允許多個程序同時運行,即使用戶在退出某個程序后,該程序還可能在后台繼續運行並消耗流量。
據統計,2017年全國消費者手機流量使用達到235億GB,比2016年增長166%。同時,用戶每月平均使用流量也從2016年的778MB增至1775MB,增幅達128%。在趙子明看來,當用戶使用流量的增速超過了資費的降速時,用戶的通信支出便會不降反升。
現在,手機、電腦已經成為很多人暢游互聯網的“標配”。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於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一半多的中國人成了網民。因此,網絡覆蓋、上網速度、流量資費是關乎民生改善的大事。”中國通信業觀察家項立剛說。
“事實上,目前的提速降費並非降低消費者的通信費用總支出,而是降低手機、寬帶的單位流量資費價格。”獨立電信分析師馮遠江表示,在降費過程中,運營商並未降低流量售價,而是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多種經營策略,例如附贈本地流量和閑時流量等,用戶的月消費總支出沒有減少,但流量的使用總量增加了,變相實現了“降費”。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馬源認為,在對降費的理解上,用戶和企業存在差別。用戶理解的降費是直接降低通信支出,而企業理解的降費是降低相關業務單價,實現“薄利多銷”。因此,移動通信的提速降費在一些方面無法獲得用戶普遍認同。
對此,杭州某運營商市場部負責人黃女士表示,提速降費工作受業務調整、網絡升級、系統改造、渠道落地等眾多因素影響,需要一定的准備時間,每一個用戶最終享受到相關優惠和感知提升也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