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配色“怯”,做工粗糙 校服能否好看些

陳鵬 鄧暉
2018年07月09日08:3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配色“怯”,做工粗糙 校服能否好看些

  北京市中小學校服研發成果展示活動上,學生模特在展示校服。新華社發

  你理想中的校服什麼樣?端庄不失俏皮,動感充溢著活力?那是青春的模樣。

  你印象中的校服什麼樣?運動服,寬鬆肥大,大同小異,了無特色?這是現實的一面,甚至,某種程度上折損了學生時代某些美好的回憶。

  1993年,當時的國家教委下發《關於加強城市中小學生穿學生裝(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校服逐漸走入大眾視野,至今已是25年。但“不太好看”“不太舒服”似乎概括了孩子們對於校服的總體評價。

  是什麼阻礙了校服變美的進程?從統一著裝,到穿得舒服、得體,再到穿出風採,校服的功能還應有哪些?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1、配色“怯”,做工粗糙

  ——合適的校服要具備哪些要素

  最近,成都市某小學班主任王蓉發現,不願意穿校服的學生越來越多,老師們不得不對學生著裝情況進行突擊檢查。學生曹汀經常把寬鬆的校服套在自己的衣服外面,天氣一熱起來,就把校服扔在一邊,直到被老師提醒他才會無奈地穿上。在曹汀看來,“校服老土,顏色單調,很難看”。

  統一的校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規范學生言行,還能有效地杜絕學生之間的攀比。但是,王蓉坦言,校服的式樣往往會引來學生的抱怨,“沒有型”“款式太土”。光明日報微博發起的調查顯示,在不喜歡的原因中,82.3%的人選擇了“款式設計”,81.3%的人認為校服並不能體現學校特色。

  武漢市民楊露的孩子正在上二年級,學校校服是藍白兩色的簡單拼接,十分普通,短袖、長褲加外套一共100余元。楊露說:“價錢擺在那,實在不能苛求能有多好看,校服湊合穿穿就行了,耐臟、好洗才是王道。”

  每次在街上看到孩子們穿著並不算很得體的校服時,全國中小學學生裝(校服)研究中心、北京市中小學校服研發中心主任潘波總會感慨,社會發展起來了,但校服還沒跟上:“有不少校服配色特別‘怯’,無法體現學生的蓬勃朝氣﹔面料也不輕薄、吸汗﹔款式肥大、不符合青少年人體特點,甚至做工也很粗糙。”

  1993年,《關於加強城市中小學生穿學生裝(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出台不久后,哈爾濱開始在小學試行統一面料、款式的藍白色運動服為校服。90年代逐漸刮起了運動風,奠定了運動服在校服中的高佔比。當時,中國健兒穿著運動服在各賽事領獎台上的形象刻在了無數人心裡。為增加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運動服就成為校服的首選款式並延續至今。

  時光流轉,日常衣物的款式設計、顏色搭配在革新,人們的衣著習慣和審美水平也在變,而校服的基本款式卻一直沒有太大改觀。目前,很多學校的校服還是採用運動服樣式,主色調多為白、藍、紅、綠,面料以滌蓋棉等為主,比較注重實用性與經濟性。近些年來,由於校服在質量、採購等環節出現問題,人們才開始關注校服本身的質量,一些優質、漂亮的校服漸漸在中國校園中出現。2014年,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准委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這是第一個國家層面系統規范校服管理的指導性文件,明確校服生產和採購的國家標准。同時,重點提出“改進校服設計式樣”,各地可結合本地實際開展校服遴選,引導專業設計人員或學生參與校服式樣設計。

  一套美觀、適合學生的校服,需要具備哪些要素?從服裝專業的角度,潘波給出了答案:面料、色彩、款式、工藝都是評價校服優劣的重要標准。

  2、高分散、低設計、低技術、低價格

  ——採買機制須調整

  盡管一直被質疑,但為什麼看起來一無是處的“面口袋”校服沒有被完全淘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能力強、資質優的生產商和面料商並未進入校服制作領域。

  記者曾在浙江嘉興某小型服裝加工廠,看到七八個工人正在制作印有昆明某學校字樣的短袖校服。這批訂單共有千余件,包括了運動短袖和襯衫套裝。該服裝加工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校服制作的成本和利潤都很低,隻能以銷定產,有訂單來了才能做。”

  事實上,目前70%~80%的校服生產商都不具備設計校服的能力。“國內絕大多數校服生產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基本沒有研發力量,更不要談校服設計了。”潘波表示。

  漂亮的校服往往也伴隨著高價,英國倫敦、日本東京一些小學生的置裝費折成人民幣要1000元左右。但是記者發現,我國大多省份對校服的限價標准僅在百元左右。2016年,青島教育局明確規定小學校服每套不高於80元,初中校服每套不高於100元,高中校服每套不高於120元。2017年,南昌市中小學夏裝每套最高不得超過60元、春秋裝每套最高不得超過80元,隻有學校獲家長委員會許可自主採購時才可突破限價。

  “限價令”遵循了均衡原則、照顧到不同家庭的經濟條件差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優質企業的進入意願。因為考慮到利潤率和市場規模,一些高端企業對進入校服市場的機制、動力、意願不足。在准入制的制約下,這些都在客觀上造成了校服市場的高度分散、低設計、低技術、低價格。

  “以一套定價80元的夏季校服計算,廠家會把成本控制在50元左右。因為校服還涉及量體、調換等服務,這50元就要分攤在面料、加工、服務三個環節,其質量就可想而知了。”有業內專家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以一所1000人規模的小學計算,每年征訂校服的年級也就兩三個。再加上目前大部分學校採取每年招標訂購的方式,很少跟廠家簽訂長期合同,校服生產商不敢囤貨,隻能找小的面料商拿貨。而在服裝領域,不同價格、不同生產廠家的面料差異會非常大。”

  “一方面要鼓勵差異化發展,不搞一刀切,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科學有序推進學生裝工作。另一方面還要更加關注學生裝的款式和品質,增強舒適度、優化價格成本,讓學生裝成為廣大學生喜歡穿、適合穿、穿得起的統一制服。”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羅志敏表示。

  此外,難以統一的校服採買、征訂方式,同樣讓校服美不起來。記者發現,當前校服征訂大致分為三種形式:一是政府主導採購,但所佔比例極低﹔二是由家長委員會等機構征訂﹔三是由學校后勤老師負責採買。潘波介紹:“不論哪一種採買方式,基本上都是學校提出一些簡單的要求,由服裝廠生產出樣品后確定。甚至常常出現因為採買人不同,一個年級一種校服的現象。”

  通過對現有採買機制的調整,提升相關企業的積極性,才能提高校服設計和生產的質量。潘波認為:“一是可以打破原有‘一校一訂’的模式,實行一個地區在面料、質地上的大統一,再在各校校服的具體設計上有所區分。比如北京有130萬中小學生,由於身材變化,小學購買兩次校服、初中一次、高中一次,也就是說每年40萬學生對校服有需求。當同一質地的校服數量增加的時候,質量會因工人熟練而有所提高,成本也會更低。”因此,潘波建議:“二是可以對現行‘限價’模式進行一個調整,適當提高現有校服的採買價格,並對一些家庭困難的孩子實行校服補貼。這樣既可以關注到孩子們對美和舒適的追求,也可以照顧到不同家庭的經濟情況,體現美與均衡的統一。”

  3、不僅“統一就好”

  ——校服還要喚起美的意識

  6月2日,雄安新區向全球征集校服設計方案,要求是設計元素及款式色彩簡約大氣,符合新時代青少年形象氣質,既要充分考慮地域整體形式美感的統一性,又要兼顧不同校園文化背景的差異化體現。

  “符合形象氣質”“考慮地域特色”“體現校園文化”,這些要求就是對校服標准的解讀。然而,很多人對校服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羅志敏直言,很多人認為校服的功能僅僅是用於統一識別,而校服本應承載的禮儀熏陶功能、喚起學生審美意識的功能往往被忽視。

  “在統一的前提下,讓孩子們愛上校服,而不是一提起來就一臉嫌棄。”周游,80后,是北京市中小學校服研發中心設計師。工作幾年來她感覺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家長意識到校服的美育功能,開始向他們這樣的第三方機構尋求幫助,“每接觸到一所學校的設計要求,我們會提前了解學校的歷史沿革、文化特色,凝練出有學校特色的設計,體現在校服之上。”

  2017年,周游所在的研發中心發布了《北京市中小學校服色彩體系》,確定了宮牆紅(赤)、靛青(青)、漢白(白)和瓦灰(灰)成為主打色。“在顏色選取上我們特意考慮到北京建城建都歷史、地理環境、人文生活和色彩基礎理論等方面。”周游說。

  羅志敏表示,如果我們從理念上把校服定位為改變學生氣質、影響學生行為習慣、改變學校視覺識別效果的服裝,甚至從推動學校文化建設的高度,來主動選擇適合學校教育文化特色的校園服飾,中國校服才能真正美起來。

  “校服本身承載著德育、美育等教育功能。它可以將學校的文化和精神凝練地體現出來,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但有些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潘波表示,隨著時代的變化,校服必須從“穿得起”向“穿得安全、舒適、美觀”過渡。(記者 陳鵬 鄧暉)

(責編:仝宗莉、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