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在農村“退休”的審計人“老於大哥”

於恩澤 王曉雨
2018年07月16日09:29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原標題:在農村“退休”的審計人“老於大哥”

   已經退休兩年的於錫明最牽挂的,就是二道河子村的鄉親。

   退休前,於錫明是審計署沈陽特派辦工會主席。2014年,隻有兩年就要退休的他卻選擇了更具挑戰的工作,到遼寧省彰武縣二道河子鄉二道河子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剛到二道河子村,於錫明就被村委會的環境震驚了:院裡雜草遍地,辦公桌上厚厚的一層灰,牆上挂著蜘蛛網,村干部也難得一見。他的心有點涼,但又覺得責任重大,決心要改變這裡的面貌。

   於錫明下決心,要做一個真正為民服務的第一書記。

   最初村民們並不信任於錫明,甚至有些懷疑他。村民劉遠志說:“這麼些年解決不了的事,城裡來的一個眼瞅退休的老頭能有啥用?”

   於錫明也不急著解釋,對自己說:“實干,老百姓才能信任你﹔腳下沾著多少泥土,就是對老百姓有多少感情。”

   在於錫明心中,黨員干部和群眾應該是魚和水的關系,而不能是油和水的關系,這樣老百姓才能跟你說心裡話。村裡人看得清楚,勞動回來,有人端水給於錫明,水杯上沾著農民手上的灰和泥。於錫明從來沒有遲疑,接過水杯就喝。於錫明關心的,都是村裡老百姓著急又長期解決不了的事兒。慢慢地,村裡有人稱呼他“老於大哥”。后來於錫明成了全村人的“老於大哥”。他說:“和群眾的距離就這麼拉近了。”

   其實,早在於錫明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8年前,他就已經負責審計署沈陽特派辦定點幫扶彰武縣二道河子鄉的工作。駐村二道河子后,他對扶貧工作有了更新的認識:如果貧困戶自己不努力,村裡想幫也幫不上。扶貧,首先要改變村民思想上的貧困。

   進村的路上,於錫明發現,路雖然有6米寬,但路邊堆著柴火,就隻剩兩米了。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濘,坑窪不平,老百姓對修路的呼聲特別高。於錫明查政策、找資源,帶著村民修建了全村10公裡的水泥路。村民們高興地說:“有路才能致富啊!”

   這時老百姓們相信,於錫明真的是來干實事兒的。

   “扶教育,是扶貧的關鍵。”於錫明介紹說,“之前二道河子鄉八個行政村裡隻有小學,校舍破爛不堪,有的學校一年級和五年級一起上課,計算機和英語課都沒辦法開設。”現如今,教學樓新修了,學生食堂也好用,更多的孩子可以在家門口接受教育。村裡的劉佳讀高中時,因為父親臥病在床,家裡太困難,一度產生了輟學的念頭。於錫明得知此事,自掏腰包供劉佳上學。成績優異的劉佳后來被保送讀研,劉佳說“於大爺對我這麼好,我將來不管到了哪兒都忘不了他。”

   走訪該村貧困戶,於錫明發現:有的貧困戶家裡有兩頭牛、一輛拖拉機、一輛車﹔有的是孩子成家時把積蓄全交給孩子而評上貧困戶的﹔有的貧困戶有勞動能力卻不積極脫貧……面對這種情況,於錫明提議,用“四議兩審一公開”程序,重新評定二道河子村2014年貧困戶,將217戶貧困戶情況公示到屯,讓鄉裡鄉親都知道,而且“杜絕哭窮爭當貧困戶,是誰的親屬都不行”。

   兩年多駐村干部經歷中,去貧困戶白忠富家走訪,給於錫明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他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去他家時,家裡沒有幾樣像樣的家當,后院沒有圍牆,他拉著於錫明的手邊說邊哭,自己因病雙腿殘疾,老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壓,大兒子出車禍去世,二兒子有精神疾病,一家人靠低保生活。於錫明回憶道:“當時心裡就覺得這兒怎麼能這樣呢,人心都是肉長的,心裡特別難受,我就下定決心要幫助這戶人家。”他聯系了村裡的養殖大戶幫白忠富家維修了房子,還修了后院的圍牆,於錫明還給白忠富送去了背心和鞋。

   走在田間地頭,於錫明發現苞米種植產量低,農民年收入受限,他就動起了心思。“我考察了大棚種植、樹莓種植、芝豇種植,發現芝豇這種作物旱季雨季都能保收,相比之前種苞米每畝能增收兩千多塊,老百姓們也都喜歡。”為了支持芝豇產業發展,於錫明協調落實了第一年的架材費用,“這些竹竿子用得好的話能用四年,農民每年隻需要買種子和施肥,剩下的都是純收入”。講到這兒,於錫明高興地說:“聽說今年村裡的芝豇收入不錯”。

   村裡在於錫明的帶領下,協助當地修建了幼兒園、敬老院,實現幼有所教、老有所養﹔建設河道、橋梁,為農業生產增添保障﹔幫助貧困學生尋求就業機會,解決他們就業難的問題……

   本來應該2016年3月退休的於錫明,服從組織工作安排,一直堅持到了當年10月,直至他的同事白明哲接過了這根接力棒,繼續開展二道河子村的扶貧工作。

   於錫明深情地對筆者說,“我1974年下鄉,是在農村參加工作的,也要在農村退休。也算是給自己的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回顧這些年的經歷,他說:“能把扶貧工作做好,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現在,村裡有啥事兒,村民們還會給他們的“老於大哥”打電話。“劉佳現在已經研究生畢業,去了日本實習。他的父親身體有所好轉,已經可以下地干活了。”說到這兒,於錫明開心地笑了。

   “農民們靠天吃飯,靠個人很難實現機械化生產,將來一定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社經營。”於錫明對記者說。雖然已經退休了,他還始終關心著農村的發展。他特別支持國家提出的建設家庭農場政策,他說:“靠個人的力量不夠,大伙一起干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責編:楊曦、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