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跟審計人到二道河子的村口走一走

夏書言 王曉雨 朴春雨 李梓豪
2018年07月16日09:50 | 來源:光明網
小字號
原標題:跟審計人到二道河子的村口走一走

   今年已經是審計署沈陽特派辦進入二道河子蒙古族鄉定點扶貧的第十個年頭。

   二道河子鄉人均耕地少、自然資源匱乏,局限了鄉級財政的發展。如何實現特色產業鏈條,實現永久性脫貧,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審計署沈陽特派辦依據鄉情,科學、精准施策,探索並實踐出行之有效的、以二道河子村為模板,可在全鄉范圍內推廣、復制的脫貧產業之路。

   從2008年至今,審計署沈陽特派辦幫扶項目涵蓋了文教衛生、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扶貧救助等方面。建學校、改造集中供暖管網、改造無害化廁所、修建河道治理工程、橋涵、田間作業路、鋪設砂石路、水泥路、修建高標准排水干渠、救助貧困學生等項目,更是讓老百姓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好處。

   尤其在產業扶貧方面,在二道河子村實施芝豇制種項目,這種訂單農業深受老百姓喜歡且收入比較穩定,但芝豇的種植第一年需要架材,也就是立“竹竿子”。這種“竹竿子”一根價格在3毛左右,一畝地需要4000根或者更多,僅第一年架材就需要投入1200元,這對貧困戶來講負擔太大,因此審計署沈陽特派辦就對此進行扶持,明顯減輕了農民的經濟壓力。

   沒有了經濟負擔,銷售又可以獲得保証,農民們的種植熱情大大提高,帶動了全鄉芝豇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二道河子鄉芝豇脫貧產業。在審計署沈陽特派辦和二道河子蒙古族鄉的共同努力下,全鄉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扶貧脫堅工作穩步前進。

   大學生記者和審計署沈陽特派辦走進二道河子鄉扶貧座談

   走進白明哲的辦公室,一張整潔空蕩的辦公桌、一張床、一張黨員責任表,就是這個審計署沈陽特派辦駐村干部的全部家當。雖然二道河子村離沈陽僅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可白明哲不怎麼輕易回家,在這裡的兩年時間,他幾乎從不去思考未來將如何,他心裡裝的隻有村裡目前還未脫貧的46戶人家,幫他們脫貧成為了他心頭上唯一惦念的事情。

   每逢年節,村裡熱情好客的村民們總會去邀請白明哲到家裡來吃殺豬宴,他卻都婉言謝絕了。這看似不近人情的表面之后,卻是他熾熱的心。為了破除干群壁壘,白明哲走村入戶探情況。夏天他寧願頂著烈日被晒黑,也從不打傘﹔冬天不論風雪多大,他頂風冒雪就出門。在走訪農戶的日子裡,白明哲總是坐上最早的班車出發,一大早就進入了村民家裡進行扶貧工作的走訪調研。

   就這樣在春夏秋冬的往來復去中,這位晒的面色黝黑的駐村干部和二道河子村的村民們打成了一片。他就像是在他辦公室角落裡插著的那根酒高粱一樣,深深地扎根在二道河子,也像酒高粱一樣,為二道河子的人們帶來脫貧致富的希望。

   在今年的二道河子村產業結構調整中,農民們自發的力度要遠遠高於往年,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白明哲的堅持與遠見。他曾多次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裡的農戶外出考察,遼陽、鞍山,彰武縣內的其他鄉鎮,都是他們的學習營地﹔遇到問題時,他總是當場就開會解決問題和困難。。

   阡陌之間,嶄新的排水灌渠如同綿延的血管深入這篇綠油油的玉米地,白明哲站在田埂上,滿眼都是孩童般的欣喜。要不是這條排水渠,碰上今年連綿的雨季,玉米長勢再喜人恐怕也得遭殃。而往年,不止玉米地,就連出行的道路也會被一片汪洋所阻斷。這道由環保磚壘砌起的保護線,終於在最需要它的時節澆灌了萬畝良田,保固了一方水土。

   為百姓多辦點實事,這是他常挂在嘴邊的話,也是他用堅實的腳步書寫下的諾言。

   大學生記者和沈陽辦駐村干部交流

   白明哲在彰武縣除了二道河子以外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北甸子村裡的董福財紀念館。白明哲總是把這位老干部當作自己駐村工作的榜樣。董福財的一生有三個夢想:治沙、筑路、致富。他被譽為“治沙書記”、“最美基層干部”,他就是彰武縣北甸子村原黨支部書記——董福財。他的家鄉北甸子,是一個常年受風沙侵襲的邊境小村。在“沙進人退”的窘境下,在關系家園存亡的關鍵時刻,董福財站了出來,帶領村民們向千年胡風吹的歷史命運宣戰。

   “一腔熱血洒沙漠,汗水澆出新綠洲”用來形容為家鄉奉獻一生的董書記再合適不過了。從1996年踏上治沙路,二十年來,他與村民將風沙逼退十公裡,改變了整個村庄的命運。其中,他個人栽下的樹苗就有三萬余株。

   治沙見了成效,董福財又開始琢磨如何興村致富。當時的北甸子村與阿爾鄉鎮之間隔了一座巨大的沙丘,百姓往來隻能經過一條土路,常年“在馬背上生活”。2002年秋,經過多次爭取,公路建設項目正式立項。村裡積蓄不夠,他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帶領大家自發施工削平沙丘,終於推開了北甸子村與外界聯系的“大門”。

   然而,黃沙治好、大路修通后,董書記自己卻因積勞成疾倒下了。身患重病的他讓兒子開車帶他去最后看一眼他親手栽下的樹林,“那一刻,父親的臉上沒有了痛苦,露出了孩子一般的笑容。”病逝后,董福財的妻子按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了家門口的大樹下,讓他能夠看著村裡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樹的品格是堅韌,榜樣的力量是引領。對於審計署沈陽特派辦的審計人們來說,扶貧與治沙有著同樣的精神根基。風沙吹不散審計人的恪盡職守,扶貧路上,“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永存。

   大學生記者與審計署沈陽特派辦工作人員一起參觀北甸子村董福財紀念館

(責編:楊曦、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