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真能變“肉鬆”嗎?

“棉花”真能變“肉鬆”嗎?(消費連線·揭穿食品謠言①)
民以食為天。這些年,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不斷加強,但一些似是而非的食品謠言仍在網上不斷傳播,影響消費信心。治理食品謠言,既要從源頭上打擊惡意造謠的不法分子,也要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引導人們增強識別謠言的能力,不信謠不傳謠。從今天起,我們推出“揭穿食品謠言”專題,採訪權威專家,對一些網上傳播的食品謠言進行駁斥,幫助消費者增加食品知識,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編 者
肉鬆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棉花是植物纖維,其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用棉花造肉鬆,不僅成本高,造假效果也難以達到,是根本不可能的
6月初,蘇州太倉有網民發布在某蛋糕店購買的手撕蛋糕中發現“棉花”的視頻﹔6月11日,山東聊城一名女子在其朋友圈發布“棉花肉鬆”視頻﹔7月9日,一條“常德市金蘿莎肉鬆蛋糕的肉鬆是由棉花做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傳播。自2017年“棉花肉鬆”事件以來,舊謠又開始新傳,引發廣泛關注。
在“棉花肉鬆”視頻中,解說人將肉鬆放在水中不停地揉搓,發現肉鬆呈現出泛白拉絲狀,便將該白色絮狀物稱為“棉花”,並用打火機點燃,稱有“棉花味”。視頻經社交平台傳播后,引起消費者的擔憂。
那麼,“棉花”真能變“肉鬆”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徐維盛表示,肉鬆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用棉花造假肉鬆,不僅造假成本高,造假效果也難以達到,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肉鬆和棉花的成分有很大區別。根據相關國家標准,肉鬆是指以禽畜瘦肉為主要原料,經煮制、切塊、配料、收湯、炒鬆制成的肌肉纖維蓬鬆成絮狀的(熟)肉制品。肉鬆的本質是一種肌肉纖維,而棉花的本質是植物纖維。
其次,棉花天然呈白色團絮狀,肉鬆經過水洗后也呈現白色絮狀,是因為肉鬆在制作過程中為調節顏色,會加入食用色素,經水洗后顏色消退。這些絮狀殘渣為動物肌肉組織,而不是棉花。
再者,棉花和肉鬆的口感差異也很大。肉鬆較鬆軟,口感綿密,味道鮮美,咸甜適中。棉花表面看上去鬆軟,但放入口中被唾液濡濕后會聚集成一張薄片,難以嚼爛。
另外,通過浸水和點燃的方式也可以輕易分辨肉鬆和棉花。肉鬆浸水后沉到水底,棉花則會漂浮在水面。肉鬆燃燒時會有一股頭發燒焦的焦糊味,而棉花燃燒時會散發出一股紙燒味。
如何識別好的肉鬆呢?徐維盛建議,要通過正規渠道選擇近期生產、密封良好的肉鬆,盡量不要買散裝產品。優質肉鬆顏色為金黃或淡黃色,呈疏鬆絮狀,聞起來有肉香味,吃起來肉質鮮嫩,無肉筋碎骨,入口即化。
專家提醒,已開包、開蓋的肉鬆不宜放置太長時間,應盡快食用。選購肉鬆時,最好買有獨立小包裝的肉鬆,便於保存。另外,肉鬆的鈉和能量偏高,應盡量少吃,尤其是兒童。
張雙雙
張雙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