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曾剛: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呈現新特征

2018年08月05日11:38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曾剛: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呈現新特征

人民網北京8月5日電 (付長超)今日,首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在人民日報社舉行。在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近年來,政策引導和技術發展,加快了我國普惠金融領域的創新,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豐富和拓展了普惠金融的理論與實踐。

峰會由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主辦、平安普惠承辦,並得到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融資擔保業協會和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等單位支持。《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18)》在峰會上正式公開發布。

曾剛表示,從提出至今,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圍了已有很大的發展。從聯合國最初的定義看,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地、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尤其是貧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此時的普惠金融,重點關注的是小額信貸及微型金融等產品和機構層面的活動。但在我國的實踐中,在政策推動和新技術應用加速的助力下,中國普惠金融的創新已遠遠超出了其最初的范疇,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拓展了普惠金融的理論與實踐,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

一是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普惠金融的主體眾多,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各不相同而且非常復雜。和普通客戶一樣,普惠金融用戶需要一些列的金融產品服務,以便有效管理風險、存儲現金、進行日常交易以及獲得貸款,等等。這意味著,普惠金融不僅包括信貸,還應包括儲蓄、投資理財、保險、支付、匯兌、租賃、養老金等全功能、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從企業客戶角度,甚至還可能會增加管理咨詢、財務顧問、現金管理等其他的服務內容。通過提升客戶的發展潛力,來更好的實現普惠金融服務的目標。

二是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化。近年來,普惠金融的參與主體,從早期以小額信貸機構為主,逐步發展成為囊括了商業銀行、政策性金融、非銀行金融以及金融科技企業等在內的,多層次、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從世界范圍看,正規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已經成為普惠金融領域最大的資金提供者。在中國這一特征更為突出。在監管政策引導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成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也陸續跟進,通過組織架構的調整,全力推進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

三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迅速,並有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數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可以通過金融科技手段來促進普惠金融的行動,曾被排斥或服務不足的人口以數字方式獲得和使用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如支付、轉賬、儲蓄、信貸、保險、証券、財務規劃和銀行對賬單服務等),通過數字化或電子化交易,如電子貨幣(通過線上或移動電話發起)、支付卡和常規銀行賬戶,其核心內涵在於應用數字技術提高普惠金融水平。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大幅度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擴大普惠金融的覆蓋范圍,提高服務效率,優化服務體驗,並提升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

四是普惠金融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可持續得到極大改善。商業可持續是傳統普惠金融面臨的最大困境。在數字技術基礎上,一些新的普惠金融模式開始形成,將不同類型機構的專業化能力進行整合,大大提高了普惠金融產品開發的靈活性,並降低相關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普惠金融“義”、“利”不能得兼的兩難。普惠金融開始成為許多機構競相進入的藍海。

曾剛表示,總體上看,在過去幾年中,政策引導和技術發展,大大加快了我國普惠金融領域的創新,將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推進到了全新的階段。當然,也必須承認的是,普惠金融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如何更好地關注客戶視角的風險,以更好地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如何規范金融機構行為,讓普惠金融業務與審慎監管要求相一致,更好地管理金融機構的風險?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創新來加以解決。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