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行業發展亟須“藍海”突圍 中國僅列第二梯隊
無人機行業發展亟須“藍海”突圍
第二看台
無人機行業顯然是一個行情看漲的朝陽行業。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無人機行業市場需求預測及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測,我國民用無人機產品銷售和服務總體市場規模到2020年將達到465億元,2025年將達750億元。
3月2日晚,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一場由500架無人機共同表演的燈光秀在西安上演。 王曉凱 攝
“近年來,國內外無人機行業經歷了蜂擁而上的熱潮,低端產能過剩的生存冰川,以及劇烈的行業調整之后,涌入的技術和資本開始逐漸冷靜。行業開始向專業化應用、軍事應用等方面發展。其中,工業化無人機更顯現出高品質門檻准入的要求,因此,積極拓展專業化、智能化的工業無人機‘藍海’,是行業探索的重點。”日前,在湖南長沙召開的“首屆中國長沙無人系統高峰論壇”上,長沙市無人系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長張代兵說。
我國僅列第二梯隊
前景好,但全球無人機研發和發展情況並不均衡。張代兵稱,作為軍機未來發展方向,各國都很重視無人機的研發投入。從全球各國無人機制造商的市場份額看,主要制造商集中在美國、以色列和歐洲,其中美國份額高達69%。我國無人機因性價比優勢,佔據全球約10%的份額。盡管近10年,我國相繼研發出多類型尖端無人機,但仍與俄羅斯等國一起,處於無人機制造的第二梯隊。
無人機行業大體分三類:一類為面向老百姓的消費無人機,主打娛樂性和觀賞性。這類產品市場大,制造成本低,技術門檻偏低,幾乎成為行業“紅海”。
第二類為工業無人機,主要面向特定行業用戶,如測繪、林業、水利等細分市場。產品講究實用性、可靠性、安全性。
第三類則是偵察打擊一體化的大型軍用無人機。
“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全產業的發展水平,需構建制造業與服務業一體化的新型產業協同體系。從專注於設計、研發、制造等技術領域,擴張到無人機租賃、操作員培訓等管理、服務、保障領域,形成新產業鏈條。”張代兵說,這需要各方的參與融合。
細分市場門檻很高
“工業級無人機高效的作業與強大的功能,將會有力推進傳統行業變革,並且,細分出的無人機應急救援、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石油巡線等垂直應用領域,也將促使傳統產業更新升級。” 湖南鯤鵬智匯無人機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自成說。
但是,他強調,“針對細分市場的工業無人機,有較高的技術、品質、可靠性門檻要求。研發投入周期長、投入高。研發難度和投入決定了專業級無人機無法通過資本運作快速成型,也很難被一家或幾家企業‘壟斷’,屬‘藍海’區域。”
專家認為,在工業無人機領域,技術先進、可靠性高、專業服務好的無人機公司,產品附加值會越來越高。而掌握航電系統設計、飛機設計、先進生產工藝等核心技術的無人機公司,更將會成為市場的“香餑餑”。不過,要穩站行業潮頭,還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聯袂”,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和共享,共同突圍“藍海”。
親近人群更需安全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吳強介紹,與軍用無人機不一樣,工業無人機的工作環境,和人群更“親近”。復雜的工業應用場景對無人機也提出了更多技術要求與更高的安全要求。吳強認為,要尤為關注工業無人機的環境適應性設計和測試,在硬件、軟件、算法、系統等各個方面,構建飛行安全體系。
無人機飛行安全體系的構建,離不開這一領域人工智能化的進一步發展。但吳強表示,工業無人機人工智能化的實現,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他特別提到了一類特殊無人機,即“空中機器人”,一種就好像長了“翅膀”,能飛行到不適宜人類工作的環境下執行任務的機器人。他認為,這類機器人會是未來工業無人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無人機飛行安全體系需要探索的新領域。
吳強表示,盡管無人機技術不斷發展,但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飛行安全領域問題。比如,無人機飛行能源供應還存在瓶頸。飛機、飛行器擅快不擅慢,在低速飛行狀態下,飛機耗能尤為大。無人機也就是空中機器人的重點是執行任務,並非飛行。因此,如何把有限的能源盡量“耗”在任務上而非飛行上,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比如,把無人機‘固定’在工作地點,不需要保持懸停和飛行狀態。”吳強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