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開放增崗位 政策促匹配

——重慶渝北推動內陸開放拉動就業

本報記者 王斌來 蔣雲龍
2018年08月21日08: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近年來,重慶渝北區通過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帶動更多就業。發展壯大外向型產業集群和口岸經濟,形成了大量外向型就業崗位﹔推行按市場需求定向、按學員意願定崗、按機構專長定點的“三定”培訓模式,搭建線上線下的就業平台,確保外貿領域就業穩定﹔打造一系列人才計劃,加大了吸引高校畢業生回家鄉工作的力度,為不斷涌現的外向型就業崗位提供所需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

        

  身處山城,既不沿邊也不靠海,但現在,越來越多的重慶人走上了“國際范兒”的崗位。以重慶渝北區為例,流水線工人生產的汽車和手機,一個月后就可能出現在東南亞、南美洲、歐洲以及非洲的街頭。當地超市促銷員拿在手裡招徠顧客的,可能是來自東南亞的海鮮、美國的牛肉。

  今年上半年,重慶渝北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575.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8.93億美元,自貿試驗區渝北板塊新增法人企業1261家,注冊資本金213億元。外向型產業集群創造了大量崗位。1—7月,渝北區城鎮新增就業5.7萬人,同比增長32%。

  發展口岸經濟

  穩定用工關系

  傳音手機,在國內可能少有人知,但在非洲卻佔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些手機很多生產於重慶渝北區的傳音科技公司。

  “我們去年6月來渝北落戶,目前已經招收工人1200多名,明年年底前還將形成400人的研發團隊。”傳音科技公司人事主管曹永紅說,“對企業來說,招工留人這兩難比較突出。尤其做外貿周期長,特別需要穩定的就業關系。”

  針對類似傳音這樣的用工大戶,重慶市渝北區就業局全力保障,並設立企業服務專員。兩年來,政府部門組織招聘,對接勞資,為16.7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也解決了企業招工的難題。

  針對企業留人難,渝北區對智能終端企業發放穩崗補貼,員工持續工作6個月以上,可以領到1200元補貼,持續工作12個月以上,可以再領1200元,每人限領一次。

  “能夠穩定工作一年,這樣的員工基本可以長期留下來,甚至很快成長為公司的骨干了。”重慶中光電顯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春平說,“通過政府的就業服務和好政策,招人留人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外地的時候,4000人的公司需要30名人力專員,在渝北2000人企業,負責招聘的就一個人。”

  與此同時,為穩定和促進外向型就業,渝北區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口岸經濟,打造了一批產業集群,形成了大量外向型的崗位。

  “渝北境內有江北國際機場這個‘一類口岸’,有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空港功能區,是重慶自貿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的重要承載地,是兩江新區開發的主戰場和國家首批臨空經濟示范區,還是重慶最大的汽車制造業基地、重要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和進出口基地。”重慶市渝北區委書記段成剛說,以此為基礎,渝北區大力打造臨空經濟總部、臨空總部貿易基地、臨空國際貿易示范園等發展平台。

  目前,臨空經濟總部已引進包括海航現代物流西南總部、白雲空航西南總部等17個項目。臨空國際貿易示范園已登記注冊43家企業,累計年內可實現外貿進出口額15億元人民幣﹔利納馬、弗吉亞等知名外資企業接連落地。

  “受外部環境影響,今年制造業用工需求總體下降,但是有外資企業和外向型產業的拉動,渝北人力市場依然活躍。城鎮新增5.7萬人就業,穩定性同比增強,靈活就業不到9%。享受失業保險人數同比下降9個百分點。”渝北區人社局局長鄧賢倫說。

  推行訂制培訓

  搭建就業平台

  就業結構性矛盾,在外向型產業領域也屢見不鮮。前不久,渝北區一家出口機電產品生產企業急需一批電工,市場招聘難以滿足,無奈之下找到就業局。

  “找我們就對了。”渝北區就業局局長鄧超說,“通過‘訂單式培訓’,很快,一批滿足企業要求的電工師傅就順利上崗,而且針對企業需求培訓,企業滿意度很高。”

  “我們推行按市場需求定向、按學員意願定崗、按機構專長定點的‘三定’培訓模式,並率先推行將技能培訓補貼直補到個人,對培訓全過程監管,全面推行培訓滿意率回訪。未就業人員參加技能培訓,或在崗人員參加技能提升培訓的,視其培訓專業及獲得的技能等級,可享受最高3500元的培訓補貼。”鄧超介紹說,當地年均開展職業技能培訓4500人次,今年還以技能培訓的方式援助重慶城口縣貧困人員、西藏芒康農牧民。

  為精准對接勞資,在強化培訓的同時,當地還搭建了線上線下的就業平台。

  “我們有三級就業服務平台。區人力資源市場每周二、五現場招聘、網絡常年招聘、適時赴外招聘﹔各鎮街、村居均將就業納入公共、便民服務大廳服務的重要內容,提供政策咨詢、就失業登記、政策申辦、培訓登記、用工推薦等服務。”鄧超說。

  同時,渝北區建立人力資源和用工信息數據庫,通過現場招聘會、網絡、手機APP、微信和街道、高校等人口密集處智能終端“五個平台”收集、發布信息。系統實現人崗自動匹配、手機“搖一搖”找附近工作等功能。

  通過這“一庫五平台”,2017年至今,1.4萬余家次用人單位提供17.9萬余就業崗位,18.6萬余求職人員通過平台求職,5.8萬余人次達成就業意向。45歲的市民周清明離職后,因為年齡因素一直沒找到滿意的工作。今年初,周清明通過渝北區的網上平台獲取招聘信息后,在一家外貿企業成功入職。目前,渝北區網上智能招聘系統訪問量已經超過300萬人次。

  扶助困難群體

  用好人力市場

  “一方面,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外向型就業崗位不斷涌現,所需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供給不足。另一方面,作為老城區,我們有部分‘4050’就業困難人員,普遍學歷低,缺乏一技之長,他們的就業機會逐漸減少。”鄧超說,這些新情況,亟須積極妥善應對。

  為此,渝北區在打造一系列人才計劃、吸引高端人才的同時,加大了吸引高校畢業生回家鄉工作的力度。據統計,今年渝北區戶籍高校畢業生約6000人,2800人返鄉工作。近5年離校未就業且有就業意願的畢業生年底就業率達95%以上。

  針對渝北區有就業意願的1萬名城鎮“4050”人員,就業部門為他們挖掘崗位,積極推薦。“比如相關企業有招工需求,我們就建議將保安、保潔、保綠等崗位優先提供給他們。”鄧超說。

  在充分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渝北區也注重向市場要活力。目前,落戶渝北空港新城的重慶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們園區有57家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已經提供了16萬個崗位,為27萬人次實現就業或者流動。”園區運行公司副總經理魏建說,“出口為主的汽車和IT產業方面,我們是高層次人才引進的主力。IT產業的七成用工也基本是由市場化完成。”

  “就業工作是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互為補充。用好市場的手段,對我們工作是極大的助力。”鄧超說,“在渝北區,隻要有人願意工作,崗位都是有的。”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1日 13 版)

(責編:仝宗莉、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