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數據”為抓手 助推審計“全覆蓋”
洪飛雲是浙江省審計廳的一名“老兵”。從2003年來到省廳算起,他已經在這裡工作了15年,是審計工作從“傳統手工審計”發展到“大數據審計”的參與者、見証者之一。
2014年3月,洪飛雲和同事們在審計時發現,某涉農企業的銀行貸款數據存在疑點。——該企業多次向銀行申請大額貸款,而每筆貸款從申請到終止相隔不到1天。貸款到底用在何處?“快速借還”的目的是什麼?帶著疑問,他們決定對該企業做進一步調查。
為了找到問題線索,洪飛雲和同事們要對企業歷年財務報表數據、財政部門的財政補貼數據、銀行貸款數據等進行關聯分析。怎麼才能讓這些數據“開口說話”?這是洪飛雲和同事們的主攻方向。
當時的“大數據”技術雖然還沒有大面積普及,但是已經有了一定的應用。利用“大數據”技術,洪飛雲和同事們對這些數據作了橫向關聯分析,經過多次研究比對,問題最終“浮現”了。
計算機審計中心工作人員討論工作
他們發現,該企業連續三年每年在申請多筆一年期或半年期的大額度的銀行貸款后都會領取“貼息資金”,但貸款到賬后會立刻轉出,“還上”貸款。
“貼息資金”即國家為了扶持部分行業企業而設立的專門用於貸款貼息的財政專項資金。洪飛雲解釋,“通俗點說,就是國家幫企業交一部分或全部銀行貸款利息,讓企業能有足夠資金運轉、發展。”他指出,該企業申請銀行貸款的行為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拿到貸款做大做強企業,而是為了騙取國家的補貼。”
終於嘗到數據分析的甜頭后,在廳領導的統一指揮下,在該項全省審計調查項目中,全省各級審計機關上下廣泛應用數據關聯分析方法,審計成效非常顯著。
審計結果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多位省領導均作出了重要批示。各地、各部門全面部署落實整改工作。同年11月,浙江省財政廳在全國率先出台《關於推進財政支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推動財政支農體制機制全面改革,通過清理、取消和歸並,加強績效評價驗收管理,提高涉農專項資金使用效益。
在洪飛雲看來,這項工作取得的成效與近年來“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以往傳統審計方式很難發現的問題,這次被“大數據”給大批量的“挖”出來了。
“十多年前隻有少數部門信息化程度比較高,按照傳統方法,審計人員兩三個人可能一天都隻能延伸一家單位。面對著如山的憑証,人工隻能做到抽查。效率低不說,而且很可能產生遺漏。” 引入分析數據的方法后,分析幾千萬條記錄隻要幾分鐘。曾經在某一個部門決算審計項目中,他們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讓數據在計算機裡跑了幾分鐘,找到了一些問題線索並以此深入核查,最終為省級財政“找回了”7000多萬財政資金。
計算機審計中心副主任洪飛雲向高校校媒記者講解“大數據” 浙江海洋大學裘夢瑋/攝
如今,各行各業信息化應用水平快速發展,電子數據已經普遍替代了過去的紙質資料。
對各行各業的審計中廣泛應用各種技術方法也成為必然。近年來,浙江省審計廳黨組要求
“能用大數據技術的一定要用大數據”,致力科技強審,對具備條件實施大數據審計的項目,普遍實施“總體分析、系統研究、發現疑點、分散核查”組織模式,極大的提升了審計的覆蓋面。
以大數據為“抓手”,審計“全覆蓋”的進程推進得很快。很多過去用手工方式難以核查的問題己不再是審計工作的難點。
以“冒領養老金”為例,以往審計人員雖然知道有“醫學証明已死亡,養老金卻照領不誤”的怪象,但隻能撞到一個算一個。現在,隻要運用計算機技術,“大數據”就會“告訴”審計人員。
“大數據”拓展了各項審計的廣度和深度。以“大數據”為抓手,醫保基金審計、市縣長經濟責任審計、“最多跑一次”改革、去產能政策落實情況、地方金融改革等審計調查項目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這些浙江省審計廳近年來查處的案例,背后的“破案”專家不只是審計人員,其中到處都是“大數據”的身影。洪飛雲說,是“大數據”讓審計監督質量和效率有了“飛躍式成長”。
“這些年‘大數據’審計在浙江能發展這麼快,與廳黨組高度重視和創新實施計算機審計人才培養機制密不可分”。洪飛雲介紹,從2002年開始,浙江審計廳每年都會舉辦計算機審計中級水平培訓和考試,2015年把計算機審計能力作為審計干部任免和提拔的重要條件。
浙江省審計廳開展“大數據”技術培訓會
據悉,未來浙江審計廳將建設一個審計大數據中心、建立一個大數據審計應用綜合管理平台、組建一支大數據綜合分析團隊、制定一套大數據審計應用管理制度規范、構建一套大數據環境下開展審計工作的模式。
而就在幾天前的2018年全國審計機關集中整訓動員會上,審計署黨組書記、審計長胡澤君這句話再次強調了“大數據”在審計工作的重要性,“要著力強化大數據審計思維、增強大數據審計能力,為實現審計全覆蓋提供強大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