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博會看消費升級市場密碼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路徑來看,一個發達國家,也應當是一個消費大國——消費升級逐步取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穩定器”。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認為,舉辦進博會,有利於豐富國內消費選擇,引導境外消費回流,優化消費結構,推動消費升級,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元化、差異化消費需求。
萬商雲集的進博會,像一個精彩紛呈的萬花筒,從中可以捕獲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的密碼,探尋中國的消費升級有著怎樣的底色,“風向”往哪裡?“風力”有多大?“風口”在何處?
不能隻看總量,也要看結構
民以食為天,消費升級首先體現在“吃”。1979年1月,3000箱可口可樂從中國香港由火車運抵北京和廣州,成為改革開放后最先到達中國內地的“進口貨”。1984年,美國《時代周刊》甚至把一名中國消費者手持可口可樂的照片用作封面。
步入進博會,洋“菜籃子”、洋“米袋子”、洋“奶瓶子”和洋“果盤子”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食品和農產品展區,自招商階段開始,就是展商報名最為踴躍的地方,上千家企業搶簽參展合同,展位供不應求。“沒有一個展商會忽視中國全球‘第一大農作物進口大國’的身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孫成海說道。
看“吃”的升級,不妨可以從管窺蠡測“一滴奶”做起。“消費升級有四層含義:一是品質升級,從‘能溫飽’到‘要吃好’﹔二是形態升級,從‘買產品’到‘買服務’﹔三是方式升級,從‘線下買’到‘線上買’﹔四是行為升級,從‘標准化’到‘個性化’。”歐洲最大的乳品集團、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有機乳品生產商——Arla中國區總裁劉新為認為,隨著中國人對品質和對高端生活方式的追求,以有機食品為代表的高品質產品需求會快速增長。中國市場上,在普通奶增量放緩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知名乳企會加入有機奶的角逐。
上海商情信息中心主任、上海進口商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原立軍帶著相關協會組織了一批專業觀眾來到進博會,“據我們最近的一份問卷調查,消費者認為進口乳制品品質更好的,佔比高達66%,同時有超四成消費者認為進口水果、酒類及休閑零食品質進口品牌比國產品牌更好。”長寧區交易分團成員、上海禾煜貿易公司的一名專業觀眾則向記者表示:“公司現在年銷售額為6億元,我們的願景是提升到10億元,增量就要靠更多更好、性價比更高的進口食品來填滿……”
十幾年前曾有媒體解剖過當時本土連鎖業巨子聯華超市的成功密碼,其中有一條經驗就是“向全國農民發訂單”。“而今,‘買全國’已經變成‘買全球’,如果說過去我們是向‘全國農民發訂單’,那現在就要‘向全球農民發訂單’!”上海交易團四大聯盟之一的大型零售商聯盟發起單位、百聯集團副總裁浦靜波如是說。這不是簡單的量的變化,而是品種的豐富,品質的提升。
消費升級還是降級,不能隻看消費的總量,更要看消費的結構。由量的減少推導出消費降級的結論,顯然是不科學的。
不能隻看存量,還要看增量
國家發改委《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指出:“2017年,我國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已降至29.3%,但我國人均耐用消費品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信息、醫療、養老、家政、旅游等服務型消費空間則剛剛被打開。”以汽車為例,2017年底我國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29.7輛,而美國每百戶擁有汽車超過200輛,歐洲一些發達國家超過150輛。進博會上,除了農產品、食品、日用消費品等“老三樣”,消費電子、汽車、游艇、直升機等“新大件”,以及醫療、教育、旅游、養老等服務消費的展區也異常火爆。新舊熱點的切換,折射出中國消費升級的新趨勢。
錢包鼓了起來,再多的“0”都需要前面那個“1”,這就是健康。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裁周霞萍告訴記者,中國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數最多的國家,但令人遺憾的是,隻有不到一半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隻有不到13%的患者能得到有效控制。出於對最優最好、性價比最高最劃算的世界先進診療手段的強烈需求,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品展區始終人頭攢動。51個國家或地區的286家參展商,紛紛帶來在中國市場上首次亮相的醫療設備:全球首台高場強磁共振放療設備、全球首發高精度白內障檢測設備、即將在中國面世的罕見病多發硬化症治療用藥、世界首創的嬰兒核磁共振系統、全球第一款全自動機械式組織切割系統、僅一枚硬幣大小的世界上最小的心臟起搏器。
錢包鼓了起來,更意味著中國人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享受型消費取代吃飽穿暖的“剛需”,日益成為消費主流。歐萊雅中國首席執行官斯鉑涵說道:“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轉變為對品質的追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從實用性消費轉變為美妝產品等享受型消費。”
在汽車展區,不必再去贅述大牌整車之間的“耍酷斗炫”,一些汽車配件的“新奇特”已經讓人欲罷不能:比如專注於生產汽車天窗的德國家族企業偉巴斯特,帶來了首次在中國市場亮相的聲控天窗和手勢控制天窗,聲控天窗甚至還能識別中國各地的方言。消費電子及家電展區內,林內帶來了日本原裝進口的智能灶具,可以在手機APP中進行菜譜的上傳下載、自制菜單等人性化操作,一名觀眾贊嘆:“有了它,做飯也成了一種樂趣。”而在服務貿易展區,“大路貨”的旅游線路相形之下門庭冷落,而一些冷“萌”線路,如極光之旅、狗拉雪橇比賽、“沉浸式”瀑布探險……卻不乏觀眾的追捧。
不能隻看硬件,更要看軟件
每天流連於各大展區,除了看到各地採購商爭先恐后“買買買”,記者也時常聽到他們站在一名普通消費者的立場發出的呼聲:這麼多好東西,如何才能“天天都是進博會”?
讓“展品”變“商品”,讓展商“6天參展”,享受“365天服務”——按照進博會交易組織工作的部署,本市提出了設立“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的方案。今年4月,市政府還專門為首批30家“6+365”平台授牌。其中,總面積達60萬平方米的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已經明確作為首屆進博會閉幕以后,參展商中有延展意向的企業進行展品展示和交易的主平台。“這相當於一座建在大虹橋的‘奧特萊斯’,貨真、價實、質優的進口商品可以與老百姓天天見。”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商務發展處負責人趙俊對記者說。
除了硬件設施,對於企業進口商和廣大消費者來說,更盼望的是軟環境的逐漸改善——比如進口商品國內外價差能否縮小?國外新品特別是進口醫藥、醫療器械的國內上市時間能否縮短?又如加快通關速度、保護知識產權,檢測標准與國際接軌等貿易便利化措施,能否盡快與國際最高標准、最好水平對接?上海香港商會副會長鐘永喜說,以前考慮得更多的是降稅,但其實大部分成本在檢驗檢疫、通關、倉儲、物流等環節,加起來價格就下不來。東浩蘭生集團董事長王強看得更長遠。他認為,中國在鼓勵企業出口方面已有了非常成熟的運作體系和配套政策,期待通過進博會,可以逐步形成成熟完善的以進口為導向的政策和運作體系。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7月上海頒布的“擴大開放100條”已明確:“建設服務全國的進口樞紐口岸,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的進口促進新平台”。而剛剛閉幕的第30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傳出信息,“為了把進博會辦成國際一流博覽會,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出台了20多項便利化舉措,已全部得到落實,還將推出探索保稅展示展銷常態化的制度安排等政策措施。”保稅展示交易平台原是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首個功能創新,實現內外貿在零售環節的對接,從而提升品牌商降低商品售價的積極性,給老百姓帶來實惠。進口博覽會之后,這一模式將考慮在“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篩選部分開展試點,進一步促進展后展品銷售。
為引導國外商品定價日趨合理,市商務委正在考慮建立主要的消費品國際價格監測比價機制﹔本市適度發展市內免稅店、口岸免稅店以及高端品牌奧特萊斯等所涉及到的相關政策也正在積極爭取當中。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表示,商業文明,是上海最優質的基因之一。進博會的舉行,將成為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建設國際消費城市建設的推進器,將為上海釋放出消費升級、貿易升級和開放升級的三重效應,成為上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征途中一個嶄新的裡程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