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重要產業名片之一,發展歷史悠久
荷蘭乳業的保障在哪裡(他山之石)

幫助奶牛擠奶、照看小牛、查看牧草長勢、清理牛舍……在荷蘭的阿姆斯福特市瓦特納牧場,37歲的牧場主科恩伴隨著第一縷晨光,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作為荷蘭菲仕蘭乳業公司的加盟供應商,科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管理牧場上。
乳業在荷蘭發展歷史悠久,是荷蘭重要的產業名片之一。僅1600萬人口的荷蘭,約4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中28%是牧場。1.8萬個牧場、160萬頭奶牛,每年共生產127億公斤牛奶。荷蘭的出口收入中,約10%來自乳業,乳制品的年出口額超過70億歐元。荷蘭菲仕蘭公司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楊國超表示,荷蘭豐厚的乳業管理理念及養牛戶共擔風險的奶業發展模式,對中國乳業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每頭奶牛都有自己的名字
作為家庭牧場,科恩一直追求著擴大生產規模。牧場由祖父母開始經營的時候,草場面積15公頃、奶牛25頭,經過三代人的努力,瓦特納牧場現在面積增加到了74公頃,有86頭小牛在內的239頭奶牛。奶牛數量翻了6倍,牧場面積增加了近5倍。
“奶牛也有心情,心情好,身體就好,產的奶品質就高。”科恩的媽媽招呼著記者喝上一杯牧場鮮奶。
養牛的方法在家族傳承不怠並不斷創新。科恩帶著記者參觀他的牛舍,沒想到的是,每頭奶牛都有自己的名字。科恩的女兒才三歲,就有了一頭自己取名的奶牛,每天從幼兒園回來,她都要跟自己的奶牛玩耍。
“人文關懷很重要。我在牧場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讓奶牛保持愉快的心情。”盡管擠奶已由機器代替,但在每天兩次的擠奶過程中,科恩都會撫摸奶牛,跟它們互動。“每天擠奶時,87號奶牛總是第一個來,102號是最后一個來。如果哪天這個順序出現變化,就得注意哪個環節是否出現了問題。”
科恩介紹,對不同年齡段的奶牛,需要不同的照料方式。剛出生的小牛,要喝牛初乳。不同年齡段的小牛,則有不同的復配飼料。“牧場裡正在准備的青貯飼料和玉米,會有專業顧問來幫助我們進行營養成分分析,並給出相應建議。”
科學的飼養、戶外放牧,加上清潔管理,讓荷蘭奶牛的常見病發病率降低,目前荷蘭平均年產奶量居全球前列,奶牛單產為每年8100公斤。從科恩展示的數據中可以看到,牧場牛奶的體細胞檢測數值為每毫升13.4萬,牛奶每100克含蛋白質3.41克、脂肪4.32克。這些數據,讓科恩很為自家牧場牛奶的質量感到自豪。
合作社模式推動乳業可持續發展
科恩雄心勃勃,要投資100萬歐元改造瓦特納牧場的設備和場房,他的底氣來自於合作社提供的發展支撐。從單個奶農用牛奶罐賣牛奶到如今的養殖、生產及銷售分工明確的合作社模式,荷蘭乳業打造出了一個利益共享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合作社模式在乳業產業鏈中形成了良性閉環。對於包括科恩在內的所有奶農,都可以同時參加飼料、機械等多個合作社,來解決奶業生產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這些服務,完全是按照市場運作來進行的。
荷蘭大約90%以上的乳業以及乳制品生產由菲仕蘭公司掌控。菲仕蘭公司不僅是全球排名前列的乳品企業,也是世界較大的乳品合作社之一。在荷蘭,乳企不僅僅是企業,同時也是農業合作社。菲仕蘭合作社擁有近1.4萬個成員牧場,約1.9萬名奶農。許多荷蘭家庭牧場都加入了菲仕蘭合作社。奶農和菲仕蘭合作社構成契約關系,菲仕蘭合作社全資擁有菲仕蘭公司,合作社社員負責原奶與資本的供給,菲仕蘭公司負責后續的加工、管理及全球銷售。
合作社模式構建了利益共享架構。按照約定,菲仕蘭公司的利潤中,45%留存作為發展資金,35%作為獎勵發給會員奶農,另外的20%以固定利率債券的形式發給奶農。在這種利益共享架構中,奶農既是合作社員工,也是公司的股東,公司的整體利益和每個奶農的利益息息相關。
沒有鮮奶質量保障的利益架構不可持續。為此,菲仕蘭公司在多年實踐中摸索發展出了一套“星球計劃”,從而打造出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生產鏈質量體系。楊國超介紹,“星球計劃”的工作涉及牛奶、奶牛、生產過程和環境四大因素,其中很多規定與消費需求相關。比如,鼓勵戶外放牧,確保奶牛每年有120天、每天6小時的放牧時間。
合作社模式極大地推動了菲仕蘭公司跨越式發展。楊國超表示,隨著2015年歐盟取消牛奶生產配額,歐盟的牛奶產量有了較大提升。菲仕蘭公司2020年新目標是高附加值產品增長5%,加工100億升牛奶,銷售額達到150億歐元。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1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