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某型號火箭原總指揮楊毅強:中國的“馬斯克們”需要打通商業航天“最后一公裡”

侯雋
2018年12月29日17:28 |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
小字號

楊毅強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楊毅強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侯雋) 12月29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經濟周刊》、中國信通院、工信部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經濟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論壇上,以“軍民融合催生自主核心技術”為主題的高端對話環節大咖雲集。在軍民融合戰略全面推出之后,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商業航天領域。商業航天深在哪裡呢?這方面既有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政策與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某型號火箭原總指揮楊毅強在中國運載火箭領域研發一線深耕多年,他從目前的商業航天的發展方面暢談軍民融合、商業航天。

  楊毅強認為,美國商業航天與軍民融合有三個經驗可以借鑒:第一是美國從國家戰略層面謀劃制定法規,支撐商業航天的發展。從美國的整個過程看,商業航天行為肯定不完全是一個市場行為,首先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與商業行為,主要目的是建立高效管理體系,美國要保持在太空的領導地位、絕對主導地位與利益。尤其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太空戰略指令1號、2號,美國明確提出來美國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以及其他目的地的載人探測任務,要通過商業合作方式推動民用技術的發展。

  其次是美國成立了相應的航天機構協調軍民融合發展。比如特朗普上台之后重建了國家航天委員會,從國家戰略層面統籌協調政策、法規、調配資源,保持美國在太空的領導地位,要求商業航天企業參與到保衛美國太空的利益。

  第三個經驗就是美國在不斷擴展商業航天的應用范圍。例如,眾所周知,衛星都是從通信衛星開始,從發射、應用等等,后來擴展到遙感衛星和導航衛星,應該說已經逐步實現了商業化,商業運維公司可以參與衛星管理,必要的時候作為一個備份作戰力量來使用,最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9月美國空間飛機X-37B由SpaceX發射成功,第一次由私營航天公司發射空軍的技術裝備。

  2018年在軍民融合的背景下,“資本+體制內人才”讓過去隻有“國家隊”才能玩得轉的航天領域,誕生了不少初創公司。不同於一開始便幻想移民火星的美國的馬斯克,中國的“馬斯克們”該如何破題呢?

  楊毅強認為,對商業航天特別是火箭,要從四個方面發力,為“中國的馬斯克們”打通最后一公裡。

  第一,國家應該制訂航天法律法規。我們發展了60多年,我們沒有航天法,與航天大國的地位不相符,法律是中國航天政策、產業的上位法,要通過法律統籌國家航天資源、規范航天秩序,特別是要對商業航天企業加以規范、指導、引導、扶持。

  第二,希望能夠關注公眾安全,出了問題沒有小事情。我建議政府機關、軍隊,應該考慮參照過去航空比較成熟的標准,建立商業航天的相應的、適航的技術標准,建立依托國家科研機構或者高校,能夠成立類似民航技術中心的模式,通過定量分析、定量評價,給軍隊、政府決策,提供一個相應的技術支持。

  第三,建議國家成立類似美國航天委員會的機構,統籌軍民資源。

  第四,航天體制相對比較封閉,產業鏈商業化不足,但是隨著目前的發展,將會促進商業航天標准化建立,為打通最后一公裡創造條件。

  “中國航天已經走過了62年的歷程,成績卓越,舉世矚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特別是在軍民融合大背景下,我們應該看到商業航天是技術創新比較高、經濟質量效益高,而且軍民融合屬性兼備的一個新興業態,商業航天應該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與新的增長級,我們應該發揮全社會力量,大力發展商業航天,加快航天建設,推動商業航天走向健康、自主、可持續發展之路。”楊毅強如是表示。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