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王金山:做到政策、項目、信息融通,利於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賈國強
2018年12月30日08:47 |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
小字號

王金山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王金山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賈國強) 12月29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經濟周刊》、中國信通院、工信部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經濟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在主題為“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篇大文章”的高端對話環節,農業銀行吉林分行副行長王金山表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由諸多因素所致,做到政策、項目、信息融通,有利於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以下為其主要發言內容:

  目前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諸多因素所致。要解決這個問題,既要從供給端(金融機構),也要從需求端(市場主體),兩端發力,從政府、監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金融機構、市場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農業銀行作為服務三農的國家隊與主力軍,一直把服務三農與支持實體經濟為己任。多年來農業銀行吉林分行,在總行黨委、省委省政府、地方金融監管局與相關監管部門的領導指導下,應該講,在服務三農實體經濟方面,在致力於解決融資難、融資貴方面,我們這幾年做了比較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創新,通過創新來解決融資的問題,金融大家關心的是融資,再就是通暢。

  第一,體制機制創新。按照總行統一部署,農業銀行實現三農事業部改革,對服務三農的業務,實行六擔機制,並且實現單獨的考核、單獨的約束機制。

  第二,加大產品創新。為響應市場需求,滿足市場需要,特別是實體經濟、中小企業、農戶,亟需解決的融資項目問題,我們先后推出了農地貸,目前在全國農行系統,開辦農地貸的機構最多,貸款余額目前也最高,累放突破10億。吉林省是農業大省,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們又開發了創新吉林牧貸,現在累計放了13億多,支持了數千戶養殖大戶創業增收脫貧。我們現在產品已經超過30項。同時在支持鄉村振興,包括這幾年吉林農業農村發展過程當中,特別是縣域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注重支持基礎設施,支持水利、旅游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

  第三,模式創新。加強銀企合作、銀政合作,我們先后推出銀行+市場主體,農行+商圈+市場主體、農行+行業協會、商戶+市場主體等等模式,通過這些模式的創新,來解決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打通融資渠道。

  第四,渠道創新。在傳統銀行物理網點基礎上,我們加大了手機銀行、電子渠道、信息電子化的建設,特別是我們根據總行的要求,在推廣“惠農一農”、“惠農一貸”、“惠農一富”,其中“惠農一貸”為了解決三農貸款提高效率問題。

  對於金融服務與支持實體經濟,有幾點建議:一是政策上的融通,就是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於經濟。這樣需要監管政策與產業政策,高度融合。各級監管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金融的監管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行業政策相互融通,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大中型企業與小微企業,法人客戶與個人客戶,甚至城鄉不同地區之間,都有差異化。這就需要政策融合,才能更接地氣。

  二是項目的融通。市場主體在融資過程當中,應該加強銀政合作,加強項目、投資上的咨詢、溝通。因為我們有些項目在運行過程當中,由於前期規劃可能不夠周密,實施過程當中,資金供給不足,導致我們的項目不能如期竣工或者是項目擱淺。因此,項目特別是重大項目,要提前做好溝通。

  三是信息要融通。信息就是資源,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市場主體也要更加注重自身的信息化建設,注重數據的積累,如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積累,企業流水,誠信積累等。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