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企復工快速調查系列報告:
防疫情、促返崗、保工期 建筑企業復工總體加快

建筑業是吸納農民工就業的支柱行業。五千多萬建筑業農民工(約佔農民工總數近兩成)如何實現有序復工關系穩就業,穩經濟。在當前疫情大流行高峰已過去,天氣回暖、建筑業迎來復工有利條件時,為及時了解建筑行業農民工返城復工情況,中國勞動學會同有關單位聯合開展的農民工返城復工"百企"快速調查,對勞動用工規模較大、工程分布在東中西部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的30家建筑企業進行快速調查。
重點工程率先開工 建筑企業復工總體加快
建筑業有農民工聚集度高屬重點防疫場所,建筑工地復工需要氣候條件回暖,比一般企業延后的特點。疫情爆發后,大型企業復工快,重點工程先開工,一般中小型企業復工順延至三月以后。
調查顯示,直至3月12日,在所調查建筑企業中仍有1/4尚未復工,均為中小微民營建筑企業。從員工復工率來看,所調查建筑企業員工總復工率平均為57.08%,復工員工中居家辦公或遠程辦公的佔19.7%。因此,若以現場復工員工計算,員工復工率平均為45.27%。
大型企業重點工程率先開工而中小企業復工時間相對較晚。從調查看,大型特大型企業都在2月10日即陰歷正月十五后(防疫防控出現積極向好態勢時)復工,重點工程都在2月底即陰歷正月過后復工。相比較而言,中小企業復工時間普遍較晚,且員工復工率較低。問卷調查企業中,有四成以上(41.67%)中小企業至今尚未復工﹔已復工中小企業的員工復工率平均為38.8%,低於大型企業的平均水平(75.35%)。
氣候轉暖和疫情防控穩定向好,也是大中企業復工加快的原因之一。調查發現,抓住氣候回暖和政府扶助的有利時機,一批大中小企業採取"出家門、進企門"點對點"包車"接回農民工返崗。如北京市對豐台火車站、懷柔科技城等116個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採取統一組織"包車"服務、及時健康檢查、保障中西部二十多省農民工安全返工。
國企復工快於民營企業,但現場復工率大體相當。問卷調查顯示,國有企業均在2月10日之后陸續復工,民營企業多在2月下旬之后復工,且有三成以上(36.36%)民營企業至今仍未復工。從員工復工率看,國企員工復工率平均為73.48%,而民營企業平均為5O%。但國企復工員工中有三成是居家辦公或遠程辦公,而民營企業復工員工中有90%是現場作業。因此,兩者復工員工的現場作業率大體相當,均不足半數,分別為44.74%和45.85%。
不同工作崗位員工的復工情況略有差別。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工作崗位工作人員的復工率略有差別。總的來看,專業技術人員的復工率相對略低,平均為53.88%﹔而管理人員和以農民工為主的一線生產操作工人的平均復工率分別為64.03%和60.84%。
建筑企業延后復工普遍存在 或影響農民當期就業
疫情導致多數建筑工程延后開工,尤其是大量一線建筑工人難以返工導致很多建筑工程項目停工或工期延誤。較長時間難以復工對建筑企業的資金鏈帶來很大壓力,尤其是中小企業。
從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建筑企業還未享受到政府出台的稅收、社保、住房公積金等減免和補貼的優惠政策,隻有少數企業享受了部分的稅費減免和失業保險金返還。建筑企業的經營困難將直接影響千萬農民工的就業和收入。
調查結果顯示,所調查建筑企業中,盡管有2/3選擇“短期影響營收,能盡快恢復正常”,但仍有1/3的企業選擇“影響較大,短期難以恢復正常”,認為影響較大的企業多為中小企業。62.5%的調查企業表示復工后會“增加靈活用工比例”,個別企業表示會“降低工資”或“減少用工量”,最高將減少60%的用工量。
對於工資而言,調查顯示,建筑行業一線建筑工人的平均工資為6397元(2020年1月),較去年同期有小幅增長,但漲幅僅為1.54%﹔而且有近1/4的被調查企業中一線建筑工人的月均工資較去年出現下降,平均降幅為20%。較長時間難以復工將直接影響建筑業農民工等建筑工人的收入,而受疫情影響,資金鏈緊張的建筑企業在今后一段時間也難以為員工漲薪,保持現有工資水平已盡很大努力。
此外,建筑企業海外業務雖未停工但項目履約和市場拓展均受影響。調查了解到,多國政府並未採取如限制中國承包商參與投標、暫停中資企業在施項目等極端措施,但因其在人員進出境管理、國際航班安排、進口物資檢驗檢疫等方面加強疫情防控,對我國建筑企業的海外業務和回家過年的農民工產生一定影響。
一是影響項目履約進度。國內疫情管控措施使得人員流動、返崗以及物資的生產、發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各國對中國旅客入境實施了暫時停發落地簽証、加強邊檢、階段隔離、乃至限制入境等措施,對中國發運貨物的檢疫通關也加強了管制措施,這些都加大了人、機、料的時間成本,影響項目的履約進度。
二是影響市場拓展。疫情對人員流動的約束也將一定程度影響到市場營銷活動的正常開展。一是國內投資商出境洽談投資業務的項目大幅度減少﹔二是在所在國開展項目營銷的效果下降,對新項目跟蹤、投標和簽約等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建筑企業積極組織農民工返崗 分批次推進項目復工
按照當地政府對企業復工的要求,建筑企業在分級分區復工、防疫物資儲備、隔離宿舍建設等方面採取了系列措施。
分批次推進項目復工,重大項目優先復工。根據工程性質、工期緊張程度、物資籌備情況及復工備案等情況,實行分批次推進項目復工,尤其是涉及國家級、省(市、自治區)級重大工程和涉及保障城市運行必需以及重要國計民生的相關項目,大都根據實際情況優先復工。
先期做好防疫物資儲備工作。建筑企業施工場所人員相對多,企業在復工前大都重視做好口罩、消毒液、酒精、醫用手套、護目鏡和隔離衣等防護物品的儲備工作。例如中電建北京房地產公司,對所屬54個工程項目上萬農民工返崗隔離住房和所需口罩、測溫度器、消毒液都提前做好儲備,實行工地相對封閉管理、分時分段就餐、住宿工作環境統一消毒,保障有序安全復工。
但也有些建筑企業存在防護物資短缺問題。調查顯示,口罩儲備的充足性相對較低。
積極組織農民工等務工人員返崗,做好返崗人員必要的報備隔離工作。為盡快實現工程復工,建筑企業積極組織農民工等務工人員返崗,並做好不同地區返工建筑工人健康狀況的報備工作,湖北等疫情高風險地區人員暫時緩后返崗。對於返崗人員,通過模塊板房宿舍和外租等方式,解決14天隔離的住宿需求。調查顯示,對於外地返程人員的隔離方式,83.3%的企業選擇“自調”,8.3%的企業選擇“外租”,8.3%的企業選擇“自調+外租”。
“招工難”、材料短缺成為建筑企業復工主要困難
調查結果顯示,不少企業表示建筑工人缺口較大是項目無法正常復工的重要原因。調查發現,雖然各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出台了促進勞務人員安全返崗政策,但是實際返崗效果不甚理想,存在諸如邊遠地區公共交通不暢、輸出地健康証明到輸入地不能互認、不少中低風險地區仍未取消限制外出等問題。
此外,新生代農民工多數選擇快遞、送外賣、網約車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新業態,選擇建筑業就業的主要是"40、50"大齡農民工。這些人年齡較大,認為疫情未結束外出務工被感染的風險較高,復工意願相對更低。
受疫情影響,建筑材料和設備供應商多延遲開工或產能不足,再加上受交通運輸管制等因素影響,導致材料、設備供應不足,且市場價格普遍上漲,尤其是建材、混凝土、鋼材、輔材及裝修材料等階段性的供應緊張,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面臨無料可用或料價攀升的難題。
防疫成本高也增加了施工壓力。建筑工程為勞動密集型場所,防疫要求高,防疫物資需求量大,導致施工成本增加,項目現場開工困難。具體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防疫物資採購難度大,各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防疫物資儲備短缺問題﹔二是疫情對返工人員的隔離住宿及生產時的人員間距均提出要求,這將降低勞動效率,增加人工成本。
除成本增加之外,復工后的感染風險讓企業望而卻步。部分地區出台了疫情處置辦法,如:出現一例疫情視為重大安全事故,並以此對企業進行信譽評價。
讓更多務工人員盡快返崗 探索建筑企業新型用工管理
建筑企業是拉動內需、增加農民工就業、穩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推進重大投資項目開復工是穩投資、擴內需的重要內容。當前,要針對建筑業復工復產"四難"(用工、原材料供應、資金、隔離租房和防疫物資保障),精准施策、對症下藥、抓住氣候回暖有利施工條件,將延誤的工期補回來,全力支持防控不鬆勁下建筑企業的全面復工復產。
多措並舉促進建筑工人盡快返崗。保持少數高風險地區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盡快將取消妨礙復工復產的不合理規定落到實處,讓更多務工人員盡快返崗,有活干有錢賺。從建筑業農民工輸出和輸入兩端發力,由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組織"出家門、到企門"的點對點"服務、有效解決返城復工難的問題。
速建“方艙宿舍”一舉兩得。用工量大的重點工程速建“方艙宿舍”,有效解決復工后隔離住宿難題。
建議將大城市發展適合農民工居住的小戶型公租房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列入十四五規劃。大力發展多元化城市租賃住房,尤其是適合農民工的小戶型租房,由政府和企業給予一定租房補貼,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住宿簡陋問題。
建專班機制力保重大項目復工復產。政府有關部門牽頭,與保障重點企業復工同樣,對重大項目建立專班協調機制,有力支持重大項目的防疫物資、設備供應、材料供應、資金供給,開設綠色通道加快項目審批核准,確保重大項目趕回工期,帶動建筑業復工復產。同時,政府應積極扶持建筑材料和設備等上游生產廠商加快復工達產,增加設備、材料供給,有效控制材料單價,穩定建筑材料、設備價格。
對中小企業加快落實援企惠企優惠政策。目前中央和各地均出台了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要繼續針對中小建筑企業流動性大的特點和政策受惠小的問題,簡化手續,加快落地,包括貸款降息、延繳稅費和土地出讓金、延期開工竣工不計入違約期等,切實推動暖企惠企政策在建筑企業落地,緩解建筑企業資金壓力。
探索建筑企業新型用工管理,及時協調和妥善解決疫情期間發生的勞資糾紛與勞動爭議。支持建筑企業彈性用工、零時用工和共享用工等新型用工。人社、財政、醫療保險等部門積極指導做好養老、醫療、工傷和失業保險的銜接,創新辦法、促進復工,人社部門牽頭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要對妥善解決疫情期間的勞動爭議給予及時指導,幫助企業和勞動者及時解決勞資糾紛,尤其是保障農民工工資發放。
(課題組組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楊志明,課題組成員:楊洋)
百企復工快速調查系列報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