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天問一號交出完美答卷 火星取樣木星探測提上日程

趙竹青
2021年06月14日12:4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諸多重大節點任務一氣呵成,天問一號近日交出了完美的答卷。2020年7月23日,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號實施“太空剎車”進入環火軌道,隨后5月15日著陸火星,5月22日“祝融”登火……6月11日,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發布,標志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又一重要裡程碑成就。”在1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表示,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邁出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

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6個首次

天問一號任務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自主創新、跨越發展的標志性成就。

許洪亮介紹,在我國航天發展史上,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6個首次:一是首次實現地火轉移軌道探測器發射﹔二是首次實現行星際飛行﹔三是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軟著陸﹔四是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五是首次實現4億公裡距離的測控通信﹔六是首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

“在世界航天史上,天問一號不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而且首次成功實現了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目標,充分展現了中國航天人的智慧,標志著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許洪亮說。

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發展之路

探索火星的難度很大。到目前為止,國際上歷次火星探測任務整體的成功率僅有50%左右,著陸類任務的成功率更低,隻有40%多一點。中國為什麼首次探測就選擇“繞、著、巡”三步並作一步,並且能夠一次成功?

對此問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解釋,這是結合我們中國國情,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發展之路。

“體現了我們航天人的擔當精神。”張榮橋說,這是在綜合分析了各種因素之后作出的決定,特別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奠定的技術和設備設施基礎,長征5號運載火箭提供的必備發射能力等因素。有了這些基礎,大家認為“踮踮腳、伸伸手”,一步實現“繞、著、巡”是風險可控的,盡管難度很大。

“我們今天成功了,回過頭來看,這條技術路線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張榮橋表示,該方案整體上更加節省經費,特別是在技術上實現了跨越發展,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火星取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探測等提上日程

發布會上,許洪亮透露,目前我國正在規劃“十四五”航天發展,按照中央對航天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統籌考慮國際上科學熱點,也包括工程技術基礎等考慮,基本上按照“技術上可實現、經費上可承受、科學上有貢獻”,統籌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對未來行星探測做謀劃。

“目前明確到2030年左右,依然以火星探測為主線,首次火星探測實現‘繞、著、巡’,后面還會開展火星取樣返回,同時還會開展小行星探測、木星系探測。另外還會實施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跟國際同行特別是俄羅斯正在論証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等一系列任務。”許洪亮說。

張榮橋進一步解釋,對於火星來講,仍然是中國后續探測的重點,這也是國際深空探測的重點。因為它是我們的近鄰,科學上的意義巨大。

“我也可以實事求是地告訴大家,每一次任務技術都很復雜,難度都很大,尤其是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張榮橋表示,目前為止,全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從火星採樣返回,因為確實技術難度太大。“因此,在規劃中對於火星採樣返回和木星系探測,我們准備利用2到3年左右的時間攻克其關鍵技術,比如火星表面怎麼起飛,還有其它的一些相關技術。”

(責編:趙竹青、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