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群體:為國出征拓天疆
◎本報記者 付毅飛
實習記者 於紫月
近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按計劃,3名航天員即將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開啟太空之旅。這意味著,繼2016年神舟十一號任務之后,我國航天員時隔5年再赴太空。
從楊利偉隻身探天到景海鵬三上太空,從翟志剛太空漫步到景海鵬與陳冬中期駐留,從劉旺手控交會對接到王亞平開展太空授課,截至神舟十一號任務成功完成,我國共有11名航天員六問九天,遨游68個日夜,繞地飛行1089圈,行程4600余萬公裡,完成空間科學實驗、試驗100多項……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航天員們一次次用忠誠和信念不斷刷新出的中國高度。
猶記得楊利偉首次探天的驚險時刻。
“他眨眼了!他還活著!”一聲因激動而顫抖的尖叫打破指揮大廳中彌漫的寂靜,頓時掌聲雷動。不少人忍不住站起身來,眼角通紅。
2003年,楊利偉在駕乘神舟五號飛船上升途中,身體與火箭產生共振,五臟六腑仿佛都要碎了,幾乎無法承受。這樣的煎熬持續了26秒,終於慢慢減輕。而在地面的指揮大廳裡,實時畫面一度靜止。直到飛船沖破雲霄,強烈的陽光讓楊利偉下意識眨了下眼,被緊緊盯住屏幕的地面航天人敏銳捕捉到,才有了前文的那一幕。后經科研團隊攻關,共振問題解決,以后的飛行任務中再未發生。
楊利偉后來回憶說,在這種瀕臨死亡的感覺面前,唯一的念頭是,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
來勢洶洶的26秒,濃縮了一位英雄航天員的堅定信念,更成為了一次次鑄就民族榮耀的堅實階梯。而這樣的精神,在每一位航天員身上熠熠閃光。
將時間軸拉回至23年前的1998年初,14名來自空軍部隊的飛行員摘下飛行徽標,換上了鑲嵌著地球標志的金色航天徽標。以此為標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從此成為中國航天員的搖籃。
飛行員與航天員,兩字之差卻如同跨越天塹。角色成功轉變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辛苦付出。
航天員訓練科目眾多且要求嚴苛,有的甚至會使人產生不適的生理反應,如飛行訓練、前庭功能訓練、超重訓練等。
以前庭功能轉椅訓練為例,飛行員隻用堅持2分鐘,但對航天員,要求卻提高了5倍。我國首位升空的女航天員劉洋在初次參加該項訓練時就嘗到了厲害。第5分鐘時,突如其來的眩暈和惡心讓她瞬間面色蒼白、滿頭大汗。教員說,剛參加這項訓練千萬不能吐,否則身體會產生記憶,將來無法克服。為了提高自己,劉洋一有閑暇就原地打轉練習,最后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這項考核。
離心機超重訓練中,五官變形、呼吸困難、眼淚橫飛、手臂抬不起來,是航天員的訓練常態。一位航天員的母親看后,一邊流淚一邊不住地擺手說:“不看了,不看了!”
如此殘酷難耐的訓練項目還有很多,但再苦再累也無法撼動航天員們逐夢太空的堅定意志。即便,有些航天員這輩子都沒有升空的機會。
2014年3月13日,中國航天史上迎來了一個特殊的日子。我國首批航天員中的吳杰、李慶龍、陳全、趙傳東、潘佔春,因為超過黃金飛行期,被宣布停航停訓,退出現役航天員隊伍。
在首批14名航天員中,8人夢圓太空,5人已卸甲離隊,剩下一人是鄧清明。作為首批航天員中一直參加訓練和備戰,卻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唯一人,鄧清明清晰記得,當時陳全緊握他的手說:“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老鄧,你要繼續努力,不要放棄!” 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任務,鄧清明三次進入備份乘組。后兩次,宣布備份命令后,他待在發射場,目送戰友直上九天。
寥寥數百米,從宿舍到體訓館和模擬器大樓,這段路程,承載著鄧清明的整個青春年華。彈指廿三年,從年輕小伙到溫良大叔,默默等待,是一種煎熬,更是無聲無悔的誓言。而這樣的等待和無止境的備戰狀態,還會在鄧清明以及其他未曾升空的航天員身上延續。
現如今,英雄們即將再次出征。3名航天員將成為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住人員”,在軌駐留3個月。包括楊利偉在內的所有具備飛行能力的航天員也都全程參加訓練,做好“備份”,時刻准備、為國出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