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探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新路——

變廢為寶 臨澤有招(鄉村振興看生態②)

本報記者  付  文
2021年07月14日05: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甘肅張掖,黑河臨澤段。
  資料圖片
  圖②: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臨澤段,水鳥正在水面覓食。
  張希清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的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境內面積2/3都是沙漠、戈壁,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受益於黑河滋養,臨澤人發展起大面積灌溉農業。為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臨澤一方面出台獎補政策回收舊地膜,鼓勵使用有機肥﹔另一方面引進技術,實現了秸稈、尾菜、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飼料化、菌料化、肥料化、燃料化”。

  

  從吃過早飯到后晌,安玉芬就沒閑過。過磅、計數、算賬、發放薄膜,每個環節她都一絲不苟。

  這裡是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蓼泉鎮地膜回收站。“過去,地膜用完了沒人管,一起風刮得到處都是。現在,舊地膜必須回收,還能兌換新地膜,老百姓種地投入少了,環境也變美了!”安玉芬說。她是回收站“站長”,干一天有100元補助,一年中有5個月在這裡工作,“春耕前、秋收后是旺季”。

  地膜使用、回收均有標准,建立縣、鎮、村三級回收網絡

  “這些地膜水分太多了!先別急著往筐裡裝,回去晒晒再來。”看到地膜滴水,安玉芬連忙勸阻幾位正在卸車的婦女。“這是露水,可不是故意洒的,不信你檢查下。”一位大嫂連忙解釋。安玉芬上前,隨手抓起幾大把地膜使勁抖了抖,確認沒有水分后才“放行”。

  “這一筐105公斤。”安玉芬稱完一筐,就在本上仔細記下。“姓名、重量、時間、村組都明明白白,還要記上手機號,以備檢查或者回訪。”她說,稱重時要仔細檢查地膜中有沒有樹枝、泥沙,如果雜質太多或者濕度太大,就讓農戶清理干淨之后再收。

  不遠處,蓼泉鎮寨子村村民王希紅正在焦急等待。他是村裡遠近聞名的蔬菜大戶,種了120畝地的辣椒和甜葉菊。“這一皮卡車舊地膜是剛從地裡揭起來的。”王希紅告訴記者,他家地裡剩余的舊地膜還能裝兩車,“得趕緊賣掉,一是新一茬蔬菜要播種,二是舊地膜能換新地膜,減少投入。”

  2017年,臨澤縣開始創建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示范縣,從地膜銷售源頭入手開展防控,並採取廢舊地膜按比例兌換新地膜的方式,調動農民、合作社和種植企業回收積極性,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據介紹,在臨澤隻能銷售、使用厚度在0.01毫米以上的新國標厚地膜。這種地膜保溫保濕效率高、不易碎片化,更有利於鋪膜機、撿拾機機械化作業,基本不用人再費工夫。

  甘肅宏遠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臨澤縣回收舊地膜的終點站。“2016年我們就上了廢舊地膜回收生產線,至今已經先后4次更新設備和生產工藝。”公司總經理單承利說,廢舊地膜經過分揀、破碎、清洗、造粒、加熱之后可以生產成下水道井蓋、鋁塑板等產品。

  按照“有固定場地、有專門人員、有完善制度、有輻射區域、有拉運車輛、有計量設備”等標准,目前,臨澤縣已建立了24個回收站、47個回收網點,形成了“縣有加工企業、鎮有回收站、村有回收點”的網絡體系。根據統計,“十三五”時期,臨澤縣累計回收廢舊地膜8968.61噸、加工廢舊地膜8500噸。其中,2020年地膜回收利用率達84.68%,比2016年提高了15.6%。

  秸稈、尾菜資源化利用,循環農業鏈條基本形成

  和王希紅一樣,沙河鎮化音村五社村民張永虎也是種菜大戶。“我家自有土地20畝,后來又流轉了150畝地,種植西藍花、娃娃菜和卷心菜。”張永虎說。

  過去,讓他擔憂的事除了地膜無處安放,還有大量尾菜無法處理。“以前,來收菜的隻要淨菜。剩下的尾菜,帶葉子的還能找周邊養殖戶挖走﹔其余的隻能拉到戈壁灘扔掉,不僅造成環境污染,還增加了種植成本。”張永虎說。

  轉機出現在2015年。臨澤縣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成立后,能將尾菜添加秸稈、畜禽糞便之后,經過封閉發酵等流程,制成9類有機肥。從去年開始,這家年產能5萬噸的公司全面滿產,每年可處理12萬噸尾菜,有機肥銷售額超1億元。去年,臨澤縣處理利用尾菜23.55萬噸,處理利用率達到80%以上。

  農業廢棄物中,除了尾菜,還有秸稈。臨澤是玉米制種大縣,玉米種子生產面積達24.75萬畝。在當地,玉米秸稈首先被用作牛羊等牲畜飼料。“我們有3個青貯窖,每個能放800多噸。通過青貯技術后儲存的秸稈,存放時間更長,牛吃了肉質好,更能賣上價。”臨澤縣興農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學成說。截至目前,臨澤縣牛存欄量15.78萬頭,每年消耗60多萬噸青貯玉米秸稈。

  更讓楊學成欣喜的是,現在牛糞也不再單純還田,還能賣給菌菇生產企業。在臨澤縣一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佔地9000平方米的24個生產車間,分別用基質或者菌棒種植了雙孢菇、口蘑、黑皮雞樅菌等作物。

  “像這個雙孢菇車間的基質,就是由秸稈、雞糞或者牛糞配比而成。一年四季不停生產,可種植6茬。”公司副總經理史自海說,淘汰的基質菌渣能直接還田,也能送到有機肥廠,一噸能賣90元。

  秸稈去處更加多元,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2019年,臨澤一噸秸稈價格400元左右﹔如今已經漲到780元,接近翻倍。

  除了肥料化、飼料化、菌料化之外,燃料化也成為秸稈資源化利用的一個途徑。在蓼泉鎮新添村,張掖天源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轟鳴。“這是我們從山東章丘引進的生物質顆粒機、壓塊機。”公司總經理曹希銀告訴記者,玉米秸稈、雜草、樹枝等雜物,經過該設備高溫物理壓制等工序后,便成了生物質燃料。“我們的產品,既易於碼放、運輸,又衛生、整潔,燃燒過程還不產生一氧化碳,徹底消除中毒風險。”去年,該公司總產值達1300多萬元。

  據統計,目前臨澤縣秸稈柴草綜合利用率達到85%,當地產生的秸稈、尾菜、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已經基本形成循環農業鏈條。

  增施有機肥、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降低化學肥料、農藥使用量

  用秸稈、尾菜生產的有機肥,能改善土壤板結化、顯著恢復地力。但另一方面,因其價格比一般化肥高,一開始,臨澤當地的農民使用意願不強。為調動農民施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積極性,自2017年開始,臨澤縣委每年出台的“一號文件”都明確有機肥“買一補二”獎補政策。

  據了解,從2017年開始,臨澤連續3年推廣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完成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廣面積6.79萬畝,帶動項目區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購買使用商品有機肥總量達14344噸,累計替代化肥施用量645.1噸。

  “長時間施用有機肥之后,化肥用量也會減少,從長期來看也能降低總成本。”臨澤縣農技中心專業技術干部毛森煜表示。採訪中,不少農戶也証實了這一點,而且,施用有機肥的地塊,地力和產量均有明顯提升。

  與此同時,臨澤縣分年度制定下發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作方案,鼓勵農民及各農業經營主體採取精准施肥、改進施肥習慣、有機肥替代等方式,減少化肥使用量。“十三五”時期,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47.7萬畝,農用化肥施用總量為27.98萬噸。其中,2020年化肥用量由2016年的59733噸減少到了50815噸,肥料利用率由2016年的37.4%提高到了41.46%。

  此外,臨澤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全縣建立玉米、蔬菜、果樹等14個農藥減量增效示范基地,示范面積2.93萬畝次。通過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以及開展主要農作物病虫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手段,全縣農藥使用量不斷減少。2020年全縣農藥使用量31.16噸,比2016年減少5.37噸。

  得益於在整治農村面源污染等方面的努力,今年2月,臨澤縣被農業農村部表彰為全國村庄清潔行動先進縣。“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提高地膜回收率和秸稈轉化利用率,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努力實現節約農藥20%、節省肥料30%、減少用水40%的目標。”臨澤縣委書記張學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4日 14 版)

(責編:岳弘彬、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