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艘萬噸巨輪下水到見証中國躍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大船集團一直走在國內船舶工業方陣前列——
造大船,開出國門去!(來這裡打卡(34))

![]() |
1958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報頭版。 |
![]() |
由大船集團建造的馬士基11.5萬噸原油/成品油船日前成功交付,該型船具備出色的節油性能和載貨性能。 |
![]() |
掃碼觀看視頻 |
一艘大船靜立在遼東半島的大連港口,陽光將船身勾出金色的巨型輪廓。這是剛交付的31.8萬噸超大型原油船,由中國船舶大連船舶重工集團自主研發設計並建造。
“31.8萬噸”,聽到這個數字,96歲高齡的陳信隆笑容滿面。拿著1958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報頭版老報樣,他一字一頓念出了相關報道的標題《第一艘萬噸巨輪下水》。就在這篇報道發表的前一天,大連造船廠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典禮,2萬多人參加。陳信隆說:“人民日報的報道寫得好,中國人自己造的這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確實是‘造船工業新飛躍,遠洋航運新起點’。”
陳信隆曾是中國第一艘萬噸巨輪的技術主管。別看現在上了年紀,可一談起這艘巨輪,他依然能清晰地說出船體和船內設備的建造細節。“巨輪的動力裝置是高溫高壓的鍋爐和汽輪機,蒸汽溫度高達460℃,壓力高達46個大氣壓,噴出來的蒸汽看不見,萬一把手割掉都不知道是咋回事哦。”陳信隆說,“這個工作很危險,但是如果大伙都害怕,怎麼回應黨的期待、響應國家的號召?”
這正是那個年代造船人的心聲,勇於挑戰困難、矢志報效祖國。造船人的精神跨越時間長河,傳承了一代又一代,讓中國造船能力從“萬噸”增加到“31.8萬噸”,從依靠改良轉為自主設計,也從進口變為出口。
1981年9月14日,中國第一艘出口船“長城號”貨輪船台建造工程完工並舉行了下水典禮。“我們要造大船,開出國門去!”今年80多歲的王世先精神矍鑠,他是“長城號”的設計者之一。“我在那之前也造過不少船,可造出口船還是第一次。”王世先說,“最大的困難就是沒資料、缺經驗,我們對國際上這方面的規則也不太了解。”
沒有電腦、計算器,就靠計算尺和算盤,王世先丈量出一份份數據,手工繪制了成百上千張設計圖。“工作很辛苦、很單調,甚至可以說是枯燥的。”王世先說,“當時我們根本不想那麼多,就認定一條,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必須完成!”這份信念,既是王世先自身的堅持,更是萬千造船人工匠精神的體現。
今天,中國船舶工業已然驚艷世界。2012年9月25日,國內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那天恰好是大連船舶重工集團船塢三部鉗工四班班長戴振濤的34歲生日,這讓戴振濤一生難忘。“當時我還是班組的組員,接到通知要我參建‘遼寧艦’,把我激動得呀,一整晚都沒睡著。上了船,覺得這也好奇、那也新鮮。”戴振濤回憶。
戴振濤的班組負責“遼寧艦”阻攔機的安裝。阻攔機橫跨船尾左右舷,裝備巨大,但同時,僅導軌的水平精度就要求每米不得超過一根頭發絲1/6的誤差。為此,戴振濤與班組同事對各項數據反復進行測量、計算、調整,諸如天氣、風向、載重等因素變化都要考慮在內。憑著這份細致、專注,他們班組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戴振濤也被評為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艘出口船、第一艘航空母艦……就這樣,80多個“第一”誕生於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伴隨著中國船舶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也見証了中國躍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據工信部消息,今年上半年,全國造船完工量2092.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9%,其中海船為578.4萬修正總噸﹔新承接船舶訂單量3824.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6.8%,其中海船為1372.1萬修正總噸。
走在大船集團內部船台上,略帶咸味的海風迎面吹來,船笛聲漸行漸遠。記者發現,在身旁的港口,吊著鋼絲的工人正凌空描畫一艘大船的名字。“這是我們的超大型油船,也就是VLCC,載重量一般在20萬噸到30萬噸之間。”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可別小瞧它,我們建造的VLCC批量達到117艘,大約佔世界營運VLCC船隊的15%。”
眼前,一艘艘巨輪在海港身披金光、蓄勢待發,時刻准備著駛出國門,駛向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