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權交易,中國大步踏出自己的路
截至2021年6月23日,湖北省三峽電站累計生產優質清潔電能超過14344億千瓦時,成為中國重要的大型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
7月16日,江西省新余市一家科技公司太陽能組件車間,工業機器人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精准操作,趕制高效光伏太陽能組件。 |
6月25日,甘肅電投河西水電公司張掖龍首一級水電站的工作人員在檢查變電站運行情況。 |
7月15日,浙江省玉環市漩門灣三期海涂晶科光伏發電站與藍天白雲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綠色能源新畫卷。 |
7月16日上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啟動儀式以視頻連線形式舉行,在北京設主會場,在上海和湖北設分會場。
伴隨著這一市場的啟動,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就此成立。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為今年全年,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由湖北省牽頭建設、運行和維護,交易系統由上海市牽頭建設、運行和維護,數據報送系統依托全國排污許可証管理信息平台建成。
“用碳交易的辦法,解決碳排放、碳減排和碳達峰、碳中和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這還是一個新事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表示,經過多年論証和實踐,全國碳市場對碳達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義非常重要。
中國向世界作出庄嚴承諾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庄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發達國家有60年到70年的過渡期,而中國隻有30年左右的時間。這意味著,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的難度和力度都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
事實上,中國已經為應對氣候變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從“十一五”時期提出並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設置“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篇並作出具體部署,中國的努力,世界看在眼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諸多減碳舉措取得了明顯效果。到2020年底,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約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40%—45%的目標,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超過四成。
在此基礎上,建設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的重要政策工具。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要求“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則進一步明確,“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如何進行碳交易?舉個例子,一家電力企業每年碳排放配額有600萬噸,如果做到了很好的節能減排,隻排放碳300萬噸,則剩余的300萬噸額度可以出售,賣給其他排放額度不夠用的企業。而這個交易,需要在碳交易市場上完成。
在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看來,全國碳市場對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推動碳市場管控的高排放行業實現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的綠色低碳化,促進高排放行業率先達峰﹔二是為碳減排釋放價格信號,並提供經濟激勵機制,將資金引導至減排潛力大的行業企業,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動前沿技術創新突破和高排放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的轉型﹔三是通過構建全國碳市場抵消機制,促進增加林業碳匯,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助力區域協調發展和生態保護補償,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四是依托全國碳市場,為行業、區域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資渠道。
“國內外實踐表明,碳市場是以較低成本實現特定減排目標的政策工具。”趙英民表示,與傳統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場既能夠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又能夠為碳減排提供相應的經濟激勵機制,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並且帶動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碳減排的關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020年12月2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印發《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並做好發電行業配額預分配工作的通知,明確表示此通知是“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碳市場)建設”。
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自2月1日起施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生態環境部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適時增加其他交易產品。而交易主體包括重點排放單位以及符合國家有關交易規則的機構和個人。交易方式上,碳排放權交易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進行,可以採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
中國行動,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認可。
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最新發布的《2021年度全球碳市場進展報告》指出,疫情防控期間,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展現出韌性。各國更具雄心的氣候目標和淨零排放承諾,提升了政策穩定性和市場信心。
“最引人矚目的是中國碳市場的進展,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初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為這一全球最大碳市場的啟動鋪平了道路。”這一報告指出。
從地方試點到全國市場
中國的碳市場建設是從地方試點起步的。
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7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2013年起,7個地方試點碳市場陸續開始上線交易,有效促進了試點省市企業溫室氣體減排,也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摸索了制度,鍛煉了人才,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2017年末,經過國務院同意《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印發實施,要求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從地方試點到全國市場,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表示,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是2013年11月28日開市的,迄今已平穩運行7年有余。初步建立起“制度完善、市場規范、交易活躍、監管嚴格”的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截至2020年底,北京碳市場各類產品累計成交近6800萬噸,成交額突破19.4億元,在運用市場機制促進低成本減排,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方面擔當了探路者的角色。
“從運行情況來看,北京碳市場在配額分配,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市場交易,能力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梅德文表示,從這幾年的探索來看,北京碳市場的特點是碳價穩定合理、交易方式靈活、交易主體多元、碳中和實踐豐富。在全國碳市場啟動后,北京碳市場會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繼續不斷探索,基於試點工作經驗,為全國碳市場建設和發展完善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從北京的經驗看,企業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近年來,企業履約率約為100%。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總結,幾個試點市場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到2021年6月,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
“全國碳市場和地方試點市場的設計原理是一樣的。”李高表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們在充分借鑒試點碳市場經驗基礎上,明確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分階段、有步驟地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
事實上,在全國碳市場上線后,其運轉情況也吸引了社會各界關注。
數據顯示,7月16日上線當天,全國碳市場平均成交價超過每單51元人民幣。到7月23日收盤,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運行6個交易日,23日的開盤價為56.52元/噸,收盤價為56.97元/噸。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483.3萬噸,成交額近2.5億元,其中開市首日的成交額近2.1億元,6個交易日以來挂牌協議交易和大宗交易均有成交。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中國碳市場有充分的上行空間。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表示,交易首日中國碳交易價格不到歐盟碳交易價格的1/8,可以看出中國碳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各地、各企業也積極參與其中。
在黑龍江,據該省生態環境廳透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以來,黑龍江省已經有完成准備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的企業97家﹔在重慶,該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江蘇,5月份挂牌組建的江蘇省環保集團,圍繞“雙碳”目標,加強低碳技術研究應用,積極推動該省工業園區減污降碳協調治理,大力提升碳監測、碳核算、碳咨詢等能力建設……
對很多企業來說,碳交易既控制了碳排放總量,又能鼓勵企業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效等手段實現減排。很多企業成立了專門的研究部門,專門針對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問題進行研究,並積極推出相關舉措。
實現碳中和將造福每個人
“碳交易在全國已經開市了,開弓沒有回頭箭,必須得建設好。”杜少中認為,接下來必須做到社會良性互動。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監督企業執行,協調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並提出各種號召鼓勵公眾自覺踐行綠色生活。
事實上,縱觀世界各國,很多國家已經開始嘗到碳市場的“甜頭”。
2020年,美國汽車企業特斯拉出售碳排放積分,獲得了15.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分析師預計,2021年,特斯拉的碳交易收入有望達到20億美元,這得益於美國加州的碳市場建設。
在宏觀層面,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報告顯示,2020年底,歐盟、新西蘭、北美區域等的碳市場價格與年初相比均出現上漲,顯示出碳市場的強大韌性。事實上,過去一年,很多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將經濟復蘇與低碳發展聯系在一起。
在中國,這個市場方興未艾。中金公司推出的《碳中和經濟學:新約束下的宏觀與行業分析》主題報告認為,未來40年中國綠色投資總需求約140萬億元,電力、交運、建筑的綠色投資需求量最大。
在中國,很多企業對碳市場的歡迎程度越來越高。
發電行業是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的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事實上,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的企業都是發電企業。對於最先在全國碳市場中試水的發電企業來說,這一周它們對“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有了更深的認識。
“開啟碳交易對於高排放的發電企業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主動減排的動力更足了。”一家發電企業的碳交易人員表示,不減碳就意味著企業需要面對越來越高的排放成本,在市場倒逼之下,企業以綠色環保為驅動力,規劃低碳轉型發展戰略的主動性會明顯提升。
公眾對碳市場的認識,也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很多人說我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對碳達峰能起什麼作用?其實公眾的作用非常大。”杜少中認為。
杜少中告訴記者,公眾的作用體現在三方面。首先,在碳排放的總量當中,有20%左右是直接來自生活領域的,因此公眾自己的減排作用也很大﹔其次,公眾的參與,會通過消費引導生產、引導企業的行為,因為公眾的消費偏好,會對企業的生產帶來很大的影響,對於推動企業的減排意義重大﹔第三,公眾可以監督政策的執行,做出各種呼吁,身體力行選擇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讓社會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生態文明的路上越走越遠。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也認為,未來“雙碳”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個是低碳科技的攻關,另一個是全民減碳意識的提升。
在他看來,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將會極大推進“雙碳”工作,因此需要我們抓緊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更廣泛的公眾參與也很關鍵,程鵬說,“雙碳”工作的這“最后一公裡”需要每個人的低碳足跡來“填滿”,“綠色出行、簡約包裝、垃圾分類……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提供推動力量。”
實現了碳中和目標將造福每一個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