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怎麼看,下半年怎麼干”系列報道三
科技創新能力躍升 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動能
中國航天員首次進駐自己的空間站、“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採樣、“奮斗者”號成功坐底、“天鯤號”首航成功……隨著我國科技加速發展,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也涌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6%,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6.7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0.3%,快於整體經濟增長7.6個百分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科技創新重要性和緊迫性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牽系“國運”的大事。
持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研究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繼續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一大批重大創新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嫦娥”奔月、“墨子”傳信、“北斗”組網、“天眼”巡空、“天問”探火等,令世人為之驚嘆。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科技工作永恆的主題,“我國在產業、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發展中需要的一些技術是有短板的,攻克這些短板是當務之急。”
王志剛還表示:“通過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對重點領域關鍵產業,補上基礎原材料、基礎工藝、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等領域的技術短板﹔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進制造、生命健康、腦科學以及空天技術等前沿領域重點發力,建立技術長板,爭取自主優勢。”
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絕非朝夕之事。“十三五”以來,中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明顯加強,基礎研究佔研發投入比重超過6%,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干細胞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同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陳宇學則指出,當前,我國在科技政策層面對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應用基礎研究重視程度仍有待提升。一方面,我國基礎研究總體上仍游離於產業創新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一大批過去長期從事應用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的應用類科研院所轉為企業后,在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之間應該起到的橋梁紐帶作用趨於弱化。此外,很多企業應用研究能力也相對薄弱。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今年下半年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並提出了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魏際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們供應鏈中間存在著鏈條的短板,有斷鏈和補鏈的問題,也有強鏈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同層面的,強鏈屬於中長期目標,斷鏈是短期受到一些外部沖擊,補鏈就是我們近中期要重點突破的。由於問題和目標的多層次性,綜合因素疊加在一起,所以,需要系統思維,綜合謀劃,根據不同類型的產業和企業,不同供應鏈的特點,進行分類分層地分析,從而找出需要突破的問題,這是我們下一步前進的方向。”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麗岩分析,上半年,我國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以創新強鏈補鏈方面,展現出更充足的動力。“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13.2%,比一季度加快0.9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69.8%和48.1%,體現出我們在突破產業鏈瓶頸和促進高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
事實上,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作為今年八項重點任務進行部署,並提出“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科技攻關需要一定時間,要尊重科研的客觀規律,不能急功近利。“現在國家已對此進行戰略部署,提出基礎研發十年行動計劃,開始加大對科研的投入,並對科研經費、人才等體制機制進行改革,這些部署都體現了國家對科研創新的重視程度。”
為了讓企業更好地發揮創新引領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公布了新的減負政策: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以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黃慶學向記者表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凸顯了科技創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性。
著力以科技創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創新的目標是發展。隻有將創新的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應用,才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
對科技創新來說,科技資源優化配置至關重要。當前,創新能力、創新資源、創新人才等方面存在較大不平衡。對於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專家建議在資源配置上進一步向欠發達地區傾斜。
“必須重視創新驅動,通過創新驅動解決區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問題。”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認為,大幅度增加城市與區域創新投入,加大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持續增加對創新產業的資金投入﹔優化創新生態,構筑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環境﹔積極獲取區域創新人才,重視人力資本培育,獲取創新型戰略性人力資源﹔創造創新的地域文化,打造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學習型區域﹔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包括強化規劃引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商務成本、增加人力資本、培育創新文化等。
未來,科技創新將在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中發揮哪些作用?科技部也明確回應表示,將按照中央部署,著力以科技創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一是繼續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二是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區域創新的增長極。三是健全區域創新協調發展機制,落實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更加體系化、制度化的政策舉措,推動東西部科技合作,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的科技貢獻。
實踐証明,偉大事業的成功都是基於創新,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面向未來,科技創新將為下一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更加強勁的發展動力,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相關閱讀】
"上半年怎麼看,下半年怎麼干"系列報道一:促發展補短板保民生 財稅政策效能持續顯現
"上半年怎麼看,下半年怎麼干"系列報道二:加“數”前行 我國工業經濟呈現“三穩”態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