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芯片荒”考驗下的“強芯”攻堅戰

趙超 王震
2021年08月05日08:2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汽車芯片告急、手機芯片短缺、芯片產能供不應求……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受疫情和國際形勢影響,一個小之又小的組件——芯片,難倒了全球龐大的科技、汽車、消費電子等產業。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耗國,同樣面臨供應短缺問題。面對“芯片荒”的嚴峻考驗,產業鏈上下游應該如何應對?中國芯片產業又該如何做大做強?面對重重考驗,各方正在齊心協力,打響 “強芯”攻堅戰。

“芯片產業發展將迎來黃金時期”,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隨著政府、資本、企業組織等對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視和支持,芯片產業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芯片產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知識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產業的龐大生態體系,涉及材料、制造、封測等多個環節。專家同時呼吁,芯片產業發展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做支撐,但還是要做好充分准備,持續從基礎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發力,努力運用市場化機制,破解芯片產業發展中的瓶頸與難題。

繞不開的 “缺芯”之痛

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制造業陷入持續性的芯片短缺潮,汽車、手機、電腦等等行業,紛紛遭遇“芯片荒”。

以手機行業為例,每年3月份,是各大手機廠商新品集中發布期。然而,今年不少手機廠商卻面臨著芯片短缺的難題。三星、小米等手機廠商先后發聲,稱手機芯片供應存在緊缺,這種現狀甚至影響到部分業務的正常開展。

realme真我手機副總裁徐起向人民網表示,realme3月份新發布的一款搭載高通驍龍888芯片的機型,就遇到芯片供不應求的情況。

“剛發布的一些高性能的芯片,相對來說缺口會比較大一些,電源類和射頻類芯片也會有些缺口”,徐起介紹,未來將大幅提早規劃相關芯片的備貨時間,同時結合產品的特性選擇不同廠商的芯片,減少對於單一芯片需求的壓力,“根據不同的產品定義,找到不同芯片的產品”。

除了手機產業外,汽車、小家電等多個行業都面臨芯片短缺問題。吉利汽車方面表示,當前多家芯片原廠已經拉長備貨周期(由原來的12-20周拉長至40-50周)。截至目前,吉利領克、吉利、幾何品牌受到芯片影響,企業因此多次調整生產計劃,但吉利今年全年銷售目標沒減少的計劃。

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8.4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2%。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超6成,出口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手機、汽車分別增長54.5%、38.5%、98.9%。由此可見到芯片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份量。

不得不正視的 “強芯”攻堅戰

這場波及全球的“芯片荒”,其主要成因究竟是什麼?

參與投資過寒武紀、芯馳科技等知名芯片企業的聯想創投高級合伙人宋春雨介紹,全球芯片市場一直處於供需較為緊張的狀態,並呈現周期性波動,“此輪芯片短缺,主要卡在制造代工產能環節”。

宋春雨說,受疫情影響,人們的工作生活向線上轉移,對消費電子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此外,新能源車等用芯較多的產品正在逐漸得到消費者認可,芯片需求也隨之猛增。與此同時,海外許多芯片工廠受疫情影響一度停工,擾亂了產業供應鏈被,導致整體訂單周期變得更長。供需關系緊張也帶來了產業鏈從源頭到終端產品各環節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

中國是全球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和智能手機消費市場。當前,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芯片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對當前芯片短缺的局面,我國相關部門正在強化半導體產業鏈的頂層設計,狠抓產業規劃布局,積極維護產業發展秩序。《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的相繼出台,成為行業發展的強力助推器。另外,“新基建”的東風也將推動芯片產業進入“快車道”。

針對汽車行業“芯片荒”的難題,工信部透露,正協調芯片企業與應用企業對接交流,組織汽車企業和芯片企業共同編制《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進一步疏通汽車芯片的供需信息渠道,為供需雙方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

市場上的創新資本、創業企業嗅到商機,開始涉足芯片行業。據報道,過去五年,國內僅芯片設計公司數量已經接近2000家,數量世界第一。同時,國內外企業開始在華擴產,加快產能提升。

去年年底,中芯國際宣布在北京新建項目,總投資約為497億元,一期項目計劃於2024年完工,建成后將達成每月約10萬片12英寸晶圓產能。

宋春雨說,國內芯片產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產業界要提升韌性,要做好打主動戰、持久戰准備。

面對產業大環境,同時推動國產芯片產業進一步成長成熟的價值更加凸顯。“集成電路是信息產業的基礎、工業的糧食。”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王志華說。

治愈“芯痛”須先過人才關

面對全球“芯片荒”,人才問題成為產業討論的重點。

“最缺的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宋春雨說。

作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業,半導體產業需要更多既有廣度又有寬度的跨學科人才。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等編制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年-2020年)》提到,按照當前產業發展態勢及對應人均產業推算來看,到2022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達到74.45萬人左右,領軍和高端人才尤為緊缺。

2020年年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新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2021年上半年,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圳科技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加大芯片人才培養力度。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設立集成電路研究中心的高校之一——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說,在當前新形勢下,我國芯片產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

曾勇指出,集成電路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設計、工藝和測試等實驗平台,傳統的教學實驗條件不能滿足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本身也很難有足夠的經費投入芯片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他認為,通過在產業聚集區域的優勢高校建設國家和省部級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可以快速提升芯片人才培養的實驗和研究條件,並為本區域高校提供支撐,集中力量辦大事。

芯片行業是全球產業鏈分工極其成熟的產業,我國芯片人才短缺,體現在芯片制造、設計、封測、設備、材料等各個環節。王志華認為,這一方面與國內高校對芯片研發和人才培養不足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國內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很大關系,研發基礎相對薄弱。

“目前解決芯片人才問題路徑包括人才引進、高校教育以及行業人才培養,但都存在困難,也都需要時間。”王志華分析,粗略估計,到2025年中國大陸芯片產品產值將達到2450億美元,芯片產業從業者大致要增加到2020年的4.5倍。他認為,國內芯片專業人才稀缺將是一個長期問題,國內企業應協力應對,同業之間的人才競爭,並非解決問題的辦法。

芯馳科技CEO仇雨菁認為,芯片行業的人才越老越珍貴,可以規避因經驗不足導致的一些研究試錯。同時,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研發團隊也亟需擴充新鮮血液,形成良性的、不斷更新迭代的產業人才鏈。近些年,在政府、資本、高校等力量推動下,產業人才正在慢慢匯集。但要提醒的是,培養集成電路人才需要堅持長期主義,“挖人”不如“培養人”,企業要擔起培養集成電路“新人”的社會責任。

“在芯片產業上,中國是一個后來者,缺乏相關技術積累,現在需要去補課。”王志華認為,政府要加大力度鼓勵國內高校人才出國留學,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打破人才交流屏障。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有國際交流合作,在培育科技人才過程中,這種交流是不可或缺的。

“技術就像一滴墨水,擠到水裡就會自動擴散,如果用杯子隔絕了它的擴散,就要打破這個屏障。”

在王志華看來,科研人員應該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讓技術成果首先得到業界認可,“衡量評價一個科技人才,一是看技術成果是否在工業界得到了實際應用﹔二是讓業界和公眾承認這項成果是你的貢獻。”未來,在推動中國芯片人才建設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形成以技術成果對工業、產業的實質性貢獻為導向,更加科學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

(責編:趙超、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