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走在康庄大道上”: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繪就全面小康“綠色夢”

人民網記者 余璐
2021年08月04日08:3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盛夏時節,浙江湖州安吉余村綠意盎然。進入旺季,這裡的民宿一舍難求。在碧水鮮花環繞中,村口石碑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紅色大字熠熠生輝。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曾因礦山過度開採而陷入環境污染困境的余村撥開了迷霧。從“賣石頭”到“賣風景”,余村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小康之路。

十多年來,“兩山”理念從安吉余村生根發芽,在中華大地開花結果。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開啟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生態文明新時代。“綠色發展”成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指標之一,一個全面小康的“綠色夢”照進現實。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屹立在浙江湖州安吉余村村口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碑。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位於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山水清遠,風景如畫。這裡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中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

走進湖州義皋村,河溪清水潺潺,古宅老街相映成趣,村民笑臉盈盈。“自從我們村環境改善,建成國家3A級旅游景區,現在飯店生意火爆得很,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越來越多,他們都好這口太湖水鄉人家的味道。”義皋飯店的老板李建林高興地說。

義皋村,地處太湖溇港一帶,是典型的江南古村。水,是義皋村的靚點,也是曾經的痛點。“以前我們村是經濟薄弱村,整個水環境堪憂,經常有人在河裡洗衣服、倒臟水,別提有人來旅游了,就連村民也大多搬到鎮上去了。”義皋村第一書記薄國欣回憶道,環境不好,年輕人少了,村子就更難發展了,這也讓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村庄環境整治好。

守護好綠水青山,帶來了金山銀山。“2014年,義皋村整治、修繕、貫通原有河道18.9公裡。2016年,太湖溇港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義皋村圍繞溇港文化保護開發這一主線開始發展文化體驗游,綠色經濟持續升溫。到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達到200萬元。”薄國欣說。

旅游業的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年輕人創業,來自上海的張華就是其中的一位。“2017年我投資300萬元在義皋村開了‘狀元及第’民宿,就是看中了這裡優美的環境。如今,義皋村成為了江浙一帶的‘網紅打卡地’,住宿基本都需要提前預訂。”張華笑著說。

義皋村的旅游業盤活了當地山水文化資源的同時,也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踏上“致富路”。在“狀元及第”民宿裡當服務員的村民鐘福英欣喜地說:“退休后,我每天在民宿負責打掃衛生,月收入有3000元。”

義皋村村民在吹拉彈唱中享受愜意生活。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義皋村,僅是我國走向綠色小康之路的縮影。一幅幅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生態文明建設畫卷,正是神州大地不斷鋪展開來的新風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農村到城市,從東北的雪路柴扉到江南的小橋水鄉,習近平總書記在赴各地考察調研時,多次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對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進行深邃思考。

近年來,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等理念,到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等發展目標,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陸續落實在了各項改革和制度建設中,成為了守護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民生福祉的有力支撐。

構建生態屏障 為小康社會提供綠色保障

為了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家園,贏得小康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構建生態保護屏障是發展的題中之義。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為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

地處黃河中游的陝西,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陝北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重要來源地。“要保障黃河長久安瀾,必須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習近平總書記對保護黃河提出了殷殷囑托。

陝西省延川縣賈家坪鎮馬家灣大型淤地壩。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記者站在陝西省延川縣賈家坪鎮馬家灣大型淤地壩壩頂,一眼望去,山坡上植被密布,山下田地平整。一望無際的玉米地傳遞著即將豐收的訊息。

延川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殘塬溝壑區,是黃河水土流失重點區域。“二三十年前,這裡滿眼都是荒山,一到大風天,黃沙漫天﹔一到雨天,流失的黃土源源不斷輸入黃河,‘一碗水半碗沙’形容的就是以前的黃河。”延川縣水土保持隊隊長任宏祥回憶說,曾經的延川因為生態脆弱,陷入了“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困境。

如何解決困境?“打壩如修倉,攔泥如積糧,村有百畝壩,再旱也不怕。”任宏祥用一句農諺,道出了淤地壩不僅是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的關鍵措施,也是當地百姓的“糧囤子”“聚寶盆”。

任宏祥介紹道,與坡耕地、梯田相比,淤地壩地土壤肥沃,糧食產量是梯田的2至3倍,是坡耕地的5至8倍,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能有效解決群眾的糧食問題。馬家灣有大型淤地壩、淤成壩面積830畝,畝產玉米800公斤,年種植收入200萬元,促進了近6000畝坡耕地的退耕還林,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延川縣已建成淤地壩1825座,入黃泥沙減少12575萬立方米。‘一碗水半碗沙’早已成為歷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我們切切實實嘗到了甜頭,荒山變綠了,百姓由‘窮’變‘富’。”任宏祥說。

陝西省副省長程福波對記者表示,為保護生態屏障,近年來,陝西省統籌謀劃,積極協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有序推進。經過黃土高原生態修復,黃河流域陝西段生態已實現由黃變綠,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裡,植被覆蓋度達到60.68%,年均入黃泥沙量從2000年之前的8億多噸降至2.7億噸。

環保督察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近年來,一場場環保督察“問責風暴”在各地掀起。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親自推動,身體力行。他強調,開展環境保護督察,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採取的一項重大舉措,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多年來,黨中央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城,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老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曾用四句話概括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效果。

數據顯示,自2015年12月在河北省試點以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累計受理轉辦群眾舉報23.7萬余件。第一輪督察及“回頭看”明確的329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3067項。第一輪督察及“回頭看”移交509個責任追究問題,問責黨政領導6000多名,整改成效明顯。

“督察不是發展的對立面,而是發展的助推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徐必久表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抓手,通過督察,一批違反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項目被叫停,一批綠色產業加快發展,一批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一批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得到實施,有力推動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

“利劍”高懸,自然“勢大力沉”。環保督察不是“走過場”,而是“動真格”。如今,各地把環保督察當成推動綠色發展的契機,綠色發展建小康也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隨著生態文明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祖國大地正在綠起來、美起來,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綠色,是全面小康的鮮明底色。“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成為百姓眼中看得見、手中摸得著的幸福。在小康的路上,一個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的美麗中國正在加快建設。

延伸閱讀:“走在康庄大道上”系列稿件

攀登經濟發展新高度 開創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繪就全面小康“綠色夢”

繪就全面小康文化底色 筑牢“中國之治”精神根基

(責編:羅知之、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