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防疫:政務雲如何破局?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不僅大大的增加了疫情防控難度,也對政府的綜合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日前,“德爾塔”突襲中國,作為傳播能力明顯增強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如何快速開展流調溯源、核酸檢測、隔離救治對疫情防控更為重要。“烈火煉真金”,在新一輪的疫情防控之下,科技防疫的“含金量”正不斷提升。
關閉部分餐飲堂食、批發市場與娛樂公共場所、火速開展疫情流調工作……日前,在廣州出現第一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后,廣州通過大數據系統等手段排查感染者確診前接觸過的人,並且,刑警直接與疾控對接,再配上公安大數據的后台支撐,大大提升了軌跡調查的效率,不僅為防控疫情贏得了時間,也為后續的疫情防控樹立了優質的范本。
在長沙,隨著迎戰“德爾塔”的集結號吹響,部署在政務雲上的長沙市防疫核查系統成為破局關鍵。該系統以“大數據+網格化”,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碰撞比對,也讓“德爾塔”無所遁形,充分展現了科技的“硬核”力量。
宏觀來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防疫戰場上,作為疫情防控背后的信息技術與解決方案支持方,政務雲的能力正不斷得到體現。未來,隨著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建設而不斷升級政務雲,將成為中國地方政府社會管理與治理水平的一個重要參考,持續助力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茁壯成長。
因地制宜疫情防控新抓手
政務雲作為重要的數字基礎設施,肩負著“數字政府算力基座”和“智慧城市核心樞紐”的雙重使命。
然而,政務雲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每個階段都是因為需求而生,又因為問題而發展,是在發現需求、解決問題中不斷演進。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集約建設政務雲平台,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全面提高運行效率和宜居度。
還以長沙為例,在傳統疫苗接種流程中,由於接種點環境不完善、接種信息不透明、接種點接種工作繁重等多方面影響,人員扎堆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大的增加了安全隱患,通過長沙政務雲和華為公有雲聯動,將疫苗預約系統迅速升級,老百姓通過“我的長沙”APP既可提前預約新冠疫苗接種,減輕基層疫苗接種點現場壓力,實現不聚集、不排隊、不等候。
據了解,疫苗預約系統自升級以來,共接入全市153家醫院,覆蓋全市六區兩市一縣,日均預約5000次,第二波疫情后出現預約超10000次的高峰期,用戶體驗流暢,投訴減少了40%。
而針對人員流動的疫情防控,華為雲在吉林長春市也上演了一場讓人眼前一亮的“科技抗疫”,依托長春市二道區的疫情防控平台為長春市老百姓筑起第一道屏障。
據了解,基於長春市政務雲底座,長春市二道區疫情防控平台聯合政務雲ISV,提供的一套疫情防控解決方案,聚合了長春市二道區重點監測人員數據、湖北來長人員數據,結合區內網格信息,構筑疫情防控監測“五色圖”,對重點區域、重點人員進行管控,聚合了6大模塊的數據源,流入管控或阻斷10000人/次可疑發熱人員,上報數8579,排查數8555人/次,精准高效的運營防控決策。
疫情期間,長春市二道區疫情防控平台處理分析了超過十萬個機場、鐵路進出人員體溫、行程數據,精准統計超過1千余位隔離人員,並作為中樞成功連接超過15所醫院,第一時間反饋重點監控人員狀態。
當今社會,信息就是力量和財富的源泉,正如若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通過政務雲平台,在政府部門之間、政府部門與社會服務部門之間建立“信息橋梁”,通過平台內部信息驅動引擎,實現不同應用系統間的信息整合、交換、共享和政務工作協同,將大大地提高各級政府機關的整體工作效率。
技術場景互促政務雲駛入快車道
可以看到,面對此次異常持久的疫情大考,國家部門和各地政府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以“數字政府”新形態領導各方抗擊疫情與加速復工復產,過去幾年來各地加快部署政務雲建設的成效得以充分顯現。
在這其中,作為哈爾濱市唯一的“零”感染市區,平房區在疫情防控中可謂賺足了“眼球”。疫情期間,基於已建設好的時空大數據雲平台構建了的門禁隔離數據分析平台、居家隔離人員統計平台、平房區常態化防控社區重點管控人員管理系統、區內購藥數據分析平台等應用,有效區分租戶、居民、空房情況,針對租戶重點管控,精准分類統計5101隔離人員,有效助力平房區疫情防控。
據悉,哈爾濱市平房區於2018年初在全黑龍江省率先開始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借助華為雲數據中心支撐,快速實現了全區城市態勢、應急指揮、政務服務、惠民服務、企業服務等五大類19個系統的共享開發與匯集融合,可以說,在“零”感染市區光榮的背后,離不開平房區的“未雨綢繆”。
此外,作為全國一體化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政務服務平台推出疫情防控專題服務也成為百姓提供民生福利的重點體現。在河北滄州,華為團隊組建了20多人的現場和遠程保障隊伍,支撐了全市上門排查和700多萬居民的健康碼生成,並開通雲主機80多台,支持滄州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智慧辦公及各應用軟件廠商快速開發部署疫情防控平台及復工復產系統共14個,切實提高民生福祉。
無疑,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不僅是對智慧城市的一場“大考”,更是一次壓力測試,任何運轉良好的城市的智慧系統,在數字化的同時,更要對人民群眾的需求有敏感的應對性。
釋放普惠價值打造城市智能體
總的來看,在新冠疫情的影響與疫情防控的需求下,智慧城市建設,不僅是過去信息化建設“錦上添花”的工程,更要從理念到實施到基層的邏輯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即政務信息化系統更多地由支撐政府內部管理拓展到支撐公眾服務,為滿足公眾業務場景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城市比做人,首先,要感知身邊發生的事情,就要有眼睛、耳朵、口、鼻子等,而網絡的連接就是城市的智慧交互系統﹔AI則像大腦作為智能中樞,是對數據進行分析,並對城市每個應用、每個判斷﹔而最關鍵的心臟則是雲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各種算力平台,給城市提供澎湃算力,這也是未來智慧城市的整體架構。
“一城一雲”則是以城市雲為中心,將離散的數據中心連接成為“物理分散、邏輯集中、雲邊端協同”的一朵雲,實現多業務部門間的統籌規劃、共享共建和有效協同,幫助每一個城市通過雲邊端一體化的架構去獲取最領先的技術與服務,實現資源彈性高效與應用敏捷治理。
據介紹,近幾年,華為雲服務的政務雲數量正在加速增長,從2017年的230+發展到2021年5月的600+,其中包括國家級項目38個,省/直轄市項目40個,市縣政府和委辦局項目530多個,短短幾年的時間,數量增加了260%。
未來,真正的城市智能體將基於數據最小單元為核心,構建一個能感知、有溫度、會思考和能進化的城市智能體,而城市每個也將基於自身產業的特點,引入新技術、新平台、新模式,打造資源高效、應用敏捷、業務智能、安全可靠的政務雲服務,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