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成渝雙城經濟圈將激發西部經濟活力(專家解讀)

■ 受訪專家: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蒲勇健
2021年11月01日05: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四川省華蓥市永興鎮清溪口村,通廣高速公路(廣安繞城高速公路)和滬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廣渝(廣安至重慶)段縱橫交錯。
  邱海鷹攝(人民視覺)

  據路透社報道,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重慶、成都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該文件還稱,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支持重慶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支持開展共建“一帶一路”金融服務。

  日本共同社近日報道稱,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四川省省會成都市,正在加快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發展步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相關政策正在制定,成都正在建設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2020年,成都啟動62個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累計注冊高新技術企業超6000家。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收入突破萬億元人民幣。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提供重要依據。成渝地區是中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有較為完備的產業基礎。重慶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工業城市,其中,汽車制造產業規模排名全國第一,手機制造產業規模領先全國﹔成都具有扎實的電子工業基礎,近10年來大力發展制造業,引進外企,金融行業發展迅速。可以說,成渝雙城在發展高端制造業、電子科技產業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主要基於幾大宏觀政策考慮。其一,推進共同富裕,縮小東西部差距。在整個中國西部地區,西南地區人口密度較大、工業基礎較好、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較豐富,具備較好的發展潛能。其中,地處四川盆地的成渝地區具有先天區位優勢,通過發展成渝地區,帶動西南地區發展,成為可行之路。其二,推動高質量發展戰略,發展高端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改革開放后,東南沿海地區產生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西部地區一直為東南沿海地區企業提供勞動力。如今,在西部地區打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技術產業集群,為中國實現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助力。其三,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成渝地區是中國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的重要節點,既有開往歐洲的中歐班列,又連接面向東南亞的陸海新通道,同時是長江水道的重要港口。推動成渝地區發展,有利於實現“一帶一路”倡議與長江發展戰略的交匯。

  《規劃綱要》提出,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為成渝地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分析《規劃綱要》核心要點,可以歸納出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科技創新。成渝地區打造科技創新中心,主要指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戰略性產品開發,在四川天府新區、重慶高新區集中布局建設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科教基礎設施,吸引世界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入駐,為杰出科研工作者提供工作交流和施展才能的平台,留住專業人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20年,重慶高新區引進中國電子信創產業園等一批百億級項目,總投資額超1200億元,超瞬態實驗裝置、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等科研單位落戶。如今,成渝地區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關鍵詞二:國際消費。成渝地區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主要是利用成渝地區位於“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交匯點的區位優勢,發揮成渝地區溝通歐洲與東南亞、南亞地區的獨特條件,為歐洲國家高端商品與東南亞、南亞地區農副產品的經貿交流打造中介平台,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旅游購物,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關鍵詞三:開放高地。成渝地區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主要是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完善亞歐通道,暢通東西開放通道:向西銜接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等經濟走廊和中歐班列沿線合作﹔向東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沿江鐵路,擴大面向日韓、歐美等地區的國際開放通道,從而形成內陸開放門戶和西部開放前沿高地。

  目前,成渝地區的基礎設施瓶頸依然明顯,城鎮規模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鏈分工協同程度不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偏弱,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民生保障仍需完善,行政管理體系和行政服務水平與東部沿海城市仍有一定距離。未來,成渝地區將通過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高地,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和城市群,合力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

  (本報記者  高  喬採訪整理)

(責編:袁勃、郝江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