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涂聖偉:構建城鄉高質量供給體系 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2021年11月17日15:5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許維娜)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在這其中,經濟循環暢通無阻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而城鄉經濟循環在國民經濟循環中又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十四五”時期,如何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實現更大作為?又有哪些問題亟待破解?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涂聖偉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享了城鄉經濟循環的內涵,分析了城鄉經濟循環的動力機制與關鍵堵點,同時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發展的基本思路與實現路徑。

涂聖偉稱,從發展趨勢來看,國家的城鄉經濟模式往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城鄉關系伴隨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逐步走向循環融合。城鄉分離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城鄉對立也將伴隨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而消失,未來的城鄉關系一定會在新的基礎上實現協調和平衡發展,最終走向融合。

在涂聖偉看來,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指的是依托城鄉分工體系和市場體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先進技術賦能、現代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城鄉兩個異質性空間要素對流、產業耦合和供需適配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鄉關系從分割到依存再到初步形成循環,總體上不斷向著更加適應新發展階段要求的方向在演變。”涂聖偉認為,但一些制度性障礙、結構性矛盾還沒有根本化解,城鄉經濟循環格局尚未完全確立。他同時強調,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關鍵取決於國家戰略導向、高效制度供給、技術創新賦能、高標准市場體系等的有效協同。

涂聖偉還指出,隨著我國新型城鄉關系正在加快塑造,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經濟循環動能持續積累,但仍存在不少堵點和斷點,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城鄉要素流動存在制度性障礙﹔二是城鄉市場基礎制度與功能不健全﹔三是縣域經濟承載能力和鏈接功能不強﹔四是城鄉供需存在結構性錯配。

進入“十四五”時期,中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涂聖偉認為,經濟發展質量躍升、新技術變革滲透、制度改革深化拓展等,為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創設了更加充分的條件。

談及“十四五”時期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基本路徑,涂聖偉建議,要以有效暢通供給側、構建城鄉高質量供給體系為主攻方向,發揮城鄉消費升級引領作用,堅持提升制度效能和健全市場功能並舉,構建“制度創新—技術賦能—市場支撐”的動力機制,強化縣域聯動城鄉經濟的功能,依托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全面提高城鄉要素配置效率、產業關聯效應和市場流通效率,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效協同。

在具體策略方面,涂聖偉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一是以土地要素為突破口,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一方面是針對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進一步暢通和拓展農村土地和集體資產權益處置通道,深入推進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農戶承包地有償退出等試點,探索地隨人走、異地土地指標交易等多種方式,有序推進資源變資產、資產資本化,增強其落戶城鎮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針對返鄉下鄉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系統化的用地保障政策,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允許其有序獲得農村土地相關權益,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入股開展混合經營。

二是以完善基礎制度為重點,構建城鄉高標准市場體系。按照平等准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城鄉一體的要求,推進市場提質增效,加快建成城鄉高標准市場體系。

三是以平台載體建設為抓手,健全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圍繞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和供應鏈優化,積極創設有利於城鄉產業轉移和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生態,建立適應城鄉產業分布規律、新產業新業態特點的政府引導和管理機制等。

(責編:趙竹青、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