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小微企業在創業園遭遇“容身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視頻 周冠伶
2021年11月22日09:0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微企業在創業園遭遇“容身難”

90后創業者小薛開辦的煢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2021年4月底入駐位於上海南京東路外灘的“德必外灘WE”創業園,然而不滿4個月,他就收到了一份由園區運營方德必經典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出具的解除租約的通知,告知將在9月3日解除租賃合同。可租約明明簽到了2022年5月。

小薛不願搬家,但他的公司隨后遭遇了尷尬——創業園開始裝修他所在的樓層,公共使用空間出現了停電、臨時停水、衛生間鎖門等情況,地毯被拆走,吧台和公共會議室被拆除,辦公室門外也堆著建筑垃圾。創業園還發函要求其簽署“承諾書”,以防其在媒體公開報道糾紛折損園區名譽,違反承諾要罰款10萬元。

“現在搞文創、搞實體,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直在搬家。”小薛對記者說。

遭遇類似尷尬的,還有同樣位於“德必外灘WE”創業園9層的羋知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一個原創文化項目入選了2021-2022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是上海入選項目中為數不多的小微文創企業項目。

每次開燈,還要用微信通知物業

“德必外灘WE”創業園,是2021-2022年度上海市級文化創意產業示范樓宇,隸屬於德必集團。11月16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位於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靠近外灘段的這個創業園的9層。與裝修精致的其他樓層不同,根據走廊上張貼的、落款時間為9月3日的告知函內容,“9層公區”(即公共使用空間——記者注)正在“維護改造”。

正在改造的區域,目前隻有羋知和煢旌兩家公司尚在辦公。原有的公共前台空間,經拆除后隻剩下一張舊桌子,地毯已全部拆除,供休憩用的沙發、桌椅也全都沒有了。公共會議室已全部拆除,長長的電線從屋頂掉落懸在樓層中間。公共衛生間門上貼著“正在維修”的告示。

羋知公司創始人朱瑞曉告訴記者,9月15日至10月20日,這裡的公共空間遭遇了停電。她曾向上海市市長信箱投訴過物業停電、關閉公廁等問題,得到了上海市黃浦區外灘街道辦事處的重視。在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才在10月20日左右得以恢復公共區域的供電。

對此,具體辦理此事的外灘街道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不便接受媒體採訪。

就在羋知公司大門旁約兩米處,兩塊裝修用板材,擋住了這家公司與公共空間用電開關之間的去路。“每次開燈,都是我用微信通知物業‘麻煩開下燈’。”

朱瑞曉向記者出示的公共區域監控記錄顯示,11月15日,走廊燈從18時24分至18時26分,僅亮了兩分鐘,就又暗了。

但德必園區方面對記者表示,公共區域僅有3盞燈停電,停電時間為9月3日至10月22日。停電原因是防止改造過程中產生的安全隱患。

朱瑞曉告訴記者,9月12日下午,除了公共區域,公司的辦公區域也出現了停電。整棟樓都有電,隻有這兩家拒絕搬走的小企業辦公區沒電。她多次向物業反映無果,第二天報了警,隨后,上午10時左右恢復了辦公室供電。

朱瑞曉說,因用電、如廁、用水不便等問題,她的公司從9月15日起,放假了半個月。

煢旌公司的小薛向記者出示了建筑垃圾堆放在辦公室門口及隔壁會議室的照片。他稱,恰逢公司擬引入投資人階段,“人家要來盡職調查了,我們辦公室門口就是一堆垃圾”,對公司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園區方面向記者介紹,該園區給過羋知、煢旌解決方案。簡而言之,就是為兩家企業提供位於6層的辦公空間。根據9月6日提供的最新一套方案,羋知、煢旌可以整租6層一處面積為274.02平方米的辦公室,整租價格為每月70731元﹔也可以將該區域按照66平方米和128平方米進行分割租賃,分割租賃后,合計月租為50076元。同時,6層辦公空間直到明年5月原租約期滿前,都按照原價4.7萬元收取。

根據此前的租賃協議,兩家公司合計月租約為4.7萬元,且均按照要求每兩個月支付一次,至今未斷。

朱瑞曉和小薛告訴記者,他們都去看過6層的空間。如果整租續租,價格要比原先高出近50%﹔如果還按照原面積原價分割租賃,他們沒法設計大型玻璃櫥窗以展示自己的文創產品。因此,兩家公司都要求繼續原租約,直到明年5月31日,且在8月23日便回函給園區方面明確“要求按照原合同繼續執行”。

德必園區告訴記者,園區已與兩家創業公司先后溝通過10個版本的解決方案。至於9層裝修、公共區斷電的問題,裝修前曾告知兩家公司負責人,且“獲得對方允許”。至於公共衛生間停用、建筑垃圾堆放等問題,均為裝修期間出於安全和施工考慮的必要措施,后期都給予了解決。

園區方面表示,目前兩家租戶仍享有與園區其他客戶一致的服務保障。而如果兩家公司願意搬遷至6層,園區願意承擔搬遷費用。

但朱瑞曉告訴記者,園區在裝修開始前並未給出前述方案,也並未提及臨時解除租約的搬遷補償相關內容。記者查詢雙方簽訂的租賃合同發現,對於德必園區進行公共區域裝修或單方面提出解除租約的行為,並沒有相關條款提及賠償或進行約束。這也正是兩家小微企業的維權難點——共享辦公空間提供者並未承諾標准的共享空間服務,公共區域怎麼弄,全由園區說了算。裝修期間,德必也多次告知兩家公司,對公共區域進行裝修、改造,是園區的權利。

朱瑞曉告訴記者,自己處於“有苦說不出”的境地,“其實就是在按時付房租的情況下,遭到了園區的變相驅趕。”

奇怪的承諾函

10月12日,羋知、煢旌還收到過德必公司工作人員的電子郵件。大致意思是要求兩家公司簽署“承諾函”,如接受媒體採訪,“內容涉及德必,需簽署承諾函”。

這份“承諾函”中要求,兩家公司在媒體採訪日前3個工作日,協調德必公司與相關媒體對接,獲取採訪內容提綱﹔兩家公司接受媒體採訪時,不得侵害園區品牌方的合法權益。此外,這份承諾應為“不可撤銷承諾”,兩家小微企業如違反承諾,須向德必公司支付違約金10萬元。

對此,上海申同律師事務所律師馬海欽向記者指出,提供符合法定要求及租賃合同約定條件的適租房屋,是出租人應盡的義務,若“裝修”等行為對承租人生產經營造成的負面影響已實質性構成對房屋租賃合同的違約,承租人可選擇通過法律途徑依法主張權利。而“承諾函”是否在雙方間發生法律效力尚有待商榷,“組織和個人在法律允許的邊界內,求助於媒體對有關爭議據實報道,是實現社會監督的應有之義,依法不得予以不當限制。”

小微文創企業之困:為他人做嫁衣?

朱瑞曉介紹,自己創業大約3年時間,經歷了多次搬家。

最開始,她在位於上海楊浦區的一家共享辦公空間辦公,租金約為每月2.76萬元,因聽說該辦公園區可能會倒閉,迅速搬離﹔2020年4月8日,她又在一通緊鑼密鼓的裝修后,搬進了位於黃浦區寧波路1號的共享辦公空間,但兩周后該空間就宣布關門,她的租約被轉至“德必外灘WE”。沒想到,剛剛搬過去沒多久,她就又要面臨再次搬遷。

“特別不穩定。在這種毛坯房環境下辦公,一來有員工流失,二來又沒法面試招人。”朱瑞曉說。

無獨有偶,總部位於上海市中心長樂路的一家文創企業創始人小李,這兩天也面臨著公司搬遷的問題。他所在的一棟頗具上海特色的老洋房,將被整體轉租給一家醫美公司,老洋房內原有的幾家小公司都面臨著搬遷。小李說:“近幾年,政府層面大力扶持文創企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很多政策給到文創類的創業園區,而這些園區通常剛開始希望小微企業入駐,到后來,就想轉租給其他門類、稅收貢獻更大的大公司。”

小李告訴記者,近年來對文創行業進行扶持的氛圍越來越濃。特別是上海市區一些頗有情調的老樓,所有權人很多為國企,而這些國企也從服務大局的角度,把地段位置絕佳的老樓租賃給“文創創業園區”,以扶持文創行業的發展。以“德必外灘WE”創業園為例,這棟樓的業主就是國企王寶和大酒店。

但在“二房東”們的實際操作中,小微文創企業很有可能“為他人做嫁衣”。“一開始要做文創園,都讓我們這些小微公司進駐。有時我們還要配合園區接待各級部門的檢查。時間長了,如果有大公司要來,肯定得讓位。”小李告訴記者,文創企業的發展壯大就像一個IP的孵化一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園區“忍不住、不想等”是正常現象,“尤其在市中心,一棟樓小小的,其實確實更加適合一個稍微大些的公司整租下來。”他介紹,近年來不少小微文創企業搬去了場地更大、更便宜、更不容易被整租的郊區辦公。但實際上,他認為上海市區的文化軟環境,遠比郊區更適合文創企業的發展。

上海某連鎖創業園區品牌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創業園區也有自己的苦衷。就拿新冠肺炎疫情來說,不少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業務暫停,沒能挺過來,導致創業園區出現了空置情況。“從運維成本和風險控制角度來講,創業園也都更傾向於把辦公室租給稍大一些的公司。既方便管理,風險系數又低。”

但這位負責人指出,在與小微企業的租賃合同仍然存續且在對方協商后仍要求繼續辦公的情況下,創業園應履行原有合約。“一般合同裡會規定,如果我們園區單方面解約,會有一個對租戶的補償方案。”

 

(責編:王震、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