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春晚的成功之道

央視的春晚走過將近40載,同時也引領著各地方台的春晚迅速發展。實際上,多年來各地方台也都將春晚作為能顯示其媒體實力的典型節目,在你追我趕中制造了極為繁榮的屏幕景觀。
2022年,各家衛視拼盡全力,各台春晚各有特色。有以“川味”主打的“川渝春晚”,也有直接做成相聲專場的“天津春晚”,福建春晚則是以閩台兩岸耳熟能詳的歌曲“歡喜就好”為名......空前激烈的競爭,毋庸諱言,是來源於2021年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的“破圈”效應。其實《唐宮夜宴》的“破圈”恰恰是出於創作者沒有太多的壓力,從而更專注於作品本身的表達,而且是用舞蹈來講述人物故事,不像以往的晚會更多展示舞蹈本身的優美。不過,諸多后續的模仿者並沒有看到創作者的真實意圖,往往是盲目跟進、東施效顰。對受眾來說,又造成了“陳舊”“相似”的感受。
當下需要認清的是,在資訊渠道發達、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的時代,真正好的節目最終一定會被廣泛傳播,而不在乎出自哪個平台,甚至一時有多少“宣推”。《唐宮夜宴》就是在播出幾天之后走紅的,受眾更加渴望看到具有創新意義的、與自己相關的內容。
當下各台的春晚靠什麼勝出,其實和各自節目的主題及資源、受眾偏好以及媒體發展目標有著直接關系,也和決策者的引領有關﹔同時還必須看到同行的動向,揚長避短,避免止於形式的模仿。
當然,也有一些節目讓我們眼前一亮。福建春晚內容上專注於“福建驕傲”,形態上不拘一格,小品、短視頻串場都很“年輕化”,福建人“愛拼敢贏”卻又務實低調的精神氣質以“凡爾賽”的方式得到充分表達,《低調的福建人》《沙縣的繼承者》等節目在網絡端都引起熱議。
當前,各台的春晚都在努力讓自己更有影響力。但這不是僅靠增加創作力量和資金投入、捕捉和制造時尚話題就能達成的,還必須懂得要先做自己,這是構建晚會辨識度的基本要求,也是晚會特色的核心基礎。具體要求創作者深入挖掘本地資源,找到最近有代表性的視聽特征。例如,大多數晚會綜合了各種節目樣式,但遼寧台、天津台主打語言類的小品和相聲,新疆、河南較多歌舞﹔而且絕大部分春晚主演區在演播室,節目視效以夜景為主,這不僅是因為節日的重點時刻在晚間,創作上也容易借助燈效塑造和表現主體。因為中國冬季絕大部分地區室外場景寒冷且景觀可視性不足,而在東南沿海的福建主要在外景制作,於是,明媚的日間景觀、滿目的青山綠水就讓福建春晚在視覺上脫穎而出了。
實際上,一台地方春晚是否優秀,不能單以傳播度和收視率為准繩,否則拼流量和投入就會成為無底洞。由於受眾各層面偏好和認知的極大差異,作品很難達成既“上座”又“叫好”、既震撼又走心、既專業又大眾、既高雅又通俗、既本地又全國,而且實際的操作經常是通過諸多節目來分別實現不同的需求,這樣也容易導致一台晚會的“分裂”和主題、風格的分散。其實“中國節日系列”的“破圈”恰恰就是從網絡青年“下手”,篇幅短小、目標相應單純。因此,與其一味追逐受眾,不如在調研的基礎上找准圈層,並充分彰顯自己的資源和達成自己的目標,踏實做祖國春晚大花園裡的一朵獨具特色的鮮花——“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即要為優質觀眾量體裁衣、潛心設計內容,又要構建出獨特的面貌。就像今年的福建台春晚《歡喜就好》,不僅有滿目青山和藍海帶來清新的畫風,更以回鄉女婿線索引出特有的家族習俗和文化樣式,在離台灣最近的平潭表達家國情懷,以 “閩商”傳奇和百姓經營故事表現“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整體精心的制作也使得晚會的思想表達具有較高的視聽呈現水准……做了最好的自己,必然歡喜。
本文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文藝學)教授、博導 游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