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陸地探測一號01組B星酒泉升空

與A星形成“雙星共舞”,開啟空間觀測新模式

2022年02月28日09:12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2月27日7時44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L-SAR 01組B星發射升空。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新華社發(汪江波攝)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記者胡喆)以地表形變干涉測量為核心任務,構建全球首個用於地表形變干涉測量應用的L波段雷達遙感雙星星座﹔雙星繞飛,實現高精度地形測繪……

2月27日,陸地探測一號01組B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B星入軌后,將單獨開展在軌測試,再與A星進行編隊測試。該組衛星將為地質災害、土地調查、地震評估、防災減災、基礎測繪、林業調查等領域提供強有力的空間技術支撐。

穿雲透霧:地面觀測分辨率達到米級

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首個立項的科研衛星工程,由A、B星組成。A星已於1月2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實施發射,目前正按計劃開展在軌測試,衛星相關功能性能正常。

此次任務,國家航天局負責該衛星工程組織管理、重大事項組織協調和發射許可審批,自然資源部為主用戶單位,與應急管理部等用戶部門負責應用系統建設和運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負責地面系統建設和運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負責衛星系統和運載火箭系統抓總研制,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發射場及測控系統組織實施。

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所觀測的數據作為重要的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在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大型工程建設、災害評估、地質制圖、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例如我們要建設5G基站及特高壓輸電線等,這些設施往往都選址在坡地、丘陵、山間。坡度、坡向、山脊線、山谷線等信息可為這些站點的合理布設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總設計師陳筠力說。

陳筠力介紹:“因為我們國家山區丘陵多,人工測繪耗時又危險,而光學遙感受制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多雲多雨氣候特征的影響,無法做到實時獲取。雷達衛星的特點,使其可以穿透雲層和地表植被,實現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觀測,在地形測繪中具有獨特的優勢。”

“我們應用了波的干涉原理,兩顆衛星中一顆發射雷達信號,當兩顆衛星同時接收到地面回波后,通過處理就可以反演得到地面與兩顆衛星之間的距離差,進而獲取地面的高程信息。”陳筠力說。

據悉,陸地探測一號01組是全球首個L波段分布式編隊多極化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測高衛星系統,地面觀測分辨率達到米級,地面高程測量精度滿足1比50000比例尺標准。可為我國自然資源調查體系構建、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更新、高精度地形數據更新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雙星共舞:通過兩顆衛星不斷繞飛進行觀測

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測高的原理要求雙星需要在特定的視角差范圍內對地觀測,但雙星不斷繞飛運動,兩星之間的距離及視角差是不斷變化的,而且衛星要為防碰撞留足夠的安全距離,這給衛星的編隊構形設計及控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雙星干涉測高要求,雙星在太空需時刻攜手相伴飛行,猶如花樣滑冰雙人滑的運動員,既要保証各自技術動作的精准穩定,還要兼顧兩人動作的協調配合。但與數分鐘的比賽不同,衛星在軌需要在任務周期內克服各類復雜干擾因素的影響,實現穩定運行。”衛星副總設計師魏春解釋。

研制團隊考慮到有限的燃料分配和長時間的運行要求,提出了繞飛編隊構形設計與精確保持的新方法,利用地球引力攝動關系優化配置雙星軌道參數,同時設計了基於精確脈沖控制的編隊構形自主保持技術,繞飛構形參數精確控制在米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星星相通:雙星協同繪大地

雙星在軌干涉測高,需要兩顆衛星在時間、空間、相位三個維度上保持高度一致性。衛星總指揮李瑞祥介紹:“B星與A星設計狀態一致,可謂一對‘雙胞胎’,從根源上對一致性加以保証,而且雙星在軌還可以通過星間鏈路實現互聯互通。”

研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實時編隊構形的三維姿態導引與控制、非中斷雙基地成像等一系列新技術,可有效保証雙星的同步性能。基於實時編隊構形的三維姿態導引與控制技術,還可有效提升陸地探測一號01組雙星長基線編隊飛行時的空間同步性能。

“我們在國際上首次採用了非中斷雙基地成像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雙基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和相位同步不能同時進行的難題,可大幅提升相位同步精度,並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衛星副總設計師王宇說。

(參與採寫:何家玲、劉艷陽、溫俊健)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