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科技創新為青海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張 蘊
2022年02月28日09:2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記者日前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承擔的重大科技專項“專用型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項目順利驗收。

  這一項目不僅培育出13個適合青海種植的專用型馬鈴薯新品系,開啟了青海省彩色馬鈴薯育種的先河,填補了國內育成品種中沒有薯條專用型品種的空白。這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青海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的直觀見証之一。

  回首2021年,青海科技創新“大動作”頻現,一項項從中央到地方的重大決策部署在青海科技領域擲地有聲,化為科技創新持續為青海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的源頭活水。

  重創新換來碩果盈枝

  2021年,寂靜的青海冷湖平地驚雷,向世界正式宣告成為國際一流天文觀測基地。曾寂寥的石油小鎮,一舉撬動天文契機,孕育出我國探索天文腳步的新希望。

  從河湟谷地到青南牧場,從三江源頭到光伏矩陣,無不彰顯著能源工業、智慧農牧業、國家公園示范省、探索天文火星新旅游科技全產業發展新路,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脈絡越發清晰。

  回眸細數,過去的2021年,青海省科技創新捷報頻傳。

  這一年,青海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擺在科技工作更加重要位置,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鹽湖化工領域在行業內率先實現鹽湖提鋰排放母液鎂、鋰綜合回收利用,建成3000噸/年鹼式碳酸鎂示范線,利用鹽湖水氯鎂石制備的高純氫氧化鎂為原料生產高純氧化鎂晶體材料,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新能源領域建成集IBC、HIT、HIBC、TOPcon電池及組件研發為一體的光伏產業新型技術研發平台。率先實現國內IBC電池工業化量產。開發多晶硅生長智能控制系統,建成多晶硅年產能達3000噸的智能生產線,實現電子2級以上硅料低消耗規模化生產。

  這一年,“特”字牌農牧業成績單同樣亮眼,青海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科技創新模式,建立青雜15號、13號油菜新品種有機種植基地1.6萬畝,建立馬鈴薯專用型品種原種生產基地808畝,一級種生產基地4760畝,商品薯生產基地2.8萬畝,推進馬鈴薯產區向高海拔地區拓展﹔昆侖系列青稞品種平均畝產從164公斤提高到217公斤,青稞商品化率達83%以上﹔挖掘牦牛新資源或類群4個,玉樹牦牛、扎什加羊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成功選育出的第二個牦牛新品種——阿什旦牦牛獲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一年,青海生物醫藥領域開展沙棘籽蛋白深加工技術研究與系列產品開發、藏藥十一味維命膠囊治療“索隆病”的作用機制及臨床療效評價等研究,建立年產100噸沙棘籽粕蛋白生產線,開發發芽青稞系列產品6款,新建年產3000萬袋菊粉顆粒劑(含粉劑)生產線和年產2000萬片片劑生產線各1條,達到3000噸牦牛發酵乳生產能力,新增產值7172萬元,實現利稅1292萬元。

  聚合產學研優勢夯實創新基礎

  隻有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聚合產學研優勢,優化創新生態,才能增強創新驅動力。

  這一年,青海省全面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推進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建設,完成鏡像和備份33TB,初步形成果洛、格爾木、玉樹三個野外綜合科考基地及青藏科考展陳中心建設方案﹔積極推動科考成果服務該省綠色可持續發展,先后向科技部組織報送《青藏高原近地表氧含量與缺氧健康影響科考分析報告》等7期重要科考成果﹔全年先后為120批次1600余名科考隊員提供服務保障﹔國家科技數據災備中心落戶青海,助力“數字青海”建設。

  2021年,我國宣布正式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等首批國家公園,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星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及數據平台建設和開發應用、祁連山黑河源草地生態生產共贏模式創建與示范項目成效顯著﹔青海生態環境價值評估及大生態產業發展綜合研究重大專項研究成果,為貫徹落實“雙碳”目標要求、制定符合青海實際的“雙碳”時間表和路線圖奠定了堅實科學基礎。

  一串串數字,一項項成果,浸潤著青海科技領域工作者的心血與汗水。2022年,青海科技系統將按照《青海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任務部署,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研攻關,著力打造高原戰略科技力量,推動高原青海科技事業高質量發展。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