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踐行“兩山”理論 建設“詩畫浙江”

江 耘
2022年02月28日09:2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安吉余村鳥瞰圖安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雨后的浙江衢州烏溪江煙霧繚繞,山間農舍在霧氣中時隱時現,呈現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致。偶爾有細心的游人望見中華秋沙鴨在江中嬉戲覓食。這一被稱為“生態試紙”的物種,已連續10年被發現在此地越冬。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在浙江重現,用它們的足跡為浙江生態環境質量“投票”。

早在2002年,浙江就提出要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建設“綠色浙江”為目標,以建設生態省為主要載體,努力保持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浙江依靠科技創新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多年來相繼開展“五水共治”“千萬工程”等生態治理行動,已於2019年率先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省。

根據《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浙江正加快打造全域美麗大花園建設的范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

穩固生態底色

全域守護綠水青山

紫穗槐、木麻黃、珊瑚樹……位於舟山機場旁的白山礦區,在復綠施工十余年后,礦山邊坡的人工植被已基本實現森林化,與周邊原有植被逐漸相融。

地處浙東沿海的舟山市,建筑用花崗岩、建筑用凝灰岩以及海砂等資源較為豐富。上世紀8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當地對各類建筑石料的需求急劇增加,廢棄礦山遺留問題隨之產生。啟動了多輪礦山修復工程后,迄今當地復綠礦山面積已達100萬平方米以上。

通過開展“百礦示范,千礦整治”活動,浙江各地因地制宜修復廢棄礦山、重現綠水青山。截至2020年8月,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實施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修復了海岸線176公裡、廢棄礦山506處。

曾幾何時,“群眾能否下河游泳”一度成為浙江多地檢驗治水工作的評判標准。從上世紀積極參與治理太湖工程,到近幾年實施“五水共治”“美麗河湖”等建設行動……保護水域生態的重要性對身為江南水鄉的浙江來說不言而喻。

以太湖流域(浙江片區)為例,截至2020年,從浙江湖州進入太湖的河流斷面水質連續13年保持Ⅲ類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太湖流域(浙江片區)包含山區性河流、平原河網兩種典型水系,多種水環境風險並存,以往存在水環境管理手段碎片化等問題。

浙江省生態監測中心原副主任汪小泉介紹,“十二五”期間,其所在的團隊基於太湖流域(浙江片區)治理需要,首次在河網+山區型多水體類型的區域研發了多要素的水環境風險評估和監控預警技術,串聯了交接斷面、飲用水源地自動監測體系,形成了“自動報警+系統預警+風險評估+動態溯源”的業務化運行的系統水環境風險防控體系。

“近年來,浙江省科技廳重點圍繞生態環境治理與資源循環利用、碳達峰碳中和關鍵共性技術開展科研攻關,著力破解污廢水高效處理、固廢清潔安全處置等生態環境治理的痛點難點。深入實施‘雙尖雙領’計劃,持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推進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打造高能級科創平台,不斷強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支撐。浙江生態環保領域的科技成果頻出,其中不乏獲得國家級、省級科技進步獎項的成果。”浙江省科技廳社發處負責人表示,守護綠水青山,有賴於科學化精細化的監測、處理手段。

從嚴防治污染

生態與經濟並行不悖

在台州市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再生水回用車間,通過監控牆可清楚地看到再生水的各項指標。記者了解到,每天約有10萬噸再生水作為生態補水由此排往城市內河。

2019年1月,浙江省《城鎮污水處理廠主要水污染排放標准》正式實施。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促進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減污降碳協同、切實削減城鎮污水處理廠總氮、總磷排放,成為行業內亟須突破的難題。

“針對浙江省城鎮污水處理廠普遍存在的碳源不足、系統協同性差等問題,我們團隊聯合院所、企業研發形成了多級曝氣控制脫氮節碳等關鍵技術。”浙江環科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師張敏東告訴記者,依托技術研發項目,該團隊參與建設的台州市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三期)等三個示范工程,總處理污水規模可達20.5萬噸/日。

張敏東表示,經處理后的再生水還可用於城市河道補水、工業生產、景觀綠化等,有助於優化城市供水結構以及改善水環境質量,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兼得。

誠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並非不可調和。在紹興市上虞區,結合“無廢城市”建設,當地針對杭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藥化工行業工業產廢量大、管理難等問題,打造“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科技管理”與“循環經濟”相結合的綠色發展“無廢工廠”模式。

以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上虞基地)為例,通過母液精制再生、廢水和廢液循環利用、固廢焚燒供熱等資源化手段,上虞基地每年減少廢水達3.6萬噸,減少廢酸2.5萬噸,處置固廢和廢液1.6萬噸,創造經濟效益3.7億元。

隨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入踐行,浙江省生態環保工作由早期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向全形態治理、全范圍保護和全省域統籌轉變,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逐步完成污水治理、煙粉塵治理等污染治理減排工程,大力實施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促成一批批“黑金剛”轉變為“綠巨人”。

搭建“四梁八柱”

持續增強制度供給

“兩山”理念誕生地湖州安吉,被譽為中國竹鄉,87萬畝毛竹林是安吉重要的生態屏障與產業資源。然而,由於毛竹價格持續低迷,林農上山砍竹的積極性持續下降,衍生出林地拋荒、竹林退化等問題。

去年1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十部門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竹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鼓勵地方搭建林竹碳匯交易平台,開展碳匯交易試點。當月,國內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台在安吉落地,旨在以綠色金融改革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通過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將極大激發農戶經營竹林的積極性,把農戶、村集體(合作社)、國企、購碳企業、金融機構等緊密串聯,推動碳匯收儲交易。”安吉縣科技局局長朱家勝介紹說。從早期設立生態日到如今的“兩山”銀行試點,安吉的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與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相伴。

開出國內第一張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保單、出台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的生態補償文件、開展全國首個跨省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放眼全域,浙江多年來以制度創新為內在驅動,持續深化土地、水電氣、環境資源、金融、技術等要素配置改革,以改革撬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去年,浙江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出台《浙江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初步構建全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搶佔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制高點。用好科技創新關鍵變量,率先走出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浙江步履鏗鏘。

“聚焦浙江碳達峰碳中和、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等重大需求和突出問題,需要立足全省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基礎和實際需求,創新科研攻關機制,推動生態環境領域前沿技術研究和產業迭代升級。”浙江省科技廳社發處負責人表示,科技創新要充分發揮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核心作用,高質量支持浙江省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建設。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