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更優質、更智慧、更綠色

新動能助春耕  保供給促豐收(經濟新方位)

本報記者  張藝開  游  儀  宋豪新
2022年03月27日05: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山西夏縣新晉村,植保無人機為麥田施肥。
  閆 鑫攝(影像中國)

 

 

 

春分已過,隨著氣溫回升,全國各地搶抓農時、多措並舉,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積展開。

在黑龍江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插秧機裝上北斗導航系統,自動插秧更精准﹔側深變量施肥機邊測土邊施肥,每口肥料都是定制“營養餐”﹔無人攪漿整地機“一鍵出庫入庫”,自動奔赴田間按規劃路線作業。

在四川大英縣玉米春耕育苗現場,四川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來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民們如何實施玉米縮株保密、大豆擴間增光等復種關鍵技術,在確保玉米產量不減的情況下,讓農民多收一季豆。

選良種、建良田,“慧種地”“雲插秧”,治污染、減化肥……春耕春管為全年糧食生產打下基礎,對於奪取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至關重要。記者走訪多地,看今春農業生產新圖景。

更優質——

品種優化  農田升級

冰雪消融,黑土油亮。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寶泉嶺分公司共青農場,畦畦黑土已經翻滾成排排大壟,為大豆採用“大壟密”模式栽培做好准備。早上7點,22歲的“種糧好手”史軍暉已在爬上爬下、檢修農機。倉庫裡,袋袋種子堆成小山,開袋一看,金黃飽滿。“要為春播做最充分的准備!”史軍暉說,今年,自家流轉的3000多畝地全部由玉米轉種高蛋白大豆新品種。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作為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產基地,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佔全國40%以上,商品率達到80%以上。2022年,黑龍江計劃推進大豆產能提升,提高大豆品質,預計新增大豆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新增大豆產量26億斤以上。

“玉米大豆輪作后,減肥減藥,少虫少害,作物生產質量雙升。”史軍暉算了筆賬,“今年預計大豆的生產者補貼比玉米高200元左右,加上輪作的150元補貼,種大豆的收益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也高。”

史軍暉的駕駛席旁,擺著一套《標准化生產技術規程》,“這是北大荒技術部門根據品種、土壤、雜草、氣候等生產要素,因地制宜制定的關鍵技術操作規范,讓生產流程標准化、精細化。”他說。

史軍暉家祖孫三代都是“北大荒人”,從大豆畝產不過百斤,到如今平均畝產近400斤,離不開良種良法的更新換代。

共青農場農技中心實驗室裡,技術人員正在一排排培養皿前進行種子發芽試驗。“為培育高寒地區廣適性大豆品種,集團2019年建立引繁試驗區,選育出一批高油、高蛋白、高產的大豆新品種,其中‘龍墾306’去年創下單產230公斤的紀錄。”實驗室技術員嚴景春說。

“品種優化升級,為大豆高產提供了保障。今年,寶泉嶺分公司大豆種植面積從去年的49萬畝增加到106萬畝,主選高蛋白、高產量優質品種,力爭實現大豆單產提高2%以上。”寶泉嶺分公司副總經理楊榮軍說。

糧油豐產必須有土地保障,今年全國將建設1億畝高標准農田,各地要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來到大英縣金元鎮盤龍村,大片的油菜田生機勃勃。不遠處,幾台挖掘機正在作業,一邊平整土地,一邊修建便道。大英縣路路發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善武介紹,今年計劃在金元鎮開墾撂荒地8000余畝,已完成6000余畝,開墾出來的土地主要用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為提升農田質量,大英縣雙向發力。一方面,大力推進撂荒地復耕,探索出了村集體經濟組織集中復耕、“公司+村委+農戶”聯合復耕等模式。截至目前,復墾撂荒地4萬余畝。另一方面,持續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今年計劃建設2.2萬畝,目前已完成2萬畝。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丘陵地貌為主的大英縣,逐步實現土地平整、集中連片、機力暢通、灌排配套的現代農業格局。

更智慧——

機械插秧  智能導航

春分前后,草木萌生。

安徽肥西縣花崗鎮種糧大戶何從金掏出手機,選准田塊,設置好飛行高度和速度后,“轟”地一聲,田埂上的植保無人機飛了起來,沿著設定路線噴藥。

“這幾天,部分小麥葉子發黃,麥稈上還有斑點,怕是得了紋枯病,要抓緊防治病虫害。”何從金說,過去打藥是個難題,靠人工,一天才能打十幾畝地,“如今用上植保無人機,100畝地半小時就能完成。”

作為肥西縣雙全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何從金對智慧農機很熟悉。他算了筆賬:雇人干活,150元一天,還得包吃飯。無人機能噴藥能施肥,省時省力,政府還給補貼。

走進雙全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旋耕機、收割機、插秧機一應俱全。30多台農機,一年服務周邊鄉鎮農戶農業種植面積6萬多畝。“今年加裝了一個智能設備,能夠自動駕駛,規劃插秧路徑。”指著無人駕駛插秧機,何從金說,5月就能派上用場。

近年來,肥西縣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新機具新技術,一方面,不斷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加快農機合作社理事和農機手培育力度﹔另一方面,引導村級組織參與農業生產托管和農機作業網格化服務。

大數據驅動“新農具”更顯神通,高科技為春耕保駕護航。當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2%,預計今春將有超過2200萬台(套)農機裝備投入生產。

在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暗室育秧工廠,龍門吊的機械手臂吊起近2噸種子,輕鬆轉運到雙氧催芽生產線。3年前,同樣的工序需要十幾個工人搬運數次。浸種催芽、播種澆水、覆土育秧——工廠裡,從種子到秧苗,全流程實現智能化、無人化,工作人員隻需坐在屏幕前遠程操作。

“以往要自己雇人支大棚育秧,如今是流水線智能作業,秧苗長勢均勻、抗逆性強,去年畝增產30公斤以上。”七星農場種植戶周德華算了算,智能育秧,省人力省種子,每畝節本增效80元以上。今年他家的300畝地,80%以上要用智能化批量育成的秧苗,多功能軌道運輸車讓“車間”連“田間”,工廠秧苗直送地頭。

“田間”又通過小小的手機連接到了“空間”。“今年我家所有稻田都用上北斗導航系統了,省下五六千元人工費用不說,插秧還更筆直、更齊整。”周德華點開手機應用軟件介紹:有田間感應器的墒情信息,可以按需澆灌排水﹔有葉齡採集設備的葉齡分布地圖,可以依作物長勢差異化管理﹔有高空遙感圖,可以迅速發現防治病虫害……

目前,黑龍江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9%,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在北大荒,智能育種、精量點播、葉齡管理、變量施肥、衛星導航、自動駕駛、無人駕駛、農情監測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介紹,2021年,北大荒集團建設了6個規模化無人農場群,核心示范面積達3.5萬畝。“今年將再新建6個無人化農場,力爭全年實現無人農機作業面積達20萬畝以上。”

更綠色——

節肥環保  降本增效

“地裡種的是紫雲英,一種綠肥,花開后,深翻地下,能為水稻種植提供養分。至於虫害,則靠去年安裝的太陽能誘捕殺虫燈解決。”肥西縣三河鎮濱湖社區種糧大戶魏宏介紹,燈每隔30畝地一盞,晚上一亮,就能引誘害虫,進行虫害防治。

魏宏今年49歲,流轉的1000多畝地位於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內。過去為了拼高產,化肥農藥沒少用。時間一長,不僅污染土壤,水質也受影響。

漸漸地,有機肥替代了化學肥,太陽能殺虫燈減少了農藥使用。地裡的小麥、水稻,長勢也越來越好。“雖說成本上來了,可有機肥每畝地能補貼200元錢,差不了多少。”魏宏說。

“紫雲英年前剛撒種,要是種得好,可以減少20%的化肥使用量,土壤有機質含量也能提高。”肥西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孫堅政說。為打造綠色生態農業,肥西縣不斷推進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在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內綠色種植水稻2.7萬畝。大力推廣“綠肥+優質稻”種植模式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種植技術,全縣種植綠肥1.5萬畝,優質糧食綠色生產面積達39萬畝,同比增加了44.5%。

截至去年,我國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97.6%。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夏天來,這稻田裡左邊抓鴨子,右邊撈活魚。”站在田埂上,黑龍江樺川縣玉成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介紹,通過鴨稻、蟹稻、蝦稻、魚稻等立體化種植技術,稻田裡無需化肥、農藥、除草劑,隻需一些畜禽糞便制成的有機肥。今年,合作社裡這樣的有機稻田面積比去年增加53%,達到2000畝。“有機稻田一畝比普通田多賺500元。”

“在普通稻田裡,化肥的畝均使用量5年也減下400多斤。”李玉成說,農家肥拋撒機、側深施肥機等新農機帶來新技術。秸稈還田、側深施肥、測土配方……“農技中心技術員逐地逐塊測土配方,為黑土地定制‘營養餐’,更好培肥地力,精准施肥,降本增效又綠色環保。”

目前,佳木斯市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5%,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超90%,綠色有機食品認証面積超1500萬畝。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7日 02 版)

(責編:袁勃、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