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校長要訪企促就業,也要強專業重培養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高校黨委書記、校(院)長及校級領導班子成員廣泛拜訪企業,積極拓展就業崗位,大力促進學生就業。
《通知》提出了兩個“100家”,即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院校(含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要堅持實地走訪為主,“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每所學校書記、校(院)長正職共拜訪用人單位原則上不少於100家﹔對就業去向落實率低於當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提出明確要求,每所高校校領導班子新開拓用人單位不少於100家。
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千萬,數量空前,對學校和社會都提出了新課題。關鍵是,目前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響,就業形勢更趨嚴峻復雜。教育部應時提出新要求,深入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意在督促學校千方百計開拓更多就業創業崗位和機會。對部分高校分別提出的“100家”的要求,更是有所側重和指向。
實事求是地講,校級領導都很忙,需要處理的事項成堆,從現在算起,這個畢業季所剩時間差不多也就是100天。所以,教育部《通知》對校級領導的要求不算低,需要領導們拿出時間真走訪、真拜訪,千萬不能變成紙上文章。對兩個“100家”,筆者認為是從行政管理角度出發教育主管部門不得不列出的數字,以此表示教育主管部門的足夠重視,並督促高校切實落地。實際上,每所學校的最終就業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校領導拜訪的目標對象不准確,即使超過“100家”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這次的行動主題是“用人單位大走訪,全員聯動促就業”,也就是說,不僅是校領導,還要組織發動專任教師、輔導員、行政管理人員等廣泛參與,擴大參與范圍和走訪的覆蓋面。從現實情況看,這樣的行動確實有必要,信息收集面更寬、參與人員更多、交流更為充分,給學生找尋到的可能機會也更多。
從根本上講,不管是書記校長還是普通教師,到社會上推介自己的學生,幫學生尋找就業崗位機會,這方面工作的確十分重要。同樣重要且有時更重要的是,被推介的學生確實適合社會需要,能夠勝任企業崗位,是市場之所需。毋庸諱言,就業困難的學生中,有的屬於結構性就業難,這主要緣於某些專業原來招生較多,超出了社會的需要,比如部分藝術類專業畢業生——正因如此,國家正在調整藝術類招生方式和招生規模。
而對學校來講,除了少數偏重學術型培養的高校,大多數高校都需要認真看待社會需求,不能囿於既有辦學資源,繼續舉辦某些已經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高校有時候不能及時調整專業,不僅跟管理層的理念有關,也跟專業教師團隊有關。顯然,缺乏相應師資,要麼不可能舉辦新專業,要麼舉辦了新專業但辦不好。當下的社會情境已不同往昔,新技術、新行業、新職業對學生的需求有了很大變化,高校對應社會需求雖說有遲滯性,但如果延時太久,學生就業就會成為問題。
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都是有側重的,大多數高校的辦學是面向社會需求,高校不再是原來所說的“象牙塔”——以前大學教育資源稀缺性較高,能上大學的學生較少,精英身份屬性較強,就業在很多時候不是問題。目前的情況是,高校畢業人數已有上千萬之多,考研人數已有457萬之多,這些數字意味著“卷”的程度已經相當高,也意味著對高校專業設置提出了新要求。
書記校長挂帥,全員上陣走訪拜訪用人單位,一方面可借此機會深入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深刻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形勢﹔另一方面,可回頭審視高校自身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就業服務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及時調整和優化。從這個意義上講,要求書記校長訪企促崗,不只是為了應對眼前的就業,也是要更好地謀劃未來的專業安排、招生規劃與人才培養。
社會需求變化快,以筆者所在的新聞傳播學為例,技術帶來了傳媒生態天翻地覆的變化,對人才的需求跟原來幾乎完全不一樣了。有些基礎性的素質要求固然還在,但對技能性的要求已經今非昔比,而人才培養是個慢功夫,專業一旦開設、培養方案一旦確定、師資配備一旦到位,轉身速度往往難以和社會需求的節奏保持一致。應該講,這在全世界都一樣,都存在大致相同的問題,教育規律使然,但也正因為如此,凡是轉身迅速的高校,畢業生就會更受歡迎。
經過這次書記校長訪企促崗專項行動,相信很多高校都會有很大觸動,也相信高校對加強人才培養會有更多實際行動。畢竟,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一個巴掌拍不響,慢功夫要有新活力,才能更好地回應社會需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