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我國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最具潛力的檢驗檢測市場
人民網北京4月1日電 (記者李楠樺)“經過持續整治,檢驗檢測市場秩序取得好轉,檢驗檢測行業營商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提升。”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一級巡視員喬東在3月3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2021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已突破5萬家,營業收入超過4000億元,年均機構數量增長超過10%,營業收入增長超過12%,我國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最具潛力的檢驗檢測市場。
喬東指出,檢驗檢測市場秩序不盡規范的問題也依然存在。根據目前監管中掌握的情況,檢驗檢測報告造假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大類別,分別由兩類不同的市場主體造成:一類是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檢驗檢測許可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違法出具虛假或者不實的檢驗檢測報告,進行低價惡意競爭。另一類是不具備檢驗檢測資質的企業和人員假冒資質証書、偽造檢驗檢測報告,甚至在網絡交易平台進行兜售,侵害合法從業機構權益,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喬東表示,對此,市場監管部門不斷加大檢驗檢測監管力度,持續保持對檢驗檢測市場亂象的高壓監管態勢,對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保持“零容忍”態度,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依法進行嚴格懲處,該整改的整改,該撤証的撤証,該通報的通報。
“市場監管總局從2021年度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已經查處的檢驗檢測違法違規案件中,選取了17個涉及檢驗檢測報告造假的典型案例進行集中曝光。其中既有有許可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違法出具虛假或者不實檢驗檢測報告的案例,也有無檢驗檢測資質的生產企業、網絡商戶假冒檢驗檢測報告的案例。 ”喬東說。
應當如何監管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喬東表示,關於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根據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查處的案件和投訴舉報線索情況,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由市場監管部門頒發資質認定証書(CMA)的檢驗檢測機構出具的虛假檢測報告﹔第二種是由其他行業主管部門頒發資質許可的檢驗檢測機構出具的虛假檢測報告﹔第三種是企業、中介機構、個人等假冒機構資質編造檢驗檢測數據、出具的假報告。
喬東指出,針對不同的造假主體,監管部門和監管手段不盡相同:
一是對依法應由市場監管部門監管的檢驗檢測機構,針對高風險領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日常“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加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強化信用監管和失信懲戒。
二是對依法應由司法、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衛生健康、應急、氣象等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監管的檢驗檢測機構,繼續加強檢驗檢測市場的跨部門聯動監管,加強失信聯合懲戒。
三是對無資質的企業、中介機構、個體工商戶及個人的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目前尚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處罰規定,實踐中需依靠公安部門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的規定對其“偽造証明文件”、“偽造印章”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