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從姥姥到媽媽再到女兒 三代醫者接力支援邊疆
制圖:杜佰鸞
跨越70年,初心不變,醫脈相承。
她們是祖孫三代,她們都是婦產科大夫,她們將懸壺濟世的理想代代傳承。
“小時候,媽媽是一個背影,匆匆忙忙、風風火火。”這是幼年廖秦平記憶中的媽媽,也是家中的“醫一代”——秦濟生。
1958年,秦濟生響應國家支邊號召,舉家扎根內蒙古30年,為降低當地孕產婦死亡率做出了杰出貢獻,曾獲得婦產科界最高榮譽,第二屆“林巧稚杯”獎。
“那時候的媽媽,身邊總是圍繞著一波又一波的患者,有求醫問藥的,也有感恩致謝的。”這是女兒呂濤眼中的廖秦平——家中的“醫二代”。
2015年,廖秦平加入援助邊疆地區的醫療隊,因為在女性腫瘤治療上的突出貢獻,獲得第五屆“林巧稚杯”獎。
從姥姥到母親,再到女兒,新的接力已經開啟。
因為媽媽工作太忙,“醫三代”呂濤主要由退休的姥姥帶大。從小聽姥姥講述那些治病救人的感人故事,如今,深受熏陶的呂濤已經成長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的一名副主任醫師。
2016年7月,呂濤從北京飛往西藏,作為北京市屬醫院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隊中的一員,對點支援拉薩市人民醫院。短短一年時間,她帶領當地婦產科團隊創造了多個拉薩市人民醫院的“第一例”:第一例宮腔鏡子宮黏膜下肌瘤電切手術、第一例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第一例腹腔鏡全子宮切除手術、第一例下生殖道畸形矯正手術……
援藏的經歷,讓一種平凡的力量在呂濤心裡扎了根——每一次不遺余力的搶救、每一次普通的查房,呂濤都把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這讓她的母親很欣慰,“支邊讓女兒更成熟,更能為患者著想了。”
對於自己未來鑽研方向,呂濤有自己的思考。“如何提高癌症的早篩和早診、如何通過治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現如今變得更為重要。”變的是醫學技術,不變的是醫者仁心。“我會結合我們這一代人的需求,把姥姥和媽媽的精神傳承下去。”呂濤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