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綠了·清了·通了·富了
▲運載磷礦石的貨船沿烏江航道順流航行,從石阡縣河閃渡碼頭旁駛過(2021年1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陶亮攝
新華社貴陽電(記者李黔渝、鄭明鴻)貴州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地處烏江上游,海拔2300多米,群山環繞,萬畝林海蒼翠連綿。
4月底,畢節市林業局為海雀村頒發了林業碳票。“有了這張林業碳票,我們村萬畝林海所淨化的空氣未來將變成流通資產,老百姓又多了一條增收途徑。”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均福說。
30多年前,因喀斯特山區生態環境惡劣,當地陷入“越墾越荒、越荒越墾”的困境,森林覆蓋率不到5%。從1987年開始,海雀村大規模植樹造林,昔日“和尚坡”如今已成萬畝林海,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77%。
林業碳票是林地林木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証,是森林固碳增量作為資產交易的“身份証”,可作為貸款質押物,參與碳票存儲、交易、融資等。
海雀村的這張林業碳票涉及林地面積7346.5畝,從2016年至2020年核算監測的碳減排量為34627.7噸。按近幾年碳匯交易較低的平均單價30元/噸來計算,這張碳票預計可實現碳交易價值約104萬元。
海雀村的生態治理是烏江流域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烏江流域承載了貴州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前些年,由於生態脆弱、環保問題突出,烏江曾一度拉響生態警報。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烏江流域生態修復,烏江迎來涅槃重生。
烏江流域擁有磷礦資源富集的磷化工生產基地。烏江治污,難在治磷。
“江水突然變白,手摸著還滑膩膩的。”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的群眾曾向記者反映,污染嚴重時,烏江鎮河段整個江面被污水染成“米湯色”。
經勘測發現,污染源於烏江鎮的一個名為34號泉眼的岩溶泉,泉眼附近的總磷和氟化物超標數百倍,泉眼下游的遵義境內斷面全部為劣五類水質。其污染源頭為距離泉眼16公裡的貴州磷化集團生產所排放的磷石膏,磷石膏產生的含磷污水滲漏到地下,通過地下水系從34號泉眼集中涌出流入烏江。
貴州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鐵腕治污”手段攻堅克難,34號泉眼污染治理被列為貴州省環境污染治理“1號工程”。貴州磷化集團安全環保部環保主管王梅說,為解決污染問題,企業在泉眼出水口建起三期污水處理設施,汛期全系統開機,可實現泉涌水1.5萬立方米/小時全部收集處理和達標排放,企業為此投入的環保治理費用達11億元。
為解決烏江總磷超標問題,貴州堅持“標本兼治、源頭優先、末端兜底”的治理思路,在磷礦、磷化工、磷石膏庫“三磷”整治上突出剛性措施,通過實施一攬子污染防治措施,從根本上解決烏江磷污染問題。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烏江干流水質達到Ⅱ類標准,流域水質總體為“優”,45個國控水質監測斷面優良率達100%。
令人欣喜的變化不止於此。
烏江自古以來就是貴州聯通外界的航運要道,2003年后,由於多個梯級水電站修建且沒有同步建設通航設施,烏江“通江達海”水路被阻斷。為打造“黃金水道”,貴州把烏江水運航道建設納入交通建設總體部署。
2021年6月投入試運行的構皮灘水電站配套的通航工程,被視為貴州通江達海的關鍵。構皮灘通航水頭高差達199米,採用三級垂直升船機運行,船隻通過烏江構皮灘水電站都要搭乘“水上電梯”,呈現出“水在空中懸,船在天上行”的奇景。
近年來,構皮灘、思林、沙沱電站大型升船機相繼投入運行,烏江水道全面貫通。2021年11月,貴陽港開陽港區北上長江首航,14艘貨船運載6800噸磷礦,從貴陽港開陽港區出發,前往重慶涪陵。這標志著烏江“黃金水道”全線大規模復航,500噸級船舶可直達長江。
“我們已經簽了20萬噸水泥運輸、30萬噸礦石運輸等合同,貨運需求大。”遵義市余慶縣領航航運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沈波說,公司去年購入5艘500噸級貨船,計劃再新購建10艘船,以滿足運力需求。
烏江下游的思南縣,蕭條多年的貴州思南造船廠正在復蘇,一片繁忙景象。造船廠負責人張珍強告訴記者,烏江去年復航后,船廠接到烏江輪船公司的一批客船和500噸級貨船的制造“大訂單”,大家信心倍增、干勁十足。
“貴州水運全面復蘇將大有可為。”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韓劍波說,烏江“黃金水道”的打通,不僅為“黔貨出山”開辟了新通道,拉動了船舶裝備制造業發展,還將帶動產業興旺,為沿岸群眾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