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 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解讀
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余璐)今天,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海水環境質量整體持續向好,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均處於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全國入海河流水質狀況總體為輕度污染,主要用海區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以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 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紹,2021年,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海洋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為導向,以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持續推進陸海統籌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統籌謀劃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深入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2021年,我國共對1359個海洋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230個入海河流國控斷面、458個污水日排放量大於或等於100噸的直排海污染源、32個海水浴場開展了水質監測,對24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開展了健康狀況監測。
《公報》顯示,在海水環境質量方面,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准的海域面積佔管轄海域的97.7%,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近岸海域優良水質(一類、二類)面積比例為81.3%,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夏季呈富營養化狀態的海域面積30170平方千米,同比減少15160平方千米。
主要用海區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傾倒區水深、海水水質和沉積物質量與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穩定,傾倒活動未對周邊海域生態環境及其他海上活動產生明顯影響。渤海和東海海洋油氣區及鄰近海域海水均符合第一類或第二類海水水質標准。監測的32個海水浴場中水質總體良好。重要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管轄海域放射性水平未見異常。管轄海域海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核電基地鄰近海域沉積物、潮間帶土壤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的影響。
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均處於健康和亞健康狀態。監測的24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中,6個呈健康狀態,18個呈亞健康狀態。河口、海灣和灘涂濕地生態系統均處於亞健康狀態,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生態系統多處於健康狀態。
入海河流國控斷面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Ⅰ-Ⅲ類水質斷面佔71.7%,同比上升4.5個百分點﹔劣Ⅴ類佔0.4%,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水質狀況總體為輕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總磷和氨氮。
近岸局部海域生態環境質量仍有待改善
《公報》指出,河口海灣水質有待進一步改善。2021年,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為2135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面積大於100平方千米的44個海灣中,11個海灣春、夏、秋三期監測均出現劣四類水質。重度富營養化海域主要集中在遼東灣、長江口、杭州灣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直排海污染源存在超標排放現象。458個日排污水量大於或等於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總量為727788萬噸,不同類型污染源中,綜合排污口污水排放量最多,其次為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排放量最少。
此外,在海洋生態災害方面,呈現多發易發特點。2021年,管轄海域共發現赤潮58次,累計面積23277平方千米。東海海域發現赤潮次數最多且累計面積最大,分別為26次和7096平方千米。2021年4月至8月,綠潮災害影響我國黃海海域,最大分布面積約61898平方千米,最大覆蓋面積約1746平方千米,引發大面積綠潮的主要藻類為滸苔。
記者梳理《公報》發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記錄海洋生物28661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珍稀瀕危海洋野生動物116種(類)。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66處,海洋特別保護區(含海洋公園)79處,總面積790.98萬公頃。2021年,開展監測的12處海洋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狀況總體保持穩定。
另據了解,2021年生態環境部啟動海洋碳匯試點監測工作,積極開展海洋領域“雙碳目標”支撐研究,加強碳監測評估頂層設計,制定《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在遼寧盤錦、江蘇南通、廣東深圳和廣東湛江4個城市開展海洋碳匯試點監測工作。監測覆蓋紅樹林、鹽沼濕地、海草床和養殖海藻等多種類型的海洋碳匯,並包含碳儲量、碳通量、空氣溫度、降雨和光合有效輻射等數十項指標,獲得碳儲量和碳通量等各類數據5萬余組,推動試點城市碳通量觀測系統建設。
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 積極防治海洋塑料污染
《公報》還顯示,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主要類型。重點監測海域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的主要種類為塑料。漂浮微塑料平均密度為0.44個/立方米,主要類型為纖維、泡沫、顆粒和碎片。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處於中低水平。
“海洋塑料垃圾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熱點環境問題。”王菊英談到,為掌握我國海洋塑料分布狀況,我國已於2007年將海洋垃圾納入海洋生態環境例行監測范圍,並於2016年開始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部以科學性、代表性、針對性、延續性為原則,優化完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監測點位。2021年組織開展了全國51個區域的海洋垃圾監測,在近海6個代表性斷面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高度重視海洋塑料污染問題,採取積極措施防治海洋塑料污染。”王菊英表示,一是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大力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從源頭減少海洋塑料垃圾的產生。
二是加大監測工作力度,在重點河口海灣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以全面掌握我國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分布狀況。同時,將海洋垃圾監測點覆蓋至沿海地級市,並將逐步拓展至沿海區、縣。
三是將治理工作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部署,不斷壓實地方政府塑料垃圾治理和監管的主體責任,並將塑料垃圾污染防治責任落實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
四是加強公眾參與和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公眾參與清潔海灘行動,與各國攜手應對塑料污染問題,積極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經驗、中國智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稅務總局:“非接觸式”辦稅繳費事項拓展至233項
- 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王震)據國家稅務總局網站消息,國家稅務總局近日發布新版《“非接觸式”辦稅繳費事項清單》,在去年已經推出214個事項的基礎上,再新增19個事項,將“非接觸式”辦稅繳費事項拓展至233項。至此,除法律規定要求和需線下實物交付的以外,納稅人和繳費人的主要辦稅繳費事項已全部納入“非接觸式”辦理。…
-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 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 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余璐)今天,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海水環境質量整體持續向好,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均處於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全國入海河流水質狀況總體為輕度污染,主要用海區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以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 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紹,2021年,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海洋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為導向,以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持續推進陸海統籌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統籌謀劃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深入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