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減貧經驗幫助我們改善了生活”

本報記者  孫廣勇  鄒  鬆  謝佳寧  顏  歡
2022年06月05日07: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老撾姑娘喬伊在採茶。
  老撾36庄園有限公司供圖

  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減貧的實踐和經驗,提振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消除絕對貧困的信心。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貧困治理,不斷深化減貧領域交流合作,通過技能培訓、投資創業等項目,為其他國家的減貧事業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得到國際社會肯定和贊譽。

  “這片茶山就是我們的‘綠色取款機’”

  輕風拂過綠坳青山,空氣中滿是茶香。走進老撾南部佔巴塞省巴鬆縣的36庄園,隨處可見茶農忙碌的身影。近年來,依靠這裡的古樹茶,當地茶農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

  巴鬆縣位於波羅芬高原,這裡緯度低、海拔高,常年氣候涼爽濕潤,雨霧豐沛,火山灰土質富含硒元素。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樹齡的野生古茶樹與果樹、咖啡樹混雜生長,吸收了花香、果香以及其他植物芬芳,生產的茶葉更加香氣馥郁。

  “長久以來,我們有好山好水好茶的資源,但因加工技術落后,缺少銷售渠道,茶產業長期處於高產量、低產值的局面。”巴鬆縣縣長皮蓬說。

  8年前,中資公司老撾36庄園有限公司來到巴鬆縣,建起了當地最大的茶林、茶廠,把當地原生態茶推向市場。在茶園採茶已有3個年頭的喬伊,與往年一樣,在6月雨季到來前就進入了茶園,“這片茶山就是我們的‘綠色取款機’,隻要上茶山就不會空手而歸。”喬伊笑著說。

  喬伊以前在城裡打工,工作不穩定且離家遠。茶園建起來后,她每年都和母親及其他村民來這裡採茶。她告訴記者,每人每天能採15公斤左右茶葉,日收入超過15萬基普(約合75元人民幣)。“離家近了,每天還有車接送。每個月除了日常開銷還能攢下些錢,比在工廠打工收入高多了!”

  結合當地茶葉特點及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中國企業專門派出技術員為村民提供免費技術培訓,包括採茶、炒茶、揉茶、晒茶、修枝管護、防治病虫害等內容。技術提高了,村民收獲的茶葉越來越多,增收的信心和種植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村長坎佔說,以前村裡的貧困戶佔了全村的50%—60%。現在,不少村民種茶樹,並不斷擴大種植規模,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這幾年村裡變化非常大,很多人靠賣茶蓋起新房子。中國茶企幫助當地民眾擺脫了貧困。”佔巴塞省工業與貿易廳廳長本雅德表示,老撾政府正深入了解中國的減貧扶貧具體做法,並運用到各級政府工作中去。

  “沒想到生活能發生這麼大變化”

  海倫·戈比茲是一位單親媽媽,住在埃塞俄比亞古城阿克蘇姆。4年前,戈比茲獨自帶著年幼的孩子生活,日子艱難。在朋友的介紹下,她加入了當地的婦女培訓項目學習石雕工藝。該項目由中地海外集團捐助,中國扶貧基金會和埃塞第一夫人辦公室、埃塞婦女經濟賦權中心合作開展。2017年項目啟動后,為當地貧困婦女免費提供石雕、草編等手工藝培訓,並搭建銷售渠道,保障了貧困婦女的基本生活。

  在阿克蘇姆,石頭是美好的象征,石雕也是游客購買的主要紀念品之一。“培訓班為我們聘請了經驗豐富的手工老師,不僅教我們制作,還安排了設計課程,讓每個人都可以制作出富有特色的產品。”戈比茲至今還記得接受培訓時的情景,“當看到自己制作的第一個石頭挂墜時,我激動極了。培訓機會太難得了,它是我生活的轉折點。”如今,從事手工藝品行業的戈比茲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特裡斯特是一名家庭主婦,丈夫收入微薄,維持四口之家日常生活十分艱難。婦女培訓項目為像特裡斯特一樣有基本竹編技能的學員請來老師,幫助其提高技藝,還傳授了打開市場的“秘訣”。培訓1個多月后,賣編織的竹籃已經讓特裡斯特增收1800比爾(約合232元人民幣)。

  如今,已經有數百名埃塞貧困婦女接受了培訓。她們中有的人培訓還沒結束,制作的產品就已被買家看中,甚至直接簽訂了供銷合同。“感謝這份來自中國的禮物”“沒想到生活能發生這麼大變化”……中國扶貧基金會埃塞辦公室主任劉豐蔚仍記得婦女培訓項目畢業典禮上的一幕:學員們感激之情溢於言表,還為中方代表獻上她們親手編織的籃子。

  “當初選擇項目的時候,我們和企業都希望能留下讓當地婦女長久受益的項目。事實証明,我們的項目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代表著中國朋友的真心祝福。”劉豐蔚說。

  “感謝中國專家給我帶來新思路”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郊區小鎮霍奇米爾科河道縱橫,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為首都供應新鮮瓜果蔬菜和鮮花等。

  在霍奇米爾科湖畔,40歲的農民阿爾瓦羅·古鐵雷斯正在勞作。他務農25年多,從蔬菜到鮮花,為了創收,幾乎什麼都種過。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他的收入大為減少,幾乎隻有從前的1/10,這讓他很苦惱。

  前不久,中國農業專家多次為當地人舉辦線上研討班,介紹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在研討班上,古鐵雷斯得到了指點:因地制宜,結合墨西哥人的傳統方法,將淤泥改良為種植土,進一步利用當地土壤環境發揮種植的最大效益。一個月左右,這裡就能長出天竺葵、香菜、瑞士甜菜、洋甘菊等各種植物。

  不僅如此,“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也讓古鐵雷斯看到了自家菜園的美好未來。“聽說中國特色農業發展得很好,通過電商找到了助力農業發展的新發力點。”古鐵雷斯說,以往他隻會在菜園子門口擺攤,等著過往游客購買,“感謝中國專家給我帶來新思路,指導我訂單式種植。現在,我開了一家賣鮮花的網店,足不出戶便可以接到來自小鎮和墨西哥城的遠程訂單,節假日期間我的農產品賣得更好。”

  不遠處的霍奇米爾科生態園裡,萊昂納多·埃雷拉正在調研如何推動生態旅游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掙錢更難了,很多年輕人都去大城市謀生,我們必須想些新點子。”了解到中國許多地區通過發展特色農家樂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埃雷拉很感興趣,在網上做了不少調研。

  “我們曾想過向參觀生態園的游客推銷農場蔬菜,但效果並不理想。如果把生態園開發成生態旅游景點,游客能獲得更多樂趣,參與性也就更強。”埃雷拉和鄉親們正著手在家鄉推廣農家樂,“來農場體驗、購買蔬菜的游客多起來了,收益也增加了,年輕人看到了更多機會,都願意留下來了”。

  古鐵雷斯說,中國特色農業迅猛發展,幾乎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或發展模式,真正幫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中國減貧經驗幫助我們改善了生活,不僅讓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還留住了更多年輕人,讓我們的家鄉充滿活力。”

  (本報曼谷、約翰內斯堡、墨西哥城、北京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5日 03 版)

(責編:孫紅麗、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