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乳源:和美瑤城綻新顏

瑤族群眾跳起竹竿舞。鐘華 攝
乳源瑤族長桌宴。鐘華 攝
開欄的話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即日起,本報開設“走進縣城看發展”欄目,敬請垂注。
初夏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民族團結廣場和乳江河畔,不少群眾在這裡漫步、舞蹈,清風徐徐而來,在這綠水青山的環境下,當地人民群眾正享受著新時代的美好生活,這也是乳源多年來發展變化的真實寫照。
圍繞“奮力走在全國少數民族自治縣前列”的目標定位,近年來,乳源瑤族自治縣以建設“生態景觀壯美、民族風情濃郁、休閑浪漫文明”的最美少數民族縣城為目標,大力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提升縣城承載力和發展輻射力,全力推進城市“東拓、南進、西優、北控”,使得乳源在城鎮建設品質、城鎮公共服務供給質量、產城融合發展等方面實現了顯著提升,瑤漢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
產城融合激發發展新活力
廣東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通過乳源產城融合的產業集聚在當地實現了高質量發展。該企業在去年入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基礎上,再次入圍今年公布的國家級重點“小巨人”名單,成為粵東西北唯一入選的企業。
該企業的負責人曾慶明是一名本土返鄉青年,在芯片切割承載膜的生產線上,他告訴筆者:“因為企業生產的產品潔淨度要求很高,這裡是一個萬級無塵的生產空間,乳源的良好生態環境是優勢。現在生產出來的膜厚度均勻性能達到1微米以下,我們企業在芯片的一些領域逐步打破國外30多年的壟斷。”
超越研磨材料有限公司的廠房舊貌換新顏、恆揚科技園二期的工地上熱火朝天、卓特新能源制造生產線項目和春夏新科大健康產業園項目落地動工……在乳源少數民族地區稅收優惠政策和良好營商環境的加持下,一批批高新技術企業及項目落地乳源並加速聚集發展,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的同時,也極大地帶動了產城融合。
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是乳源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筆。近年來,乳源全力推進東陽光“廠區變園區、產區變城區”試點工作,圍繞“土地盤活、產業集聚、產城融合”三大目標,將東陽光廠區以及與東陽光關聯的上下游產業工廠區,納入改革試點實施范圍,加快從傳統的生產型廠區向產城融合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轉型,推動園區與縣城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設施共享。
“乳源全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實施‘439’縣城品質提升行動,目前已建成城市廣場、全民健身廣場,完成縣城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2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完成乳桂路等7條公路提升改造,建成旅游公路2條,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439公裡,完成雨污管網改造5.65公裡。第三批大布鎮、一六鎮‘139+’美麗圩鎮建設工作有序推進。丹霞機場落成通航,開通11條航線。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向城鎮布局,建成5G基站160個、充電樁19座。”乳源有關負責人介紹。
接下來乳源還將繼續提升產業平台承載能力,啟動乳源高新區一六大健康產業園4000畝擴園和新材料產業園擴園,加快建設農業休閑觀光旅游項目,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產業發展將為當地群眾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並結合“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推進職業技能提升培訓。此外,為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子女的入學問題及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當地還啟動東湖小學、東湖幼兒園建設項目,宜居宜業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邁出了扎實步伐。
通過深入實施“一廊一園”,乳源以健康產業“十個一”工程為重要抓手,構建以健康產業為主體的生態產業體系,推進產業集中向城鎮集聚。建成省級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油茶產業園、瑤藥產業園,“一縣多園”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初步構建。與此同時,該縣打造乳桂經濟走廊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聚焦產業創新發展,重點培育以健康產業、高新材料、航空產業、總部經濟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2021年,乳源地區生產總值增速12.2%,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獲省表彰,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1%……活力瑤城,正鉚足干勁向前沖。
優良人居品質提升城市吸引力
今年28歲的趙艷婷是土生土長的瑤族人,大學期間學的是廣告設計,2017年回到家鄉后一直從事美術教育。今年年初,趙艷婷一家四口從農村搬進了坐落在縣城中心的壩廠新村居住,商業街開業,她的瑤族服飾店也如期開張。
“前有乳江河、后有中醫院、左有幼兒園、右有商業街,政務服務中心和高速路口就在附近,跟以前比,現在的生活方便太多了。”趙艷婷家的店鋪就在住所附近,感受著壩廠新村商業街的“煙火氣”,她深深感慨這些年來乳源縣城發展的巨大變化。
村道變街道,村庄變小區,村民變業主,這是壩廠新村如今的樣子。一棟棟小別墅整齊排列、一輛輛小車有序停放、一間間商鋪張燈結彩、一群群游客喜笑顏開,一派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
“有住戶提出在自家別墅裝電梯,還有住戶提出要增設快遞、外賣存儲點,多配點文娛設施……”壩廠村支部書記吳衍歡說,新村配有高標准防雷、消防、照明、通信系統,樓下有200多間商鋪。村民洗腳上田、在家收租金,有部分在外務工青年回到新村,租下了店鋪,搞起了建材、超市、餐飲等行業,過上了幸福新生活。
南水水庫供水工程建成供水、瑤醫瑤藥文化街開市、新政務服務大廳正式啟用、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公廁革命、乳桂路出入口全面完工……近年來,一個個民心、民生工程項目得以實現,這在乳源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不勝枚舉。
通過深入實施縣城品質提升“439”行動,乳源建成城市廣場、全民健身廣場和濱江大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建成。發力“139+”美麗圩鎮建設,持續改善鎮區發展環境。當地還建成瑤樂居、壩廠、游溪鎮瑤馨雅居、政研新村、機場安置小區等多個安置點。近幾年妥善安排3個瑤族鎮4700余名村民整體遷移至縣城或鎮區,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節節攀升。
在居住地設立城鎮居民戶口公戶登記戶口“零門檻”政策,徹底消除農村居民、外來人口等的落戶障礙﹔明確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后原享有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宅基地資格權使用權及地上房屋所有權等依法保持不變,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的合法權益……在乳源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加持下,乳源城鎮化率逐步提高,截至2021年底,乳源城鎮化率為47.16%。
文明新風吹拂瑤鄉大地
民族團結廣場位於乳江河畔,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逾萬人,廣場中央矗立一座瑤漢男女青年歡歌熱舞雕像,周圍環繞瑤族十二姓氏銅柱,象征乳源瑤漢同胞團結和諧、親如一家,故取名為“民族團結廣場”,展露出乳源人民包容開放的自信。萬眾期待的廣東省第七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比賽項目龍舟賽將在民族團結廣場和乳江河舉行。
乳江霧騰騰,廣場熙攘攘。“隻要不下雨,每晚8時他們都會相聚在廣場玩快板、練習手鼓、跳民族舞。”志願者鐘冰清說,市民逐漸增多,服務也得緊跟。今年5月,坐落在乳源金獅公園、觀音山公園、民族團結廣場內的3間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驛站建成並投入使用,僅一個月服務達500人次。
除此之外,在乳源9個鄉鎮116個村居,以“十個一”標准,建設了259個文明實踐所(站、點)等陣地以及80多個廣場、百姓舞台等,構建起縱向涵蓋縣鎮村三級,橫向輻射黨政群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三縱四橫”全域文明實踐網絡,近三年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開展志願服務活動7000多場,服務群眾102余萬人次。
“有時間做志願者,有需求找志願者”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主旋律。鄉村“復興少年宮”、風度書房、兒童之家……一個個文明實踐場所成為城市的一道道美景,讓“和美瑤城”這塊金字招牌愈加閃亮。
當前,乳源正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一座座恢宏壯觀的場館等文化設施提檔升級,一場場文明實踐活動及服務項目雨后春筍般涌現,一曲曲悠揚的瑤鄉民歌傳遍大街小巷……行走在瑤鄉大地,一道道絢麗多姿的文化風景,展現的是乳源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豐碩成果,吹拂的是乳源人踏歌逐夢的文明新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