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湖南:推動“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龔鐵軍
2022年06月24日13:4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以鄉土社會為依托、以農業經濟為根基的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環節。湖南省把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七大重點發力鄉村文化建設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鄉村文化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從七方面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權益得到較好保障。

鄉村文化振興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近些年來,湖南在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等方面出台了配套政策文件,並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指標寫入《湖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暫行辦法》,列入省委省政府對市州黨委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績效評估項目,與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考評、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同步推進。2021年6月份,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省發改委、省財政廳出台《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1年-2025年)》,加強指導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堅持以實現城鄉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讓農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重點評價指標,納入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考核評價體系,有效調動各地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主動性自覺性。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湖南堅持把文化建設的重心放在鄉村,特別是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鄉村群眾文化活動設備的購置配送等方面,優先對脫貧鄉村地區進行安排,著力推進鄉鎮、村(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據統計,目前全省鄉村地區現有鄉鎮綜合文化站(服務中心)2209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35109個,基本形成“鄉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建設格局。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取得實效,到2020年底全省建成文化館分館1290多個、圖書館分館1370多個。大力培育特色文化鄉村,現已培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0個、中國特色小鎮16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9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36個、湖湘風情文化旅游小鎮66個、經典文化村鎮65個、湖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52個。

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全面實施鄉鎮、村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全省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鄉、村基本文化服務項目健全,服務效能穩步提升﹔推動創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門前十小”示范工程——以開展“最美瀟湘文化陣地”創建為抓手,推動全省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構建適應基層群眾需求的“十五分鐘文化圈”﹔扎實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進村入戶”項目——以湖南公共文旅雲為中心,覆蓋鄉村的省、市、縣三級公共文旅數字服務綜合平台相關工程比預期提前1年半時間完成﹔深入開展鄉村文化惠民項目——先后實施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少數民族自治縣(自治州)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工程、流動服務車配送項目、基本文化器材配送項目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設備配送項目。推進鄉村題材藝術創作工程,組織優秀文藝作品在全省鄉村巡演,持續實施農村文化志願服務“陽光工程”“圓夢工程”。

鄉村群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由政府主導、群眾積極參與的群眾文化活動穩步佔領鄉村群眾精神家園,在保障群眾文化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省級層面主導的全省“歡樂瀟湘”大型群眾文藝匯演活動自2013年啟動以來,共舉辦文藝匯演1.2萬余場,參演節目達8.8萬余個,新創節目2.2萬余個,培訓群眾文藝愛好者21.3萬余人,全省群眾文藝團隊發展到1.5萬余個。每年“送戲曲進萬村·送書畫進萬家”活動惠民演出萬余場,“湖南公共文化進村入戶·戲曲進鄉村”“我們的中國夢·湖湘文化進萬家”文化志願服務等全省性群眾文化活動影響廣泛。全省群眾文化活動特別是廣場舞文化活動、鄉村民俗文化活動等方興未艾,鄉鎮辦文化藝術節、村裡辦春晚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

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主體呈現多元化、產業化趨勢。一方面,民間文藝團體較為活躍,有力助推鄉村文化產業的興起。目前,民間文藝團體數量和規模逐漸增大,成為繁榮基層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補充力量。另一方面,文化產品產業化助推鄉村振興。虎形山瑤族鄉利用花瑤挑花這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向產業化轉變,在推動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同時催生文化新業態,帶動一方經濟發展,走出一條民族特色產業“致富路”,構建起“文化產業+合作社+貧困群眾”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花瑤挑花及文創產品受邀在米蘭世博會和巴黎博覽會等國際舞台展出,銷售額達600多萬元,設計的廚房紡織用品,獲企業訂購2000多套。據統計,花瑤挑花多業態經濟收入現每年已突破2000萬元。

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送客入村”振興鄉村——以大湘西、大湘東地區13條精品旅游線路為依托,繼續做好實施針對農村地區的“送客入村”工作,截至去年12月19日,總計402家旅行社在大湘西、大湘東共13條精品線路上發團82052次,精准送到特色村鎮的游客達323.04萬人,參與游客接待的特色村鎮289個﹔發展民宿經濟帶動鄉村產業振興——近年來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全省重點建設一批精品民宿和民宿產業集聚區,全省現有鄉村民宿3300余家﹔全方位抓好鄉村旅游推介工作——針對疫情背景下的旅游生態,大力宣傳推廣城鎮周邊“微度假”“微旅游”,著重抓好湖南人游湖南,適時舉辦了湖南省四季鄉村文化旅游節﹔重點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通過宣傳推廣等品牌活動對特色農產品、非遺產品等進行展示和推介,帶動鄉村旅游線路推廣、鄉村旅游產品銷售,打通鄉村旅游“最后一公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4個村鎮(鄉)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名錄,111個村鎮(鄉)入選湖南省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名錄,評選了1227個湖南省星級鄉村旅游區(點)。

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2019年以來,湖南大力推動文旅功能融合試點工作,在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中做出了有益探索。例如,常寧版畫從二十世紀初以來連續五屆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現已建成版畫基地8個、鄉村級傳習所75個。近年來,常寧版畫在為常寧特色農產品茶油、茶葉、湘黃雞的推廣宣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創作精准扶貧、鄉村振興題材版畫作品2000余幅,其中39幅入選全國各類美展。這些特色農產品為主題的宣傳版畫,在招商會、油茶旅游文化節、瑤族盤王節等重大活動中進行主題宣傳。與房地產公司、賓館酒店等企業聯誼合作,饋贈版畫主題特色農產品,與網紅大咖、網店業主簽約線上銷售,有力助推當地經濟發展。

湖南鄉村文化建設四方面思考

當前,湖南鄉村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主要有:

思想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區縣一級黨委政府依法治文的法律意識比較欠缺,對依法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充分,政府主體責任、相關部門責任壓得不實不緊,採取的保障措施不夠有力。對公共文化有效投入不足。認為文化建設光投入不產出。主要表現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設施和有效服務的不均衡,均等化文化服務的目標任重道遠。財政投入的增長與鄉村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差距。

保障機制不完善。首先是政策法規不完善。依法開展公共文化意識不強,能力不足。管理機制不順暢,導致文化站難以充分發揮實際作用。其次是人員保障不到位。公共文化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人員配備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基層文化站工作人員職責不清,履職不到位。再就是評價機制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評價機制缺位。

服務效能發揮不夠充分。其一表現在產品供需不對稱。公共文化供給側和需求側脫節弱化了文化陣地的功能。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單一化、標准化以及公共文化供給與鄉村群眾需求缺乏有效對話機制是制約效能發揮的主要問題。有的地方資源配置需要進一步優化,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產品還不夠豐富。鄉村文化展覽展示方式比較傳統,互聯網手段等新技術在鄉村文化建設上運用較少。其二表現在供給主體的單一。還沒有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協調發展。社會力量參與渠道不夠順暢,總體上尚未形成規模性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多主體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社會力量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需要進一步拓展。

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鄉村集體經濟不強,鄉村文化產業化水平不高,復合型文化能人緊缺,鄉村文化建設內生動力不足,可持續發展受限﹔挖掘鄉村地域文化資源不夠,“一鄉一村一品”品牌尚未形成規模化,鄉村文化振興缺乏新的活力﹔由於缺乏相關政策的有效扶持和管理,適應鄉村需求的文旅產業發展相對緩慢,鄉村文化市場經營單位難以享受國有文化公益性單位所享有的優惠政策,普遍結構鬆散,規模小,投入少,經營環境差。

“文化+”探索鄉村振興路徑

建立“鄉村文化+”工作模式。建立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宣傳文化部門牽頭推進、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格局。從省級層面實施“鄉村文化+”鑄魂工程,做好文化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招商引資、城鎮建設等工作的結合文章,把文化建設融入鄉村振興工作全局。

打造城鄉一體公共文化空間。持之以恆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門前十小”工程建設(小文化廣場、小書屋、小講堂、小戲台、小法治宣傳欄、小體育健身設施、小型數字文化服務設備、鄉風文明理事小組、業余文藝隊伍、文旅志願服務隊伍),打造最美瀟湘文化陣地,構建15分鐘鄉村文化生活圈。逐步實現在村民步行可達的范圍內,配備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復合型文化空間單元。

數字賦能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主要抓好以下三項重點工作:一是突出公共數字服務的公益屬性。將優質數字資源與服務下沉,不斷鞏固基層文化陣地。二是進一步做大做強湖南公共文旅雲省級平台。在省級平台,啟動中央廚房運營模式﹔以市州為單位,為各地搭建分運營中心,並輻射到各縣市區平台,確保全省數字服務網在平台、資源、服務方面的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加快提升公共數字服務網絡對城鄉的有效全面覆蓋。三是策劃實施好“智慧圖書館”、“數字文化館”等項目建設,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分布式數字資源庫。完善菜單式服務等機制,加快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網上共享、活動網上配送、服務網上採購。

探索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發展路徑。一是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按照“公益性為主、市場化為輔”的原則,以購買、眾籌、招募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二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運營模式。引進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管用同步發展。三是發揮文化志願服務的組織作用。把文化和旅游志願服務和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有機結合。

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要以遍布三湘大地的革命歷史文物、遺址、紅色文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為依托,挖掘文化內涵,講好文化故事,以之為旅游吸引物,打造鄉村旅游特色村鎮,培育一批手藝村、美術村、藝術村、音樂村,推出一批鄉村旅游產品,營造美麗鄉村主客共享空間。             

(作者單位為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責編:李源、曹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