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火花技術”賦能廣闊田野(新知)

常  欽
2022年07月19日11: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現象】多年生稻栽種一次可連續收割多季,耐鹽鹼水稻、耐鹽鹼大豆破解了鹽鹼地種庄稼難的問題,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推動合成生物學向前發展……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涌現,吸引各界關注。不久前,農業農村部面向全國啟動農業“火花技術”征集工作,旨在通過多元培育、跟蹤監測、推廣示范等一攬子手段,將更多農業科技創新的“火花”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切實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創新力和產業競爭力。

  【點評】

  火花,是一個具有希望的意象。農業“火花技術”是指處於萌芽狀態或成長階段、尚未大面積推廣,未來可能對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農業科技成果。從農學、園藝、土肥、農業工程、農產品加工等傳統學科領域,到合成生物學、微生物組學、農用新材料、智慧農業等前沿交叉領域,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持續涌現。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從加快培育優良品種、提升耕地肥力,到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穩產保供離不開科技創新保障﹔無論是踐行綠色低碳、生態安全,還是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有賴科技創新突破。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把提升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開展農業“火花技術”征集工作,正是為了將那些有助於解決農業生產技術難題或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具有較高科學價值和較大應用潛力與發展前景,潛在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的新技術挖掘出來、培育壯大,助力農業生產、賦能鄉村振興。

  鼓勵創新,也需正確引導。現實來看,有的實驗室成果難以在短時期內快速落地,星星之火成長為重大成果需要周期,也有的存在夸大成分。合理看待、對待農業科技創新的“火花”至關重要。一方面,當以積極包容的態度看待和鼓勵每一項“嶄露頭角”的農業新成果、新技術的發展,積極開展跟蹤、評估。另一方面,當以理性審慎的眼光,著眼於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等現實需求,系統分析新成果新技術的科學性、可行性、方向性。既不以老觀念抹殺新事物,也不讓主觀性代替客觀性、真實性,才能讓更多火花變火苗、火苗變火炬,帶動農業生產實現突破性發展。

  如果說“火花技術”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那麼“從1到N”的轉化,則需要各地各部門攜手添柴。建立支持機制,以財政資金、優惠政策等為其培厚發展土壤﹔加強推廣轉化,讓更多新技術新成果落地生根﹔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增強授權的及時性和專利權穩定性……多方共同發力、形成合力,整合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成果的中試、孵化、轉化,才能讓好技術更好轉化為生產力。

  當前,我國大力實施藏糧於技戰略。堅持尊重創新、鼓勵創新、保護創新,必能更好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潛能和創新活力,推動更多農業科技的“火花”變成創新發展的“引擎”,不斷強化科技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支撐作用。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9日 05 版)
(責編:趙竹青、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