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贛鄱大地面貌新

——江西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全面扎實推進

本報記者  鄭少忠
2022年07月22日05: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從空中鳥瞰江西,宛如徐徐展開的山水畫。行走在江西鄉村,常能感受到“六山一水兩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的美,更能體會到發展的日新月異。

  第一產業增加值從1520.2億元增加到2334.3億元,增長5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103.4元增加到18684元,增長130.6%﹔糧食產量從428.1億斤提高到438.5億斤,增加10.4億斤……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奮力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開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培育新業態

  質量興農,農產品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米袋子”抓得牢,“菜籃子”拎得穩。質量興農,成為江西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旋律”。

  ——結構調整,方式變革,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靠著這幾年種水稻,我們家建了新房,買了轎車,日子越過越舒坦。”贛州市寧都縣竹笮鄉大富村村民溫偉清說,去年他家的富硒稻畝均增收約1500元,收入翻番,一年掙了60多萬元。

  豐城市調優結構,大力推廣“中早35”等優質早稻品種,同時投入420多萬元用於低窪農田改造,增加早稻種植面積5700畝。

  鷹潭市建立市縣鄉村四級田長制,全市1700名干部擔任各級田長,將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落實到具體田塊上,今年水稻種植面積同比增加近6萬畝。

  結構調整實打實,現代農業動力足。目前,江西主要農作物品種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年生產雜交水稻種子5000萬公斤以上﹔主要農作物和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效率分別達77%、83%。

  ——綠色發展滋潤田疇,綠色生產成為主基調,綠色產品成為金字招牌。

  “我家500多棵臍橙樹去年開始挂果,給家裡增加了近4萬元收入。”興國縣方太鄉井口村村民賴福鬆說。

  贛南臍橙,通過生態化開發、標准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社會化服務,目前其品牌價值已達681.85億元,帶動200多萬贛南老區群眾增收致富。去年,江西175萬畝贛南臍橙喜獲豐收,產量150萬噸,產值166億元。

  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現代農業魅力十足。截至去年底,江西農產品質量安檢合格率連續8年穩定在98%以上,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4413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基地和有機農產品基地49個,井岡蜜柚、婺源綠茶、廣昌白蓮、樟樹中藥材等成功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富硒農業綜合產值達500億元。

  ——產業融合效率變革,給現代農業帶來競爭力。

  今年“五一”期間,撫州市資溪縣鶴城鎮大覺山村蘆姿紅夫婦開辦的民宿11間客房被訂滿,幾天之間帶來2萬多元收入。前4個月,資溪縣接待游客108.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億多元。

  近年來,江西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不斷發展壯大,綜合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毗鄰鄱陽湖和長江的廬山、瑞昌、都昌、永修、湖口、彭澤、德安、共青城、余干等地,許多農民把閑置舊房改造成民宿,辦起農家樂,每年吸引數百萬名游客來“觀江豚”“看白鶴”。

  “我們要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增強重要農產品保供能力,把‘米袋子’‘菜籃子’牢牢抓在手裡。”江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梁桂說,“今年我們再新建高標准農田290萬畝,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提高農業機械化率,推動江西農業在高質量發展征程上再上新台階。”

  融入新潮流

  “農民”,正在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懂市場、懂經營、會管理,各類人才在江西農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留在鄉村更安心,返鄉下鄉有信心。

  90后大學生張根群,大學畢業后遠赴國外從事外貿生意,收入不菲,而今卻回到家鄉吉安市青原區爐下村務農。正在蔬菜大棚裡操控著遙控器給菜苗施肥噴藥的她介紹,父親之前經營60畝蔬菜基地,她已擴展到700畝,建成大棚100多畝,種植無公害時令蔬菜品種近百種,年產蔬菜4000多噸。在她帶動下,10多戶貧困戶脫了貧,120多名困難群眾解決了就業,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張根群還被評為江西省勞動模范。

  人才進了村,農村有了“活財神”。目前,江西擁有家庭農場9.8萬個,專業合作社7.6萬個,科技小院19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5%。

  ——庄稼一枝花,高素質農民來當家。

  測土配方、集中育秧、機耕機收門門精,病虫害防治、品牌化經營、互聯網銷售樣樣行,53歲的吉安市泰和縣蘇溪鎮上彭村農民劉豐春被村民尊稱為“田博士”。他手把手教鄉親們學技術,領銜成立的豐穎稻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獲評全國先進,還帶動3000余戶農民種植優質水稻20萬畝,僅此一項就為當地農民增收近億元。

  新農人青睞紅土地。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受尊重的職業農民隊伍正在涌現。截至2021年年底,江西累計培養高素質農民21.7萬人,2022年計劃培養3萬人左右。

  ——土專家不“土”,職稱農民走俏。

  “空心菜種植密度不要過大,要控制溫濕度,持續陰雨要防止灰霉病發生﹔種草莓要當心紅柱病,雨后要及時排水,嚴禁大水灌……”連日來,南昌市南昌縣幽蘭鎮農民危小芳一邊參與當地疫情防控,一邊解答村民關於蔬菜瓜果的技術咨詢。

  危小芳有個自豪的身份——中級農藝師,南昌市從2021年開始對職業農民評聘職稱,危小芳等186名職業農民榜上有名並納入鄉土專家庫,作為重點培養、扶持與服務對象。被評聘者可優先承擔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推廣任務,享受國家給予的良種、化肥、農藥以及小額創業貸款等方面扶持。

  好政策激活一池春水,職稱成為新農人的新追求。從2020年開始,南昌、贛州等市探索完善職業農民職稱評審制度,目前已有1875名職業農民取得職稱。截至去年底,江西農村實用人才數量突破67萬人﹔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3.48億元,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共培養學員7.2萬人,每個行政村平均有4名“農民大學生”。

  江西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江枝英說:“一批批持証農民、網紅農民,甚至碩士、博士、海歸農民的‘回歸’,給傳統農業注入了新活力,他們懂技術、善經營、有朝氣,開得好農機、用得活手機、玩得轉無人機,是大有希望的新農人。”

  引領新風尚

  “自治、德治、法治”的鄉村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解決農村“關鍵小事”,事關廣大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尊重農民意願,促進鄰裡和睦、社會和諧。

  “王嫂、李嫂,以前你們姐妹倆多親呀,鄰居互相讓一讓不更親了嗎?”“想想也是,為芝麻大點事吵架不劃算呀。”這是在景德鎮市珠山區竟成鎮黃泥頭村“百姓說事點”,村裡志願者調解鄰裡矛盾時的一幕。

  王嫂、李嫂是鄰居,一些瑣事拌嘴后,便斷絕了往來。志願者多次約兩人聊天,姐妹倆聊著聊著又握手又抹淚。如今,113個“百姓說事點”已覆蓋珠山區每個自然村,並推廣到鄰近的余江、貴溪、月湖等縣市區。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在吉安、宜春、九江、撫州、新余等地蔚然成風。

  民風淳朴,和諧安寧,贛鄱農村氣象日新。江西各地探索出“群眾說事”“民情懇談”“和事佬”等“土法子”,成立各類村民理事會4萬余個,發揮鄉賢能人作用,拓寬基層議事協商制度化渠道,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綜合治理,道德積分人心思賢。

  “行長,我家積分在村裡排第幾位?”“我女兒訂婚,沒要男方家裡一分錢彩禮,是不是可再加分?”……自2020年成立以來,上饒市鄱陽縣蘆田鄉金源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新風積分”銀行裡,每天都有村民來“存取”積分。鄱陽縣以村、社區為單位,在全縣創新設立575個“道德積分銀行”,群眾參加孝善、公益、文明、清潔四類活動,就可獲取相應積分用於兌換獎勵。安義、安源、萬安、章貢等縣區都在探索“道德積分兌獎”制,探索破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治理難題。

  ——民主協商,農民辦農民管,農村矛盾不出村。

  萍鄉市蓮花縣在全縣157個村和5個社區中召開“村事不過夜會”,由村“兩委”組織與村民圍坐一起,協商解決,基本實現“小事不出村”。閃石鄉新建幼兒園原來擬放在江南村,因存在一些爭議一直扯皮,村黨支部書記李雷雨與村民“夜話”一個多小時,解開了村民的心結,項目用地牽涉的十幾個問題,全部協調完成。

  江西出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條例,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目前,全省建立各類人民調解組織2.4萬個,7.5萬名網格員、617萬農村“法律明白人”活躍在基層一線,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96%以上,“自治、德治、法治”的鄉村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一個個生態優、環境美、面貌新的新村鎮、新市鎮,星羅棋布鑲嵌在美麗的贛鄱大地上,“人地錢”要素正在江西廣大鄉村集聚迸發。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2日 01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