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糧總產量同比增長1.0%,秋糧面積穩中有增
大國糧倉,穩產優供根基牢(年中經濟觀察)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痺大意”“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
青紗帳裡,玉米行行挺拔。“小麥已經入倉,玉米長勢不錯,一年兩季,畝產肯定過噸。”河南省靈寶市西閻鄉種糧大戶常項生忙著給玉米澆水。
汪汪水田,晚稻株株青綠。“金黃的早稻剛收,綠油油的晚稻秧就下地。”春爭日,夏爭時,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岑城鎮垌尾村村民羅炳雄不誤農時忙“雙搶”。
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項項強農惠農政策密集出台,各地區各部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環環緊扣抓好糧食生產,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農民群眾抗災情、促弱苗、搶農時,打贏了奪取夏糧豐收這場硬仗。
豐收喜訊振奮人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2948億斤),比上年增加143.4萬噸(28.7億斤),增長1.0%。其中,小麥產量13576萬噸(2715億斤),增長1.0%。
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夏糧小麥增產豐收實屬不易,是在遭遇罕見秋汛后的抗災中奪豐收,是在歷史高點上的高位再增產。作為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夏糧豐收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為穩物價穩預期增信心、穩定經濟大盤提供了堅實支撐,為有效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增添了充足底氣,也為穩定世界糧食市場作出了中國貢獻。
看夏糧——
糧食生產量質齊增,“豐收答卷”彰顯“中國飯碗”成色
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小麥一開鐮,全國農技中心糧食處農藝師梁健就和其他專家一起,取樣稱重測產:“畝穗數45.8萬,穗粒數37.5粒,千粒重44.3克,產量好,質量也不錯。”
“功夫不負有心人,每畝打了1460斤!”河南省濟源市林豐家庭農場經營者蘇明坤說,“剛開春時,弱苗比例偏高,多虧農技員及時下田指導,水肥跟得緊,防災不鬆勁,晚播麥逐漸趕上趟,畝產量比往年高出100多斤。”
今年夏糧生產量質齊增,“豐收答卷”成色十足。
——看面積,穩中有增。今年全國夏糧面積達到3.98億畝,比上年增加138萬畝。雖然冬小麥因去年罕見秋汛面積減少101萬畝,但西北等地擴種夏收春小麥177萬畝、增幅23%,實現了“以春補冬”﹔南方地區擴大馬鈴薯、蠶豆等雜糧雜豆62萬畝,實現了“以雜補麥”。
——看單產,高於預期。今年夏糧畝產達到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其中小麥畝產394.2公斤、提高2.9公斤。這是在夏糧單產連續3年提高的基礎上,再創新高。
——看質量,明顯好於上年。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今年小麥灌漿期天氣持續晴好、灌漿時間長,籽粒飽滿緊實、容重高,小麥條鏽病和赤霉病防治效果好、收割晾晒及時、小麥品相好、不完善率和霉變率都低。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監測顯示,主產區二等以上小麥佔比超過90%。據農情調度,全國優質專用小麥比例達到38.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從江淮沃野到華北糧倉,夏糧“豐收答卷”背后的原因是什麼?
政策穩住種糧預期。
“43畝地有2500多元種糧補貼,夏糧剛打下來,錢就到了賬。”河南省鶴壁市金山街道岔河村糧農盧偉國高興地說,“糧食補貼、農機補貼,真金白銀讓俺願意種糧,多種好糧。”
中央財政安排夏糧小麥促壯穩產補助資金60多億元,支持小麥搶種、促弱轉壯和“一噴三防”全覆蓋,兩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共300億元,再次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惠農政策“大禮包”提升了農民種糧積極性,讓種糧農民有底氣、敢投入。
田管夯實豐收基礎。
今年小麥豐收,讓河北省邢台市任澤區永福庄鄉永三村種糧大戶趙孟輝十分欣慰,“這茬麥子晚播一個多月,全靠大伙兒看得緊,管得實。加大播種量,春季澆了三水,‘一噴三防’三次,技術環節一步也沒落下。”
農諺說,“三分在種,七分靠管。”夏糧生產期間,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牢牢錨定田管全鏈條,累計派出62.4萬人次進村入戶,推動1.1億畝晚播麥普施一遍返青肥、冬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今年小麥病虫害發生早、發生重,各地大力開展統防統治、聯防聯控,累計實施防治面積7.5億畝次,小麥條鏽病、赤霉病發生面積比分別去年減少91%、42%,小麥病粒佔比基本在0.2%以下,顯著低於去年。
機收助力顆粒歸倉。
收割機列隊前進,撥禾輪飛轉,黃澄澄麥粒傾瀉而出。“大農機給力,小麥從地裡直接拉進庫裡,300多畝麥子一天就收完了。不僅收得快,丟損還少。”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馬家村村民劉子惠說。
顆粒歸倉,高效搶收是關鍵。今年夏收期間,全國投入麥收的聯合收割機超過65萬台,參與跨區作業的有25萬台,連續13天日機收面積超過1000萬畝。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王甲雲介紹,小麥機收進度快於去年和常年,小麥機收損失率基本控制在2%以內,實現了適期收獲、顆粒歸倉。
看全年——
壓茬推進抓秋糧,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是2022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全年糧食生產,秋糧是大頭,產量佔到全年糧食產量的75%。帶著夏糧豐收的喜悅,勤勞的農民們壓茬推進秋糧生產。
“三夏”大忙,俯瞰廣袤田野:南方地區,早稻成熟、中稻拔節﹔東北平原,雨水好,墒情足﹔黃淮海地區,玉米大豆苗齊苗壯。據農情調度,今年秋糧面積大頭落地、穩中有增,作物長勢總體正常,全年糧食豐收有了好基礎。
穩糧保供,夏播夏管不斷線。
金色稻浪翻滾,“大鐵牛”轟鳴前行。“早稻剛運出田埂,旋耕機就下地平整翻田。”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渥江鎮信南村種植大戶袁立榮“雙搶”正忙,“趁著晴好天,搶收早稻,搶種晚稻,600余畝雙季稻預計產量能達120多萬斤。”
“伏天雨水多,要抓緊清障排水、培土固根。”在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宋溝村,區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股長杜軍手把手指導村民,“正是夏玉米‘長個’關鍵時期,管好才能有好收成。”
做好夏管是保障全年糧食穩產豐產的關鍵。為有效應對夏管工作中容易發生的干旱、洪澇和病虫害等災害,農業農村部組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分區域制定應急預案,分作物、分災情、分環節發布防災減災技術指導方案﹔組織發動全國90多萬個社會化服務主體,圍繞糧食和大豆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為小農戶等生產主體提供管水施肥、防虫除草、防旱排澇等多種社會化服務和綜合解決方案。據統計,13個糧食主產省份已有23.5萬個社會化服務主體開展了秋糧田管服務,服務面積約3.2億畝次,服務小農戶4300多萬戶。
調優結構,大豆油料擴產能。
“玉米能豐產,大豆多一茬。”安徽省利辛縣張村鎮鎮南村種糧大戶王曉說,“玉米揚花授粉,大豆開花結莢,農技農藝跟得上,一田雙收。”利辛縣今年大豆玉米復合帶狀種植面積達4.2萬畝。
實打實調結構,各地積極行動。安徽省今年大豆全年播種面積910.6萬畝,較上年增加29.8萬畝﹔黑龍江省今年統籌10億元涉農資金,專項用於支持擴種大豆1000萬畝以上。
今年是實施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的第一年,全國將確保高標准高質量完成1500多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中央財政安排產油大縣獎勵、耕地輪作、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等項目資金30多億元專項支持油菜生產。
延長鏈條,優質優價促增效。
“種下‘訂單糧’,銷路不用愁,小麥價格比市場價高出0.1元。”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宋樓鎮任堤村種糧大戶任葉堂算起賬,“我和面粉廠簽訂協議,種了340畝優質品種,標准化管理,種下去就知道能賣上好價錢。”夏津縣擁有面粉加工企業18家,年加工能力230萬噸,打造種加銷全產業鏈條。
各地根據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優質品種,開展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產品營銷,帶動農民發展優質糧油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糧倉豐、糧價穩。總體看,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較好,有能力、有底氣、有條件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端穩端牢‘中國飯碗’。”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看長遠——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糧食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民以食為天。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鬆。
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夏糧豐收看長遠,今后必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真正落實到位,把大國糧倉的根基夯得更實。
——護好“飯碗田”,確保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燒餅田’連成片,農機敞開跑。水渠通了,澇能排、旱能澆,如今種糧有底氣,豐收有保障。”江西省永豐縣八江鄉江澮村農民劉旦發感慨,“一口氣擴種了90畝水稻,早稻畝產有1000多斤。”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為了讓糧食安全基礎更牢,劃紅線,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用途管制,規范佔補平衡,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提質量,從南到北,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快推進,到今年底,將確保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
——挑上“金扁擔”,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大豆青、玉米壯,雖說是頭回種,庄稼長得不錯。”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伊庄鎮趙圩村農民韋磊磊開著植保機除草,“選用優質高產品種,增加種植密度,良種良機良藝都用上了。”銅山區打造5個百畝攻關方、3個千畝示范片,200台農機具全部分配到位。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各地區各部門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強種質資源收集。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
——發力供給側,增加綠色優質產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水稻‘喝’的是山泉水,全程綠色有機生產,吃起來香柔可口。”湖北省竹溪縣中峰鎮青草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大榮說,“優質稻讓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帶動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元。”
各地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目前我國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超過40%。優質糧油產品豐富居民餐桌,“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形成一批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糧食龍頭骨干企業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糧油品牌,優質糧食增加量年均增長10%以上。
放眼大江南北,廣袤田野正孕育著新的豐收希望。新征程上,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就一定能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筑牢堅實基礎,推動“中國號”經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4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