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淮河,入海之路更通暢
——寫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開工之際

重大水利工程“家族”再添新成員!7月30日,位於江蘇淮安、鹽城境內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開工,工程總投資438億元,西起洪澤湖二河閘、東至濱海縣扁擔港,全長162.3千米,建成后將大幅提升淮河入海能力。
起源於河南桐柏山區,逶迤千裡、蜿蜒東去的千裡淮河,入海之路將更加通暢的同時,也將減輕淮河中游防洪除澇壓力,減少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啟用,改善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排澇條件,為今后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調整創造條件,對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防洪面臨瓶頸,淮河需擴大洪水出路規模
淮河沒有入海口嗎?為何要建設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要捋清這些問題,就必須順歷史脈絡“梳理”這條特殊又復雜的大河。曾經的淮河,原本是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滋潤良田、澤被兩岸。但另一條大河的“糾纏”改寫了淮河的面貌——歷史上曾多次改道的黃河奪淮入海,將裹挾的大量泥沙沉積在入海口河道,而黃河此后又改道離開淮河,從山東入海。淮河失去了直接的入海河道,隻能經洪澤湖注入長江,通過長江入海。
但通過長江入海之路也非一片坦途。由於淮河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而淮河干流全長約1000公裡,水系龐大,支流眾多,但總落差僅約200米,加上河道彎曲狹窄,排水不暢,水系匯流至洪澤湖卻多無法入海,導致淮河洪澇災害頻發。
鑒於此,自12世紀黃河南遷、奪淮入海以來,淮河旱澇災害日趨頻繁,一度被稱為“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
經過70多年的治理,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防御能力顯著增強。其中,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等項目,把淮河下游的排洪能力由不足8000立方米每秒擴大到15270立方米每秒至18270立方米每秒,洪澤湖及下游防洪保護區達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
“但洪水出路規模依然不夠,洪澤湖中低水位泄流能力偏小仍是淮河下游防洪面臨的主要瓶頸。”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副司長喬建華告訴記者,由於淮河下游入海通道泄流能力不足,在利用洪澤湖周邊滯洪區滯洪的情況下,洪澤湖防洪標准才能達到100年一遇,尚達不到國家防洪標准規定的300年一遇要求。目前,淮河下游入江、入海的設計泄洪能力要在洪澤湖水位較高時才能達到,洪澤湖中低水位時,入江、入海、入沂的泄流能力較小,洪水出路嚴重不足。
因此,加快建設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擴大淮河下游排洪出路,提高洪澤湖及下游防洪保護區防洪標准,減輕淮河中游防洪除澇壓力,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喬建華指出,開工建設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實現淮河安瀾的重大舉措。
減少滯洪區啟用,淮河中游防洪壓力將減輕
2003年,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建成通水,設計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已確定並形成的河道范圍內,通過挖寬挖深泓道、培高加固堤防、擴建控制樞紐,使設計行洪流量擴大到7000立方米每秒。二期工程建成后,將進一步擴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提高洪澤湖防洪標准和洪水調蓄能力,加快淮河中游洪水下泄、減輕淮河中游防洪壓力。”江蘇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處長喻君杰表示。
作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的巨型綜合利用平原水庫,洪澤湖承泄淮河上中游15.8萬平方千米面積的洪水。目前,洪澤湖防洪標准為100年一遇,如果發生100年一遇以上洪水,需要採用非常分洪措施,下游地區將遭受不同程度洪災。如發生300年一遇洪水,洪澤湖最大入湖流量為25700立方米每秒,超過現狀總泄流能力的41%,非常分洪量將達38.3億立方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白寶湖、裡下河等地區將面臨受淹風險,直接經濟損失據估算將達2700億元。
“可以說,如果沒有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洪澤湖一旦發生300年一遇洪水,給下游造成的經濟社會損失將是難以承受的。”中水淮河規劃設計研究有限公司規劃一處副處長何夕龍介紹。
而且,洪澤湖目前的設計防洪標准,要在利用洪澤湖周邊滯洪區滯洪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后,不僅能幫助下游地區抵御特大洪水、減少災害損失,而且將減少洪澤湖周邊滯洪區的滯洪概率,可以局部使用或不用滯洪區。
水利部測算顯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后,一旦發生百年一遇洪水,洪澤湖最高洪水位將比現狀降低0.77米,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將減少滯洪量6.6億立方米、滯洪面積440平方千米,受影響人口也將大為減少。
為提高淮河出海航道等級、增強運力創造條件
除了提高洪澤湖防洪標准、減輕淮河中游防洪壓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還能為淮河出海Ⅱ級航道建設創造條件。
據了解,淮河中上游是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產地,煤炭、鐵礦石、水泥灰岩儲量豐富。江蘇省沿海中部地區港口未來發展空間較大。從長遠發展看,淮河沿線河南、安徽和江蘇三省水運需求具有較大增長空間。
有專家指出,結合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建設開通淮河下游段航道,實現與海港的有效銜接,將顯著完善和提升淮河流域的航運功能,促進淮河沿線地區統籌協調發展,也可為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目前,從航道等級來看,淮河出海航道在洪澤湖南線段現狀基本達Ⅲ級標准﹔蘇北灌溉總渠(高良澗船閘至京杭運河)段現狀基本達Ⅲ級標准﹔京杭運河至六垛段達Ⅴ級標准﹔通榆運河段為Ⅲ∼Ⅳ級航道﹔灌河段為Ⅲ級及以上航道﹔淮河入海水道段目前不通航。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項目在江蘇、效益在全流域。江蘇將堅持流域協同治理,把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打造成為淮河流域的安全水道、江淮平原的生態綠道、蘇北振興的黃金航道。”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杰表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實施后,河道水域寬闊,水深條件優良,適當浚深,改擴建沿線樞紐和跨河橋梁可滿足Ⅱ級航道通航要求,為提高淮河出海航道等級、增加運輸能力創造了條件,對促進淮河流域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報記者 陳 晨)
鏈接
“百年一遇”洪水並非每100年出現一次
“百年一遇”洪水是指這一量級的洪水在很長時期內平均每年出現的可能性為1%。而對於具體的100年來說,可能會不止一次出現,也可能一次都不會發生。多少年一遇,在專業上被稱為重現期。根據過去實測或調查的數據資料,經過統計分析計算而得出的重現期,在表示洪水出現頻率的同時,還可以用來衡量一場洪水的大小。(陳晨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