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萬物到家”催熱即時零售 新業態彰顯經濟新潛力

人民網記者 許維娜
2022年08月09日16:4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在北京通州,90后的小劉經營著一家80平方米的平價百貨超市,伴隨著櫃台電腦不斷傳來的新訂單提示音,每天有數百個外賣訂單從這裡送出。

如今,一個月接近一百萬元的銷售額,是小劉一家根本想象不到的。一年多以前,他們原本在湖南老家經營一家百貨超市,可是老家的年輕人都外出闖蕩,上了年紀的人購買力弱,小劉的生意不溫不火。小兩口斟酌再三,決定去大城市闖蕩一番。

因為熟悉超市的經營模式,小劉到北京依然選擇了開一家百貨超市,“我吃得了苦,可是剛來北京創業的艱苦卻超過了我的預期,剛開始就是生意不怎麼樣,一天才幾單,批發的也不會給你送,就得自己去拿。”他說。

“后來,我們走遍了周圍的小區,開始了市場調研,重點主攻年輕人市場,調查周圍的小區,哪些小區住的年輕人特別多,就這樣慢慢調研發現,他們就是買些生活用品比較多,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去逛大超市,所以他們選擇網上購物。”小劉說。

於是,小劉第一時間就把自己的超市“挂”在了零售平台上,他的這次調整,現在被稱作“即時零售”,依托零售平台的騎手,小劉的超市能在30分鐘內,滿足周邊居民的日用百貨需求,服務半徑也從1—2公裡拓展到5—6公裡。

對於這種融合線上線下的新業態,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黃浩表示,即時零售是以電商平台為中介,帶動社區線下零售小店去服務周邊居民,除了能擴大線下零售的市場范圍,對於線下實體經濟也有促進作用。

“本地門店加上即時配送,這就是即時零售的兩大核心”。近日,央視通過專題報道解讀了即時零售,介紹了小劉借助即時零售這一新模式,在疫情期間實現月銷百萬的“逆襲”。

小劉的創業故事受到媒體關注。央視報道截圖

當前,伴隨著餐飲外賣和新零售引領的即時配送品類擴張,即時配送需求進一步被挖掘,構成了同城物流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與此同時,互聯網零售市場正在從“萬貨商店”變成“萬物到家”。

“開一家線上商店,一點都不比開線下店容易。”對於經營,小劉也有自己的心得。他介紹,如何優化頁面、哪些商品排在首頁、如何制訂促銷策略等,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小店周邊社區,因年輕人較多,小劉也會專門調整進貨方向,進一些年輕人喜歡的“網紅產品”。在后台的清單裡,很多消費者已經復購了幾十單,成為他們的老顧客。

小劉的經營方法,也可窺見即時零售和傳統電商的不同之處。受益於即時零售,本地餐飲、商超等零售實體也連接和服務了更多消費者,銷售也因此得到提升。

他的小店,在今年5月疫情時期,線上訂單增長了約3000單,是平時的1.5倍。加上線下營業額,總營銷額超過百萬。美團數據顯示,今年1-7月,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增長了54%,其中夫妻小店增幅高達110%。

有專家表示,在小劉超市裡響起的一聲聲外賣提示音背后,是實體門店與外賣小哥同舟共濟謀生活的寫照,他們代表著的即時零售新業態,也成為凸顯中國經濟韌性的側影。

即時性需求的滿足,需要更高效的履約能力和分布式的供給。即時履約包括騎手等網絡配送員和智能調度系統,也包括了無人機、自動配送車等科技應用。充足的運力、智能的派單機制、訂單波峰波谷的有效調度以及最優的路線規劃,綜合決定了配送的時效性。

這也說明,即時零售將本地的實體商戶尤其是大量中小微商戶,與本地消費者串聯,也讓中國內需和消費即時流動起來,成為促進消費、助力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一根網線,一頭連著實體小店,一頭連著消費者的生活。像這樣的小店,在中國還有千千萬萬。他們的故事未來如何講好,如何講得更厚重,還需要線上線下的共同努力。

(責編:羅知之、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