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報道
廣西立星村:夯實產業根基 點燃鄉村振興“主引擎”
會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獨有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隆山縣志》記載:“擊鼓之習,相傳已久,今猶未衰,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元宵節為自由娛樂期。”
當地人告訴記者,“過去農民生活很辛苦,過年擂鼓,以寄托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美好心願。”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催促著人們奮進的步伐。2016年以來,馬山縣推動實現全縣75個貧困村摘帽,9.76萬人脫貧,2020年5月,廣西自治區政府批准馬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如今,每到春節期間,村民們依舊擂鼓作樂,洪亮、渾圓的鼓聲回蕩在群山之間,年復一年,見証著山、村、人的巨變。
近日,人民網“我和我的新時代”鄉村振興採訪調研走進馬山縣立星村,看這紅色熱土上,小村庄如何邁出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堅實一步。
牽好產業發展“牛鼻子”
馬山縣立星村。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由於多山少田、人多地少,馬山縣曾長期面臨“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困境。
“村裡耕地面積1858畝,戶籍人口約3390人,年輕的勞動力基本都選擇了外出打工,空心化嚴重。”馬山縣立星村黨支部書記藍利敏告訴人民網記者,曾幾何時,村民的收入就靠種著那一畝三分地,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吹響了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十三五”期間被列為貧困村的立星村,也迎來新變化。
立星村產業發展規劃圖。受訪對象供圖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成為立星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作為東風公司幫扶廣西馬山縣的助攻單位,東風日產在立星村探索出一條“1(項目扶貧)+3(消費扶貧)+N(創新扶貧)”的精准扶貧長效機制。
2021年,東風日產投入210萬元,幫扶立星村建立產業發展中心,做村內周邊農產品的整合開發和深加工。正值初秋,產業發展中心周邊地裡的藍莓、千禧番茄、黃金百香果等熱銷產品眼看就要成熟,被運往各地市場。
倪小輝,一家農業企業的負責人,看到了立星村的發展潛力,他盤下600多畝地,在這裡成立了分公司。“提高農產品的附屬價值,離不開技術,我希望來這裡打工的農民能學會技術,成為掌握技術的新農民。”倪小輝告訴記者,當前,公司裡每天用工量約為50人。
2021年,公司50畝的千禧番茄基地獲得了東風公司幫扶。公司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附近幾個村投入村集體經濟資金共同發展,現在,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貢獻15萬以上的分紅收益。
可喜的是,就在扶持壯大特色產業和培育村級集體經濟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在馬山縣白山鎮內學村山腳下,一條由東風日產扶持100萬元建設,產能為15000瓶/小時的瓶裝水生產線,成了村民們在家門口致富的希望泉。
“現在,留在村裡就有錢賺。”48歲的覃月平就在水廠打工,在她看來,村裡有了產業,在能掙錢的同時還能照顧到家裡的老人和女兒,生活更穩定了。
牽好產業發展的“牛鼻子”,曾經幾乎為零的村集體收入在2016年達到0.73萬元,2020年突破60萬元,再到2022年預計突破80萬元。
東風鄉村振興挂職干部、馬山縣副縣長張春濤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階段,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競爭力。目前,“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正在立星村有序推進,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
當好共同致富“領頭羊”
在立星村村委會的對面,有一家經營當地特色榨粉的小店。立星村的第一書記方志是這裡的常客,“兩年來,村裡發展有了新開端、新方向、新模式。”坐在這裡吃一碗粉,正好能看到進村的小路,想到兩年間的點點滴滴,方志不由感慨。
2020年7月,黨員方志來到了立星村村委會,當上了第一書記。來到立星村之前,方志還是東風日產技術中心的一名汽車工程師,每天與實驗數據、數字模型打交道。從汽車研發基地到田間地頭,從管理車型項目到管理村子發展,方志認為,要成為村裡致富的“領頭羊”,就要把自己當做村裡的“CEO”,時刻為村裡謀發展、謀效益。
兩年間,這位“CEO”常常問自己:“一產如何繼續做大、二產從哪兒來、三產如何融合發展?”
在方志帶領下,立星村實行村企互助、共建、共享的發展模式,推動村集體經濟建設發展壯大。按照“4+1+N”產業發展思路,推進種鵝產業、特色蔬菜水果種植、藍莓產業、預制菜產業等,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和農副產品一二產業融合,推進農副深加工產業發展,拉動一江一河農文旅示范帶發展。
兩年的任期已到,方志馬上要回到自己的崗位,在立星村產業發展中心,方志手拿計劃書說:“立星村到2025年的規劃都已經做好了,如今產業發展初具規模,要發展壯大,還需要新書記把計劃持續推進下去,再創新、再努力。”
致富路上,“領頭羊”用勇氣、智慧和堅韌,帶領群眾一起奔小康。
覃慶財是東風公司派駐到立星村第一任書記找到的致富帶頭人。2015年,十幾歲就外出打工的覃慶財回村種下了20畝桑樹。2016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了養蠶合作社,帶動17戶、50多位村民加入。
“當時村裡留下多是4、50歲的婦女,蠶房剛好給她們提供了就業機會。”覃慶財認為,一個合格的致富帶頭人要想父老鄉親所想,要有抱負、有理想……
在立星村外折屯,44歲的蘇理丹是名副其實的“養牛能手”,不僅能給母牛接生,還能給牛看看病。從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如今縣裡的致富帶頭人,蘇理丹不僅靠養牛實現了自己脫貧摘帽,更是成立合作社,帶著身邊的貧困戶走好致富路。
2018年6月,蘇理丹成立馬山縣白山鎮海寶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11戶貧困戶以資金入股。同年,東風公司投入扶持資金25萬,進行牛欄建設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目前,牛欄內養殖規模可達80頭,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分紅3.6萬元。
“現在,我引進了品種更好的西蒙達爾牛,這種牛個頭大、出槽快,未來我還要繼續擴建牛舍……”蘇理丹告訴記者。
托起“祖國花朵”新未來
1999年,從南寧畢業后,覃嵐被分配到了立星初中擔任語文老師,2003年,立星初中改為立星小學,在這所山村校舍裡,覃嵐一干就是23年。
記者了解到,在這個隻有11名教師、221個學生的鄉村小學裡,84個孩子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有十多個孩子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
“這裡的一草一木一花,都經過我的手呢。”如今已經是校長的覃嵐看著校園,感慨萬千。23年間,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較大改善,教學條件也日趨完善。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2020年以來,東風日產加強對立星小學的教育幫扶工作,先后投入了350萬左右,實施整體提升計劃:新建綜合樓、重建操場、新建校園文化牆、實施陽光關愛閱讀計劃活動,托起“祖國花朵”的新未來。
2021年,小學裡迎來了新音樂老師,一個由39個孩子組成的天籟合唱團在這所山村小學成立了。從來沒有系統學習過唱歌的同學們第一次接觸到五線譜、第一次練習聽音、分聲部……
“我唱歌好聽,所以老師選我進了合唱團。”11歲的覃婭彤自豪的告訴記者,今年剛剛升上5年級的她正是天籟合唱團中的一員。
“原來,我們的操場沒有跑道,坑坑窪窪的,現在操場上有了跑道、籃球架,我們經常在操場上玩兒。”在她眼中,這些年學校裡有了很多“大變化”:午餐變得更美味了、教室變新了、還有了校園文化牆和新操場……
記者了解到,覃婭彤的父母都在廣東上班,她常年跟著爺爺奶奶在村裡生活。當記者問到她最喜歡的歌曲,小小的覃婭彤用稚嫩的童聲唱起了《盧溝謠》:“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
今年,小學有兩個孩子考上了縣城的重點中學,剛剛開學,立星小學又迎來一批新同學。看著孩子們,覃校長說:“我們現在非常缺老師,尤其是專業的老師。現在,很多老師都兼著很多課,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才來到這裡,為孩子們授課。”
藍利敏告訴記者,為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每年的村集體收入都有一部分用來獎勵考上大學的學生。
當調研團快離開立星村的時候,立星小學裡,天籟合唱團正唱著動聽的歌謠﹔在歌聲裡遠眺,貴南高鐵(馬山段)項目正順利推進,藍利敏盼著有更多游客乘高鐵來村裡採摘藍莓﹔新來的“90后”第一書記馬上就要接過接力棒,看著村子的發展藍圖,他信心滿滿……
“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美好心願,通過人們的不斷努力,在山間、在工廠,在縣城、在村庄,被描繪得越來越清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