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大時代】上海青浦:依水塑城展江南水鄉新韻 數智引領繪上海活力之門

2022年09月30日21:20 | 來源:央廣網
小字號

  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為立體展現各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時代》系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大時代、筑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央廣網上海9月29日消息“進博會馬上要開始了,我今年又報名了志願者,進博會的賓客來自世界各地,我們都感到很高興。”距離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還有不到40天,連續四年參加進博會志願服務工作的沈麗華又忙活了起來。

  沈麗華居住的小區,距離進博會舉辦場館僅一路之隔。五年來,她不僅是進博會的“有力后盾”,還成了進博會參展商品的“忠實粉絲”。在上海青浦,許多人像沈麗華一樣,是青浦巨變路上的見証者,也是參與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五次到上海考察,為上海改革發展把舵領航。2018年考察上海時,總書記對上海提出殷切希望:“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難啃的骨頭,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為全國改革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青浦是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央廣網發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供圖)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牢記殷殷囑托,上海青浦敢闖敢試,不斷探路。在全力承載、服務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同時,青浦依托區位優勢,厚植綠色生態底色,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五個新城建設等戰略機遇,將重大戰略的疊加效應不斷轉化為青浦改革發展的核心優勢。

  青浦,這個被譽為“上海之源”的江南水鄉,正蝶變為“上海之門、國際樞紐”。

  藍綠輝映 水城疊合“最江南”

  水,在青浦空間格局上佔據了重要位置。這裡城水相依、藍綠輝映,初識青浦,不妨先翻開一篇關於“水”的故事。

  金秋時節,前往青浦區金澤鎮岑卜村的知名鄉村咖啡館,或臨河而坐,望著槳板愛好者們在河道中緩緩劃過﹔或立於橋頭,觀賞鱗次櫛比的房屋間透露出的漫天晚霞,細語漫談聲伴隨著咖啡香氣緩緩飄散……生活在市中心的市民常常在周末來到這裡,尋找生活的愜意,感受這份得天獨厚的水鄉景致與風情。

  鄉村咖啡館的主理人瑤瑤告訴記者,兩年前來到岑卜村成為“新村民”,正是因為看中了青浦的“水”。“水賦予了這個村子一種氛圍,能讓我們平和、安靜下來,周末過來這邊,也是給自己放鬆的空間。”

  市民游客在鄉村咖啡館的露台鄰河而坐(央廣網記者 韓曉余 攝)

  岑卜村沿河樹木蔥郁、河流水質清澈,被槳板愛好者們譽為“魔都亞馬遜”。然而,岑卜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蔡新環卻清楚記得,自己2006年剛到此地就職時,河道水流並不暢通。

  “我剛來的時候,村裡的天然湖泊小葑漾基本上看不到水,因為這邊以前是種菱角的,水草多、淤泥多。所以我來到村裡的第一個星期就和水務部門商量借船,弄來了三台水挖機,逐步清理水草。”蔡新環回憶道,“從那時起,感覺我們的水流越來越暢通,水系環境越來越好,大約在2011年,越來越多外來‘新村民’開始來到岑卜村。”

  如今,包括小葑漾在內的七處天然湖泊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點綴在金澤,串聯形成了一條天然美麗的“藍色珠鏈”。

  青浦環城水系的標志性景觀建筑水城門連接漕河兩岸(央廣網記者 韓曉余 攝)

  “藍色珠鏈”的水系串聯亦是青浦全區藍綠交織的縮影。2020年,青浦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環城水系公園全線貫通。它由澱浦河、油墩港、上達河和西大盈港4條全長約21公裡的骨干河道組成,串聯起3000畝濱水開放空間,濱水綠道綿延43公裡,點綴著35處休閑運動健身場地、18座碼頭。

  因水而生、依水而建的青浦因地制宜,對其新城建設的規劃是一份“波光粼粼”的城市圖景:規劃面積91.1平方公裡、到2035年有80萬常住人口,河道水系縱橫如棋盤狀,同時連接青西郊野公園等大型生態空間。青浦新城正以環城水系建設為先導,通過水城疊合的方式,系統重塑空間格局。

 

  漕港河和澱浦河交匯處,水城門2019年建成前后對比圖(央廣網發 青浦區新聞辦供圖)

  上海青浦新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規劃建設部經理夏健介紹,“水城疊合”,指的是以水網作為組織青浦新城空間的重要紐帶,有機疊合路網、綠網、公共服務等要素,注重依水塑城。“‘十四五’期間,青浦新城的每個區域都以水為媒,打造人水相親、綠水相融的江南水鄉風貌。”

  蜿蜒靈動的水在青浦新城的空間格局中“穿針引線”,打造好風景的同時,也引來了創新經濟。2020年9月,華為最大的研發基地——青浦研發中心項目在青浦金澤鎮正式開工。

  “我們小餐館門前的這條道路會改造,到時候會添加指示牌,放心吧不會難找的。”“相信這裡生活配套會更加完善,以后更多人氣肯定對我們都有好處。”……聆聽金澤鎮村民們茶余飯后的閑談,話題往往會聊起研發中心的建設進度,他們不僅牽挂著村容村貌怎樣改變,也關心著如何更好共享水鄉新韻帶來的新紅利。

  兩翼齊飛 “上海之源”蝶變“國際樞紐”

  從505戶全部自住,到僅剩8戶沒有對外出租﹔從“難免有些雜亂”到“蠻漂亮、很智慧”,沈麗華居住的動遷安置房小區西郊家園近年來實現了“華麗轉身”。

  “居民們都很‘臭美’,不但看到的世界更大了,錢包也隨之鼓起來了。”親歷西郊家園歷來變化的徐涇鎮衛家角第三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王佩香指著街對面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這座酷似“四葉草”式建筑解釋道,進博會落地“四葉草”后,這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形似“四葉草”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央廣網發 青浦區新聞辦供圖)

  “我們的垃圾分類工作都是居民自發管理的,他們自己有了這個意識和要求,小區怎麼不越來越美呢?”讓王佩香更驚喜的是,因為自家與“四葉草”成了“鄰居”,居民們紛紛對標“大都市”,自發改善起了小區環境。

  事實上,在進博會影響下迎來“華麗轉身”的遠不止西郊家園。“近水樓台先得月”,自2018年第一屆進博會落地青浦,青浦便充分發揮主場優勢,連續四年簽下進博會上海交易團首單,累計簽約金額達15.3億元。

  近年來,青浦充分承接進博會的巨大溢出帶動效應,大力發展會展產業。目前,區內已集聚會展行業龍頭企業與機構179家。

  “下一步,青浦區將加快推動會展經濟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高質量打造上海國際會展之都重要承載區。”青浦區委副書記、區長楊小菁說道。

  2021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上升成為國家戰略,青浦又一次迎來國家戰略的布局落子。僅僅一年,上海虹橋商務區青浦片區便實現稅收100.7億元、同比增長47.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7.8億元、同比增長22.1%。

  有趣的是,從高空鳥瞰,青浦不僅產業經濟正“展翅高飛”,其區域也形似一隻展翅的蝴蝶。在蝴蝶東側一翼,進博會和商務區熠熠生輝﹔而在西側一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也積厚成勢、引人刮目相看。

  青浦區域形狀似一隻展翅的蝴蝶(央廣網見習記者 嚴曉瑜 制作)

  “我以往都是走S26滬常高速,今年2月崧澤高架開通后,我的通勤路線有了新選擇。”住在江蘇昆山、工作於上海青浦的韓捷每天開車往返蘇滬兩城,她告訴記者,從走高速到走高架,距離變化雖然不大,但每天能省下30元左右的過路費。

  在青浦,像韓捷這樣跨城通勤的大有人在,他們都相信,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各類交通設施將越來越完善,跨城通勤將越來越頻密。誠然如此,東起上海虹橋,南至浙江嘉興,西至蘇州吳江的滬蘇嘉城際鐵路已於2022年7月開工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正在縱深推進。

  橫臥元蕩湖之上的元蕩橋,連接青浦金澤和蘇州吳江兩地(央廣網發 青浦區新聞辦供圖)

  日益便捷的交通帶來的不僅是人才和商業往來,更有深層次協同發展。不久前,滬蘇浙兩省一市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青浦、吳江、嘉善以“一區多園”模式建設跨省域高新技術開發區,並將聯合申報創建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等。

  從一條高架路,到“軌道上的長三角”,再到“一區多園”,青浦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賦能下,正不斷向長三角的地理中心、戰略重心乃至功能核心邁進。

  近悅遠來 長三角數字干線打造萬億級數字經濟帶

  一間十平方米左右的“雲診室”,一塊小小的屏幕,不出村,青浦老百姓就能看上市區三甲醫院的大專家。

  “以前,去趟市區的醫院,地鐵加上公交換乘得一個多小時。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和專家‘面對面’,太方便了!”家住青浦朱家角鎮的市民徐先生感慨道。

  遠程問診、在線處方、“雲”上配藥……借助“數字”賦能,兩年多來,位於青浦的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讓老百姓期盼已久的“看病不出村,居家可配藥”的願望得以實現。

  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加速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央廣網記者 韓曉余 攝)

  “如今,‘雲診室’已經開進了趙巷鎮中步村、金澤鎮蓮湖村、白鶴鎮勝新村等11家村衛生室。不久的將來,遍布青浦全區中心村的‘雲診室’將超過70個。”青浦區衛健委副主任沈利群表示。

  “數字化”帶來的想象空間遠不止此。因為看到了上海數字基礎設施完備,回國創業4年后,從事軟件研發的青年企業家胡柏選擇“孔雀東南飛”,2019年他帶領團隊從外地來到上海“安家”。

  經過一番考察,青浦,這座數字之城,讓離開上海13年的胡柏有了“回家”的感覺。“這裡有我熟悉的環境和很多同道的朋友,相信未來借助長三角數字干線的溢出效應,我們在這裡會得到更大發展。”胡柏說。

  胡柏提到的“長三角數字干線”是青浦以數字經濟為本源,依托G50滬渝高速主干廊道與沿線城市形成緊密合作,協同打造一流新型基礎設施的數字創新發展帶。在建設步驟上,以兩年為一個建設周期,到2027年產業規模達到萬億級。

  長三角數字干線串起沿線數字創新主體(央廣網發 青浦區新聞辦供圖)

  “全國平均每10件快遞中,有7件是由總部設在華新的快遞企業發出。”提起青浦的華新鎮,“物流”是這裡最亮眼的標簽。在華新鎮內注冊的快遞物流與供應鏈企業有300多家,其中就包括圓通、韻達、極兔等企業的全國總部。

  乘著長三角數字干線的東風,一場“數字風暴”也在這裡興起。

  在圓通速遞總部“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快件物流資源共享平台上,實時顯示著圓通等多家快遞企業的到件量、派件量、簽收量等信息。

  “通過打造數字化平台,讓不同的快遞企業在末端能夠共享諸如鄉村驛站等服務網點,來提升效率,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圓通速遞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相峰介紹,實驗室圍繞“互聯網+數字技術”進行針對性創新,提升物流行業運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務水平。

  借助數字化技術,物流企業可以實時追蹤快遞進程(央廣網發 王娟 攝)

  “種數字化的種子、結高質量的果子。”青浦區委書記徐建表示,長三角是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前沿陣地,要通過長三角數字干線建設,推進數字新基建、數字新應用、數字新治理改革創新。

  藍綠輝映、人水相親、戰略疊加、兩翼齊飛、近悅遠來、數字引領……關鍵詞描繪下的青浦正將戰略優勢化為發展勝勢,把現代化樞紐門戶的美好願景變為生動圖景。

  百家讀城

  最江南 新青浦

  □ 王輝

  我大學同學真的喜歡到青浦聚會,每年要來二三次,讓我這位“地主”既倍感榮幸又感到壓力。觥籌之間、茶酣之余問之,不約而同答曰:青浦有好吃的魚蝦、新鮮的空氣,有原汁原味的古鎮裡弄、純真別樣的粉牆黛瓦,其實是心底裡喜歡它的江南味、江南韻、江南的氣質。

  是的,若對水鄉青浦作一個簡要素描,那就是“最江南”三個字,融匯於其“四美”裡。

  青浦美,美在其“古”。“古”是青浦文化的底色,悠遠歷史生動詮釋“上海之源”。君可見,六千年前上海“第一人”在崧澤開拓耕耘,播下上海文明的“第一顆”種子,創造出璀璨的崧澤文化,福泉山上熊熊篝火點亮中國早期文明的征程﹔一千年前海絲名港青龍鎮崛起於茫茫東海之濱,海納百川,風檣浪舶,通商互惠利天下﹔數百年前珠溪、練塘、金澤諸鎮則依水而興,綻放出江南水鄉耀眼的詩性光華。

  青浦美,美在其“水”。“水”是水鄉青浦的本色,以河為脈,以水為魂,伴隨青浦的生長。君可見,上海最大淡水湖泊澱山湖煙波浩渺,水天一色,“風吹蘆葦倒,湖上漁舟飄”﹔三泖河、吳淞江襟帶南北,時而洶涌激蕩,時而平緩流淌。河蕩相擁,碧水蕩漾,浸潤了青浦這片神奇的土地,滋養著代代子民,賦予出水鄉人靈性智慧、上善若水的品性。

  青浦美,美在其“青”。“青”是青浦城鄉的原色,青浦人直把綠色生態追求,做足文章。君可見,曲水古園嘉木參天,荷塘月色映波廊﹔南北箐園綠樹成蔭,百花齊放心氣爽﹔郊野公園杉林若霞,湖邊青青水茫茫﹔東方綠舟綠茵如毯,白鷺翔空把歌唱,可謂滿眼春色關不住,步步皆是最“爽”景。更值得稱道的是長達21公裡的環城水系公園,猶如一幅現代江南版“青綠山水”畫卷,纏綿於青浦新城四周,定格於市民家門口,讓市民推窗見水、出門見綠,樂享生活之美。

  青浦之美,美在其“強”。“強”是青浦經濟的亮色,得益於青浦人民的不懈奮斗。步入新時代,青浦沐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春風,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實現從傳統農業縣到現代城市、從“上海之源”到“上海之門”的歷史性跨越。202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1317.25億元,比上年增長6.1%,憑借雄厚的實力、亮麗的業績躋身於上海各區發展先進行列。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青浦這座美麗水城受千年文化恩澤,得自然之水滋潤,揚良好生態稟賦,正邁著雄健步伐,奮力向前,精彩演繹著“高顏值、最江南、創新核、溫暖家”,真切釋放著它的魅力和溫度,精心編織著每位青浦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作者系上海市青浦區博物館館長)

  總策劃:張軍 於鋒

  總監制:伍剛 夏凌雲

  統籌:陶玉德

  記者:韓曉余 唐奇雲 郭振丹 林馥榆

  編審:陳金蓮 郅怡婧

  視頻:嚴曉瑜 郭振丹

(責編:胡永秋、袁勃)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