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長城腳下新農村:古栗樹的新生機

2022年10月12日08:57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裴劍容、張拓、李德欣)長城腳下的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明清板栗園內,一棵棵栗樹在陽光的“召喚”下,撐開枝條上帶刺的板栗球果,露出飽滿的褐色果實。

樹下,農民三五成群,不多會兒就能撿拾滿滿一大袋栗子。林邊涼亭中,一場助農直播正在緊張籌備,即食栗仁、板栗甜點等一字排開,展示著秋天的豐收成果。

北京老栗樹聚源德種植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李思鵬是名“95后”,網名“栗子隊長”,他正和工作人員商量在線直播流程。

“這片林子已經有五六百年歷史,我從小就在這一帶撿栗子。”李思鵬說。

作為“中國板栗之鄉”,懷柔板栗種植歷史悠久。渤海鎮林業站站長楊興財介紹,從明代開始,這一帶開始大規模種植板栗,因營養豐富、耐儲存、方便攜帶,長城守軍將其作為干糧。

巍巍長城守衛一方安寧,也留給百姓獨特的自然饋贈。這裡的海拔、日照、土壤等條件得天獨厚,適合優質板栗生長。長久以來,板栗都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我們這兒的農民都對板栗有感情。”李思鵬的父親、老栗樹聚源德合作社理事長李永軍回憶道,“計劃經濟年代,各家的針頭線腦、油鹽醬醋都是板栗換來的。改革開放后,懷柔板栗價格走高,好多人富了,兩年能蓋一處房。”

然而,隨著市場變化,懷柔板栗產業發展進入瓶頸期。一方面全國板栗種植面積擴大,競爭激烈﹔另一方面本地板栗種植粗放,銷售渠道單一,越來越“賣不上價”。

當地村民王艷麗告訴記者,種栗子是一個“苦活兒”:春天要分叉剪枝,自己忙不過來還要雇人﹔秋收時每天在地上撿,一天下來腰酸背痛。“我家每年賣四五千斤栗子,刨去雇人成本,也就能掙1萬元,趕上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還不如上班掙得多,孩子們都不願受這個苦。”

如何既能留住鄉愁,又能讓農民得到實惠?懷柔區相繼推出種植技術培訓、板栗文化開發、搭建產銷對接平台等措施,引導板栗產業逐步升級。

李思鵬看到了其中的機遇。2017年,這個懷柔小伙返鄉加入父親創辦的合作社,創立“老栗樹”品牌。他希望用新的思維改變傳統的板栗種植。

“我們給栗樹安裝了傳感器,建立智能種植系統,整片林區的濕度、溫度、病虫害等可實時監控,什麼時候該打藥、施肥、澆水,都能自動分析。”李思鵬說。

為保証質量,加入合作社的栗農要按照統一的標准種植和採摘,合作社為栗農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改變農民的種植觀念並不容易,想讓大伙兒跟著自己干,必須讓人家得到實惠。”李思鵬說。

在合作社裡,69歲的李寶玉和老伴開了1個小時電動三輪車來送栗子。他家在十多公裡外的甘澗峪村,舍近求遠的原因就是看重這裡穩定的銷售渠道。

“這裡的收購價格比外面的商販高不少,今天外面的價格是每斤6.6元,這兒是7.5元,我今天拉來900多斤能多賣800多元。”李寶玉說。

塑品牌、深加工、拓渠道,是近兩年李思鵬主要的探索方向。即食栗仁、栗蓉、栗子糕點等產品相繼開發出來,自有品牌銷售的同時,也成為北京稻香村、21cake、鼎泰豐等多個品牌的供應商。

李思鵬介紹,目前合作社深加工佔比達到50%左右,帶動年產值增至3000萬元,年增速達30%。社員的數量從一開始的103戶發展到現在的830戶,4年來帶動栗農增收1000余萬元。

“老栗樹”逐漸打響名頭,也吸引不少青年回鄉就業。李思鵬的新團隊大部分是“90后”,全是本地的“新農人”。

線上旗艦店、社區團購、直播、短視頻……28歲的李雨晨2020年加入“老栗樹”。他說:“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必須有全新的營銷思維和手段。”

“沒想到從小吃到大的栗子能成為自己的職業。”1999年出生的徐志偉說,他原本要去離家七八十公裡的公司上班,現在工作就在家門口,收入也不低,每天都能陪伴家裡老人。

“栗花可以驅蚊,栗蓬可當肥料……”李思鵬對前來參觀的客戶介紹,“老一輩心中,板栗是心裡永遠放不下的營生。我們還將依靠板栗生活,只是以新的方式。”

“老栗樹”的故事是懷柔板栗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眼下,渤海鎮不少民宿都推出了板栗宴,板栗燒肉、栗子面窩頭等特色美食備受青睞﹔青年設計師深挖栗蓬和栗殼染色的價值,開辦植物染色藝術館,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體驗,實現傳統種植業和現代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全鎮現有栗樹約260萬株,涉及5000多家農戶,這些年合作社逐漸發展壯大,用技術和渠道優勢提高栗農收入,形成良性發展趨勢。”楊興財說。

明清板栗園內,“年齡”最長的一棵古栗樹已經904歲,布滿溝壑的樹干道出它的歲月滄桑。抬頭仰望,它依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向人們展示著未曾改變的勃勃生機。(參與採寫:田晨旭、李春宇)

(責編:王震、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