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用光影和生命向世界講述中國生態保護故事

孫正好
2022年11月04日08:43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每年夏季,秦嶺最大食草猛獸羚牛進入交配季,高峰期僅持續十來天。

為了抓拍羚牛難得一見的“戀愛瞬間”,今年6月底,野生動物攝影師裴竟德,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秦嶺高山區域羚牛出沒點,搭起“掩體”帳篷,啃著干糧,駐守了七個日夜。拍攝很順利,結束后卻出了意外——因為擔心被成群的羚牛襲擊,向導提前離開,裴竟德在返程時迷了路。

“除了一望無際的密林,就是懸崖絕壁,完全沒有路。天空烏雲密布,看不到太陽,也辨別不了方向。”裴竟德心有余悸地回憶,“我身上背著40公斤的設備,補給也斷了,最可怕的是又遇上了大暴雨,氣溫驟降,全身被澆透。”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時間在流逝,找不到出路的裴竟德,全身開始不自主地劇烈顫抖,出現了明顯的失溫症狀。

常年有野外生活經歷的他,在絕望與迷茫間努力保持清醒。“最重要的是盡快找到避雨的地方。”在掙扎前行了數小時后,一處僅有一米寬的類似房檐的崖壁,成了裴竟德的庇護所,他打開隨身攜帶的鵝絨睡袋,將自己卷起來,再蓋上兩層急救毯,在風聲、雨聲的包裹中,熬過了一整夜。第二天中午時分,雨過天晴,他靠著太陽辨別方向,走出了秦嶺,撿回了一條命。

在外人看來,這次“失溫”算得上生死考驗,但在裴竟德無數次野外拍攝經歷中,這只是“拳頭大”的困難之一:在大雪覆蓋、人跡罕至的秦嶺深山,他蹲守三天三夜,拍下了秦嶺大熊貓野外交配的罕見影像﹔他連續17年、20多次深入“人類生命禁區”可可西裡,行程超過10萬公裡,遭遇過棕熊來襲,也曾與野狼擦肩而過,還挖坑將自己“埋”了八天,在全球首次拍到藏羚羊野外分娩全程……

“想要拍好野生動物,就得像野生動物一樣生存。”因為這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拍攝經歷,“陝北娃”裴竟德被熟人稱為“狠人”,就是陝西話中“吐口唾沫都是釘”的“狠人”。“影像帶來關注,關注帶來改變,這就是野生動物攝影師存在的意義。”裴竟德說,“尤其是最近十年來,隨著國家在環境保護上取得的顯著成就,生態攝影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為了拍攝藏羚羊生產,他將自己“埋”在可可西裡

卓乃湖,藏語意思是“藏羚羊聚集的地方”,每年5月開始,成千上萬隻雌性藏羚羊,從西藏羌塘、青海三江源及新疆阿爾金山地區,跋涉數百公裡,遷徙至卓乃湖產崽。因此,這裡又被稱為“藏羚羊的天然大產房”。

當藏羚羊開啟“新生之旅”時,遠在千裡之外、家在西安的裴竟德,也准備動身了。他要趕在藏羚羊生產前到達卓乃湖,找到合適的點位,扎營、駐守、等待,捕捉藏羚羊生產瞬間。

藏羚羊生性機敏,見人就躲。而無路可達的卓乃湖,位於可可西裡海拔約5000米的高寒無人區,這裡常年風大地濕,平均氣溫處於冰點以下,冬季最低時能達到零下40攝氏度,夏季雷電轟鳴、冰雹來襲時,仿佛能把天地開膛破肚,是“人類生命禁區中的禁區”,因此,在裴竟德之前,沒有攝影師能完成這一拍攝“壯舉”。

單打獨斗、沒有團隊的裴竟德,如何突破?

“能不能藏起來拍?”當這樣的想法冒出來后,困難隨之而來。廣袤、粗粝的可可西裡,不長樹,也沒有灌木,大地恰似青藏高原的天空一般,一望無際,毫無遮擋,成年人置身其中,即便縮在地上,對異常機警的藏羚羊而言,也是莫大的驚擾。

在卓乃湖周邊藏羚羊胎盤殘留比較多的地方,裴竟德反復觀察地形,最終決定將自己“埋”在一個小山包中,那兒離卓乃湖有500多米,地勢明顯突起,拍攝時還能環顧四周,成功的幾率比較大。

“沒有捷徑可走,隻能用最笨的辦法。”在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協助下,裴竟德挖出一個一米深的土坑。為了更隱蔽,他把農村常用的“鍋式”衛星天線蓋在坑上,上面鋪滿麻袋,再抹上泥土,打造出一個更接近自然環境的拍攝“掩體”。

每天凌晨4點,天還大黑的時候,裴竟德將鏡頭裝在一個鐵皮桶裡拎著,背上干糧和水,徒步5公裡,乘著夜色從駐地趕往“掩體”。“必須趕在天亮前藏羚羊很難發現的時候,偷偷潛伏好,一旦它們被驚散,一般不會再返回。”因為不敢使用手電筒照明,有一回出發后不久,裴竟德就在無人區迷了路,他在黎明時分摸索了近5個小時,才順利返回“掩體”。

在遼闊無垠的青藏高原上,裴竟德藏在黑暗而狹小的土坑中,坐在鐵皮桶上,通過東、西、南、北四個預留孔,借助長焦鏡頭,觀察著可可西裡的萬物生靈。這樣的“守株待羊”,往往從凌晨5點,不間斷地持續到晚上10點。他不敢多喝水,隻能靠啃干糧度日。沒有動物的時候,他就看天空,看大地,聽風聲,聽自己的呼吸聲﹔動物出沒的時候,他就格外興奮,怎麼都看不夠。

“有一次,一對鼠兔夫妻跑到了掩體的洞口,帶著清澈、好奇的眼神往裡看。兩個小家伙離我僅20公分,我能看到它們的胡子在抖動。我們就這樣奇妙地對視了好久,看得我心都醉了,那是一種直擊心靈的奇妙感覺。”

藏羚羊生產的高峰期,往往也是卓乃湖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氣溫超過零攝氏度后,凍土層便悄悄融化,冰水從土裡往外滲,沒過多久,裴竟德的“掩體”便成了冰窖。雖然穿著防水鞋,但身上的熱量卻一點點被帶走,他的小腿變得冰涼,整個人隻能縮在鐵桶上。

“身在煉獄,心在天堂。”裴竟德如此形容身在“掩體”裡那種“魔鬼”與“天使”並存的時刻,這種肉體與精神極其矛盾、極其分裂的經歷,讓他愈加敬畏生命,敬畏自然。2007年,他在卓乃湖蹲守一個多月,未能捕捉到理想的生產瞬間﹔2008年,又是一個多月的等待,結果依然不理想。“沒有遺憾,順應自然。”裴竟德說,“在可可西裡的每一天,我覺得都是一種收獲。”

2009年,這是裴竟德連續第五年進入可可西裡,也是他連續三年正式藏身卓乃湖,等待抓拍藏羚羊生產瞬間。

6月29日,在裴竟德將自己“埋”好的第8天,長焦鏡頭中出現了一隻生產征兆極為明顯的雌性藏羚羊。“當時,小羊的頭已經出來了,母子倆離我的‘掩體’大概也就200多米。”裴竟德回憶道,“非常幸運的是,母羊緩緩地停下了,它蹲下來,開始很努力地生產。”

鏡頭徐徐推上去,天地慢慢被虛化,兩個生命的輪廓逐漸清晰:母羊不停地臥倒,再用膝蓋抵住大地,跪著站起來,又一次臥倒,又一次撐住,又一次站起來……循環往復、拼盡全力的生產間隙中,母羊還不停地甩甩尾巴,回頭觀察,似乎在用眼神鼓勵同樣拼盡全力的小羊。

還有一個拼盡全力的生命,那就是躲在鏡頭背后的裴竟德。那一刻,他忘記了曾在卓乃湖遭遇的狂風驟雨,忘記了可可西裡刀劍一般的雷電風霜,他的手指如同電波一般,源源不斷地摁著相機快門。在密集而鏗鏘的咔嚓聲中,他的呼吸、他的心跳,都與遠處正在生產的藏羚羊母子同頻、共振。

“緊張,興奮,命運與共,生生不息。”裴竟德用這些關鍵詞,形容那場直擊人心的分娩,半個小時裡,他拍下了上千張照片,容量達到20G。母羊生產時疼痛而機敏的眼神,新生命呱呱墜地時的纖弱與興奮,母羊產后欣慰地舔舐胎衣、溫柔地親吻小羊,小羊跌跌撞撞地站起來,母子倆一起奔跑、離開,消失在天際線邊……這些筋骨分明、血肉清晰的珍貴照片,成為全世界首組完整記錄藏羚羊野外分娩全程的影像。

露宿雪中秦嶺,他捕捉到大熊貓交配影像

枯枝之上,一隻雌性金絲猴四肢環扣,懷中緊緊抱著一隻出生不久的猴嬰,她腦袋低垂,藏起面容,似乎陷入了濃郁的沉痛之中。照片上的天空是灰色的,金絲猴母子的世界仿佛也全是灰暗:這隻猴嬰在出生時就死於難產,整整五天過去了,母猴還是將孩子抱成一團,久久不願撒手。

這張名為《金絲猴不幸喪子,懷抱多日不肯丟棄》的照片,拍攝於2005年4月。彼時,裴竟德初為人父。在秦嶺密林間,他被金絲猴不離不棄的母子情深深觸動,“原來動物也有情感,也有智慧和尊嚴”。這張照片也成為他野生動物攝影之路的起點。 “當時,在全世界范圍內,中國的生態影像還比較陌生,國內專門從事野生動物攝影的人也不多。”從那時起,自小鐘情攝影、熱愛自然的裴竟德漸漸從商業攝影轉型做生態攝影。向西,他的攝影戰場是世界第三大無人區可可西裡,而在老家陝西,他將鏡頭對准了中華祖脈秦嶺。“在我眼中,這是兩塊聖地,是生態攝影的天堂。通過它們,我們可以將中國的生態保護成就更好地傳遞給全世界。”

2008年,裴竟德拍攝的《猞猁》《藏羚羊》《川金絲猴》《雪山下的紅景天》等四幅作品,被北京奧組委制成大幅照片,懸挂於國家體育館、運動員下榻酒店等奧運場所,向全世界展示自然中國的美麗瞬間,也為各國朋友了解真實中國,提供了新的窗口。

2009年6月5日,藏羚羊遷徙途中,一路跟拍的裴竟德,偶然間拍到了藏羚羊與飛馳而過的火車同框的畫面。這幅被網友戲稱為“藏羚羊自己出來作証”的照片《青藏鐵路邊的藏羚羊》,后來被政府和民間廣泛引用,為平息青藏鐵路是否破壞高原生態環境的爭論,提供了有力實証。

“影像帶來關注,關注帶來改變。”裴竟德認為,野生動物攝影不光是簡單的個人情趣,更應該站在國家和人類的大視野上,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直到現在,國內觀眾看到的優質的自然影片,大多還是來自西方國家。我們有著無與倫比的自然資源,但挖掘依然不夠,這就需要專業的生態攝影團隊,通過陌生化、紀實化和故事化的表達,去贏得受眾,向海外講述中國的生態保護故事。”

但想要捕捉到罕見而引起廣泛共鳴的紀實影像,又談何容易?這就需要攝影師長期在野外風餐露宿,不是漫長的等待,就是狂奔式跟拍,來回“折騰”,反反復復,一張好照片的拍攝周期,可能是一年,甚至幾年。“這是一個靠腳步丈量河山的職業,隻有走到別人未曾到過的地方,你的影像才能扣人心弦,攝人心魄。”

以秦嶺大熊貓為例,關於它們的影像,更多來自人工圈養群體,而對於野生群體,除了紅外相機捕捉的偶然瞬間,核心畫面很少。“比如野生群體如何出生、成長,如何交配、繁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衰老、死亡的,這些影像我們很難見到。”基於此,裴竟德正在參與制作關於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影片。“如果你要拍攝特定群體,首先就得跟它們熟悉起來,讓熊貓見了你不躲、不跑,這個熟悉的過程,就得好幾年。在它們經常出沒的區域,你得每天去,每天找,跟它們相識、相知,最后‘相愛’。”

2021年3月,新一輪熊貓繁殖季開始了。為了捕捉到野生秦嶺大熊貓野外交配的自然影像,裴竟德背上數十公斤的設備,又一次前往秦嶺。

“很多地方完全沒有路,幾百米甚至幾公裡,都隻能用手扒開灌木行進,手背上、小臂上全是血印子。”在一隻雌性大熊貓已經光顧的密林裡,裴竟德找到了一處較為空曠、可以居高臨下的斜坡,地上、樹上積著厚厚的白雪,他用兩件迷彩雨衣,在林間搭起簡易帳篷,以此做“掩體”,開始了靜謐而漫長的等待。

此時,秦嶺仍處於一年中最冷的時節,高海拔區域被大雪覆蓋,漫天的刺骨寒風,常常裹著雪花,山呼海嘯般地席卷整個山林。身處其間,人往往被刮得睜不開眼,常常有沉重的窒息感。對於天性喜冷的大熊貓而言,這是最好玩、最快樂的時節,但對於等待它們的攝影師而言,這就如同“上刀山”。

森林裡冬季干燥,不能點火,蜷縮在棉衣裡的裴竟德,靠著跺腳、搓手熬過了一夜、兩夜。“簡易的帳篷四面透風不說,那個斜坡還非常陡,好幾次睡著后身體一放鬆,整個人就滾下去了。”第三天入夜后,月光皎潔之下,一場驚心動魄的“比武招親”開始了。

早在裴竟德到達時,處於發情期的雌性大熊貓,如同“待嫁新娘”一般,已經上樹進行“梳妝打扮”,並將“求偶”的氣味源源不斷地散發出去。這一夜,先后有四隻雄性大熊貓“單刀赴會”,於此決戰。

晚上8點左右,總攻開始了!月夜中,四位“猛士”發起了“刀光劍影”般地火拼。“他們先是在樹下你追我趕,打成一團,嘶吼聲響徹山谷,整個夜晚殺氣騰騰﹔我躲在鏡頭背后,比它們還緊張,還興奮。”裴竟德說,“在決斗了數十個回合后,兩位優勝者躥到樹上,進行最后的沖刺,樹枝接連被打斷,戰況愈演愈烈,持續焦灼,一直到次日凌晨1點,才分出了勝負。”

5個多小時裡,裴竟德連一秒鐘都不願舍棄,屏幕上不斷閃爍的錄制紅點,將山間的月光、林間抖落的雪花以及熊貓作為猛獸那極具生命張力的時刻,一起框進了升降橫移、光影流轉的鏡頭中,這段視頻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清晰、最為完整的秦嶺大熊貓野外交配影像之一,為野生大熊貓生存繁衍研究提供了重要實証。

“我們正在做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影片,就是想通過罕見、震撼的紀實影像,捕捉野外種群的每一個生命節點,還原它們完整的生命歷程。”裴竟德說,“野外交配是大熊貓成長歷程中決定性的瞬間之一,能夠如此近距離、如此完整地記錄下來,本身就很幸福。”

與危險同行,以攝影為生

“我們已經連續四天跟他失聯,裴老師可能已經遇難了。”2007年7月的一個深夜,裴竟德的妻子、遠在西安家中的張蓓,接到了來自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長途電話。那天夜裡,她反復撥打丈夫的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他每一次出發去可可西裡,我們都知道很危險,真的有可能有去無回。”張蓓說,“不去的理由,可以找出一百個、一千個,但那是他的理想,裡面有他全部的熱情,因為這一個理由,我支持他,我們全家包括我的父母,也都很支持他。”

那一夜,在備受煎熬十多個小時后,裴竟德突然來電,張蓓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離死亡確實一步之遙。”原來,為了拍攝藏羚羊,裴竟德與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桑巴龍珠和才仁文秀,深入可可西裡腹地時,越野車不幸陷入沼澤淤泥中。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無人區,通信中斷、無人應援的三個男人,沒法棄車逃生,隻能拼命地挖淤泥,想辦法將車推出來。“起初用鐵锨,后來兩個鐵锨都挖斷了,怎麼辦?隻能徒手扒。”

一天、兩天、三天、四天……缺少補給、粒米未沾的三個人,隻好嚼山上的野蔥充飢。“因為極強的求生欲,我們挖、刨、墊,清淤泥,搬石頭,想盡了各種辦法,折騰了整整四天四夜,大家雙手已經糜爛。因為缺氧,人已經虛脫到極致。”裴竟德說,“幸運的是,第五天我們挖到了凍土層,車輛才得以硬著陸,開了出來。我們劫后余生般地癱在地上,才注意到挖出來的淤泥堆,比越野車還高”。

在可可西裡無人區,人的“天敵”不僅是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有高原上行蹤不定的各類猛獸。很多時候,裴竟德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拍攝:他曾與雪豹對視,與野狼擦肩而過,最危險的當屬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棕熊的頻繁造訪。

作為青藏高原上最好斗的大型猛獸之一,成年棕熊的體重可達200到300公斤,“一口氣可以殺死一頭牛”。“在卓乃湖扎營時,經常有棕熊來襲,圍著帳篷轉圈圈,邊轉邊怒吼。尤其是夜深人靜時,我的五臟六腑都跟著顫抖。”裴竟德說,“棕熊嗅覺極佳,一聞見食物的味道,就會‘聞’訊而至。”一個藏羚羊產崽季,他見到的棕熊不下60隻。

為了避免被棕熊一把“拍死”,他在睡覺時,常常將一個鋁合金的鐵箱子,架在頭頂的位置護住頭部。“在兩米見方的帳篷內,我沿著對角線睡,把頭放在帳篷最中間,蜷著腿,萬一棕熊一把撕破帳篷,好有個反應時間。有一回睡著了,醒來后發現高壓鍋不見了,原來它被棕熊拖到了外面的草地上,砸得面目全非。”

當然,幸福的時刻也很多,除了拍到心滿意足的照片,人的故事更令裴竟德記憶猶新。

“很多藏族同胞、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特別有人情味,朴實得令人感動。我的一趟行程,平均下來得三四十天,有時長達兩個月。他們跟著我跋山涉水,啃干糧,吃咸菜,喝稀飯,任勞任怨。”裴竟德說,“有一回,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一位領導,專門開車跑了一百多公裡,趕到索南達杰保護站,就是為了接我一程,給我送一條哈達。”

這些故事,都成為裴竟德“可可西裡生態影像志”的一部分,這是他一直堅持的長期拍攝計劃。自2005年至今,他累計前往可可西裡已經不下20次,行程超過10萬公裡,拍攝內容已不僅僅局限於野生動物,還有生態地貌跟蹤、野生植物、人文紀實、自然風光等。“我想全面記錄這裡的一切,給未來留一份真實、系統的自然影像﹔也想通過紀錄片這種方式,用更動人的故事,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在生態保護上的努力和成果,這是更大的成就感。”

“尤其最近十年來,國家在環境保護上投入巨大,民間的環保意識空前提高。我們到野外,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生物多樣性也越來越豐富。”裴竟德說,“現在對於我們野生動物攝影師而言,就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能出作品的時代。因為有了好的土壤,我想盡量多拍有力量、有深度、能影響公眾生態環保意識的照片和影像。”

最近,裴竟德要忙的事很多,基本上都與秦嶺有關——他既要參與秦嶺國家公園宣傳片的制作,也要為自然影片《冰凍星球2》積累秦嶺大熊貓的相關素材,還要忙著整理海量的影像資料。

“秦嶺就在家門口,說走就走。”裴竟德介紹,“秦嶺大熊貓及其伴生動物如羚牛、金絲猴等,還包括棲息地恢復、生態廊道建設等,我們都要拍攝、記錄,而且還要做得特別細,所以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拍攝。”

(責編:王震、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