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走出去引進來”雙向發力
——金融財稅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

2020年以來,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依然穩健,中資金融機構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越來越多境外金融機構加大中國業務布局,市場規模迅速增長。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金融工作所作的報告中提出,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提高金融機構“走出去”經營管理水平和全球競爭力。對於下一步的金融開放,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要鼓勵中外機構在產品、股權、管理和人才等方面開展合作,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完善配套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營造更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服務體系布局全球
隨著國際化的持續發展,我國金融業的全球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全面提高,金融創新和多樣化產品持續推出,跨境人民幣、全球現金管理平台、投資銀行、再保險等重點業務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渠道多樣、產品豐富、運營高效的全球服務體系。
據興業銀行香港分行行長陳才東介紹,2014年開業至今,興業銀行香港分行實現了規模效益的快速增長。截至2021年底,資產總額達2194億港元,客戶貸款余額858億港元,債券投資余額766億港元,客戶存款余額996億港元,淨營業收入24.1億港元,稅后淨利潤達26.6億港元。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興業銀行以市場化融資方式為主,撬動更多社會、商業資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近年來,興業銀行先后落地全國銀行間首單支持“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項目永續中期票據、印尼燃煤發電收購項目、新加坡企業海外並購熊貓債等“一帶一路”相關項目。今年5月份,興業銀行香港分行主動投資、參與支持了“一帶一路”國家阿根廷354.6兆瓦風電項目的綠色銀團貸款,為“一帶一路”項目建設提供長效資金支持。
全球化經營是金融業通過全球配置資源提升綜合實力的重要方式,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金融機構通過優化全球機構和業務布局,健全跨境金融服務體系,有效調動境內境外兩種資源,打通市場、資金和投資機會,成為促進外循環的重要動力。
據中信証券執行委員會委員、中信裡昂証券董事長李春波介紹,中信証券從2005年開始在香港設立子公司,后續又在港交所上市、收購裡昂証券,打造出業內領先的國際業務平台。公司已全面落實全球一體化管理,以此作為國際化經營的重要戰略節點,實踐全球管理,打造廣泛的國際影響力。目前,中信証券分支機構遍布10余個國家,覆蓋全球股票總市值95%以上的60多個主要市場,服務超過2000家全球最大機構投資者。中信証券通過投行、研究、機構股票、固定收益、衍生品等業務,憑借獨特的行業地位和累積的優勢,服務中國客戶“走出去”、境外客戶“引進來”。
來自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1年,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由1.55萬億元增長到4.49萬億元,年均增長12.55%﹔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佔全球市場份額從5.34%上升至12.20%。
中再集團境外機構已拓展到英國、丹麥、阿聯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11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布局最廣的中資保險公司,業務已覆蓋財產再保險、壽險再保險、資產管理三大板塊。2021年,中再集團國際業務保費收入達308億元人民幣,佔集團合並保費18.9%。基於貝氏評級機構全球再保險公司排名,2020年中再集團超越勞合社,全球排名躍居第六位,並穩居亞洲第一。2021年中再集團首次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居全球再保險公司第4位。
搭起開放合作橋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海外布局持續優化,基本完成在國際金融中心和亞太地區等成熟市場的布局,更多向非洲、南美、東歐和中東等新興市場延伸,其中“一帶一路”沿線成為首選區域。
截至2021年底,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5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數量從2012年底的1000余家增長至近1300家,覆蓋范圍從2012年的42個國家和地區增至62個,其中包括4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本形成了遍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服務網絡。
今年8月份,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在民營企業共建“一帶一路”峰會上曾建議:一方面要創新產品服務,加快構建綜合金融服務體系,提供集成信貸、投行、保險、租賃、信托和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的全方位服務。另一方面要堅持開放共贏,搭建跨境經貿合作橋梁。中國銀行已借助“中銀e企贏”全球服務生態系統舉辦了96場活動,為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的5萬家企業提供融資和撮合服務。此外,要守牢風險底線,充分運用自身優勢,幫助客戶及時識別規避信用、匯率等各類風險,助力民營企業行穩致遠。
2020年5月份,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証監會等聯合發布了《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董事長王思東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意見》極大促進了大灣區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據王思東介紹,中國太平總部在香港,總部和9家主要子公司以及172家分支機構分布在大灣區,2021年大灣區的保費佔集團總保費收入的23%。圍繞服務大灣區建設,中國太平創新保險產品,促進大灣區居民互聯互通和港澳民生保障﹔推出港珠澳大橋跨境車輛保險,建立了粵港澳三地通保通賠的機制,實現三地保單、一地購買﹔推出大灣區的專屬重疾保險,還有跨境醫療保險,為大灣區居民提供保險服務﹔與澳門特區政府合作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為澳門的中小企業提供巨災保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依托再保險專業優勢,中再集團近年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保險機制的頂層設計,分別在中國、新加坡、英國牽頭同業機構組建了三個“一帶一路”保險再保險行業性組織,構建以北京為重心、三個國際金融中心“鼎足而立”的保障格局。來自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一帶一路”再保險共同體成員公司累計為164個國家和地區的6600項次中國海外利益項目提供風險保障,合計保障境外資產總規模逾2.1萬億元。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中國企業海外發展面臨著較大的風險挑戰。為緩解海外人員傳統保險產品責任單一、保障不足等保障盲點,中再集團推動開發“海外人員醫療健康保障項目”,並會同政府及多家研究機構,在行業內率先開發集疾病防控、健康管理及救援服務於一體的線上服務平台——“再·醫”平台,提供健康風險預防、緊急醫療救援等多項綜合服務﹔首創“國人國醫”海外保險保障方案,服務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12省份衛健委,為中國在21個國家地區近40%的援外醫療隊員給予專業保障。
外資吸引力持續增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2021年底,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將其持有的中德安聯人壽49%的股權,轉讓給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中德安聯人壽成為中國首家合資轉外資獨資的人壽保險公司。
中德安聯人壽總經理徐春俊認為,商業模式生命力的核心在於獲客能力。中德安聯通過舉辦富有特色的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與客戶“粘”在一起、進而“連”在一起。圍繞這些客戶活動,給代理人隊伍創造更多的觸達客戶的理由和方法,來進行客戶的轉化。2022年,中德安聯人壽推出“安聯杯未來之星”系列活動,通過開展精彩紛呈的體育運動、繪畫藝術、音樂熏陶、英語演講等活動,為孩子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心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經過不斷深耕,2022年前三季度中德安聯人壽累計保費收入同比增加12.29%﹔2022年一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較2021年一季度環比增長53.7%,提升幅度行業領先﹔二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96.50%,最新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AA,均位居行業前列。
中國金融市場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對國外銀行保險機構的吸引力不斷增強。近年來,我國銀行保險業在高度開放的競爭環境下穩健發展,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主體穩步增加,服務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作用逐漸發揮。
2021年3月份,友邦人壽成立后的首家分公司落地四川,同年10月份,友邦人壽湖北分公司也獲批開業。今年初,友邦人壽天津、石家庄營銷服務部分別獲准改建升級為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5月份,友邦人壽又獲批籌建河南分公司。據友邦人壽首席執行官張曉宇介紹,2022年上半年友邦人壽在客觀環境挑戰下,顯示出強勁韌性和高質量業務品質。有賴於過往高質量發展的豐厚積累,以及渠道和客戶服務端數字化建設,在2022年上半年總保費增長14%,稅后營運溢利增長4%,卓越增員逆勢增長8%。隨著多地的疫情狀況明顯好轉,友邦人壽於7月份實現強勢反彈,新業務價值呈現正增長。
來自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6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4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919家,境外保險機構在華共設立了67家外資保險機構和80家代表處。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持續擴大金融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外資投資便利度,是外資機構競相布局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原因。來自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在華外資銀行資本和資產均較十年前增長超過50%,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1.3倍,資產增長6倍。從長遠來看,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將繼續提升,中國金融企業也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掘國際金融市場潛力、捕捉機遇,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中,金融機構的“雙向奔赴”也有助於推動中國金融市場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