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保護經打好增收牌 農作物老品種煥發新活力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加快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強化精准鑒定評價。面對一些世代耕種的老品種快速流失的現象,如何能夠實現對其保護和利用的可持續性?種植戶和專家均表示,需要提高種植效益,念好保護經,打好增收牌,才能讓老品種真正活化起來。
近期,在雲南省元江縣羊街鄉壩木村,村書記龍保宇格外忙碌,安頓好慕名前來體驗少數民族氛圍的游客,剛收完庄稼的梯田,也正等著他一塊一塊去驗收,好投放魚苗。“投放魚苗是為了增加畝產收益,提高村民種植螞蚱谷和紅河紫谷這兩個本地水稻品種的積極性。”
“但現在這些世代耕種的老品種因為青壯勞動力的缺乏等原因,正面臨快速流失的危機。”說起兩個本地水稻品種現狀,羊街鄉副鄉長關翔顯得頗為憂慮。
“2020年,全球環境基金支持的‘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正式啟動。針對我國作物地方品種喪失嚴重、保護方式單一、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可推動我國起源作物地方品種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工作主流化。”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首席技術專家王全輝介紹,螞蚱谷和紅河紫谷這兩個被壩木村村民種植的水稻地方品種,2021年被“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選為目標區域和目標品種之一。
“這兩個品種是雲南哈尼先民在隋唐初期的高山梯田墾殖中由野稻逐漸馴化而成,至今仍保留野稻基因,比現代雜交水稻的基因多了近3倍。”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楊雅雲分析,種植過程的生態化雖造就了螞蚱谷、紫谷優良的品質,但一年隻產一季,畝產量低,耕種耗費人力的短板仍顯得突出。
怎麼讓老品種煥發活力,幫農民的收入跑出“加速度”?“今年在壩木村對螞蚱谷和紅河紫谷進行了36畝的示范種植,平均產量均超過320公斤/畝,展現了較好的增產增收效果。”楊雅雲說,未來將制定並完善培育規程,幫助當地農戶規范化、精准化種植,提高產量增加收入。
發展鄉村振興,讓農民增收致富也要學會“多條腿”走路。楊雅雲介紹,現如今,通過推動《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哈尼雲海梯田保護辦法》落地生根和科普宣傳等活動,使資金和項目進一步向梯田生產傾斜,幫助當地恢復梯田景觀。“今年,壩木村恢復了50多畝梯田。”
“明年還將助力壩木村打造一個田園綜合體,結合粽扇舞等民族民間文化,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將適宜梯田的老品種打造成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的基石和增收牌,助力鄉村振興。”關翔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